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在走向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现代的先进教育理念的产生,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密不可分。如今,先进技术已经成为支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力量。一、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太有意思了!"下课走出教室的学生还在兴奋地边走边议论着。刚才在教室里我们看到:三四名学生一组围坐一起,一会儿热烈讨论、一会儿静静的绘图设计、一会儿围在电脑前操作设计、一会儿激烈争论,高潮出现在作品展示交流环节,每个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汇报场面不亚于专业的公司产品发布会,其他小组成员和教师不时提问、给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们常见的教育家有三种: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他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他只会读书,教书,做文章;一种是经验的教育家,他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办……办……办。"看看中国目前的现状,我们所要造就的"教育家",很可能有不少是"政客的教育家"。在社会风气不正,学术造假之风盛行,官本位现象严重的形势下,一些投机钻营者,靠着一些不可告人的手段走上了学校领导岗位,这样的"教育家",一会儿学这个教学模式,一会儿学那个教学策略;一会儿学洋思,一会儿学杜郎口。但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3.
丁莉莉 《教书育人》2013,(14):52-54
到神道口小学担任校长以来,始终有一种声音在心头呼唤着,伴随自己左右:让学校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阳光乐园、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阳光舞台和师生提升教育品质的阳光平台,我艰难而又执著地在寻找着一种理想的教育,实现理论和实践成功的平衡和链接。终于,"顶着雪花行走"的我看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走进了新教育朝气蓬勃的春天……  相似文献   

4.
教育,教师,教学,追溯其本源,憧憬其未来,每一个怀抱初心的教育者,心中总会升腾起一幅美好的图景,那里闪烁着文明与智慧的星辰,徜徉着德性与崇高的溪流,生长着青葱与挺拔的森林,置身其中,意气轻扬。然而当我们转身折回现实,总有一些倦怠和无奈困扰着我们:"为中小学教师减负"和"赋予教师适当惩戒权"的政令,在赢得阵阵喝彩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教师的心头之累;回归美好本源、追寻教育幸福、实现师生共长仍是远方的召唤。行走在教育旅途中的我们,不妨用一种“理解”的心态和实践,解放自我,融洽他人,行走课堂,通达生活,让自己的教育人生明媚如初。  相似文献   

5.
告别朝夕相伴的校园,我们百感交集,为过去更为未来。过去的一切,因为失去所以伤怀;未来的一切,因为朦胧所以忐忑。在人来人去的招聘会上奔波不息的时候,耳边总是回荡着老师那进行曲般的话语"要生活先要学会生存",于是一种时不我待过了这村没了这店的感觉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其实,我们无须活的如此疲惫,因为生  相似文献   

6.
正2013年4月,在资阳区委书记张亮文、区长陈静彬的案头,摆着一份区政协对教育的调研报告。有段文字像一枚针,深深地扎在了他们的心头:"全区教育系统教师老龄化问题严重突出。据统计,我区50岁以上教师的比例已达到27.3%,30岁以下教师的比例则不到2%。40岁以上的教师基本上不会使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设备,基本上没上过课改课。"对此,张亮文在区议教会上语重心长地说:"教育是最大的民生,老百姓对教育满意了,才会对我们  相似文献   

7.
当前,随着我县教育现代化县的成功创建,我们的语文课堂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影像、图片资料齐上阵,师生一会儿表演,一会儿歌唱,课堂氛围浓浓的,热热闹闹,花里胡哨——此举大大改变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但"花哨"的背后也带来一些问题:问题之一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平时很少用多媒体,主要是受素材很少的局限;问题之二是教师  相似文献   

8.
我班有个“多动症”,上课安静不了5分钟,嘴里不停地嚼着121香糖。一会儿玩玩文具盒,一会儿拧拧钢笔盖儿,一会儿抠抠手,一会儿拽拽衣襟,一会儿在书上乱写乱画,一会儿撕点儿碎纸屑吹着玩,一会儿又顾自回头去拿后边同学的东西……“多动症”不会正向坐着,他侧坐,一只腿还要高高  相似文献   

9.
郑立平 《辅导员》2013,(10):15-19
教育家是个崇高而神圣的称号,素有内敛和谦慎特质的中国教育同仁,多不敢以教育家自居。本期,我们要向大家推介这样一位教师,一位教龄和班龄一样长的老师,一位在班主任岗位上"玩"着自得其乐的老师,一位被许多年轻班主任称为"神父"的老师——郑立平。虽只是一线教师、平凡的教师,一直在教育教学第一线辛勤耕耘着,但他对教育同样怀着梦想与追求,努力"像教育家一样工作和生活"。让我们一同来聆听——  相似文献   

10.
现代教师教育的演变遵循着一条以教育实践为起点的逻辑线路,即"教育实践——教师教育实践——教师教育理念"。推动这一演变发生的动力源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间的矛盾,它构成了我们分析和区分不同教师教育道路的直接线索。对这一逻辑线路的考察表明:现代教师教育道路演变的脉络是"培训——教育——学习",该脉络的形成有其内在必然性。走向教师学习是未来教师教育道路演变的大致路向。  相似文献   

11.
郑立平 《辅导员》2013,(15):15-19
教育家是个崇高而神圣的称号,素有内敛和谦慎特质的中国教育同仁,多不敢以教育家自居。本期,我们要向大家推介这样一位教师,一位教龄和班龄一样长的老师,一位在班主任岗位上"玩"着自得其乐的老师,一位被许多年轻班主任称为"神父"的老师——郑立平。虽只是一线教师、平凡的教师,一直在教育教学第一线辛勤耕耘着,但他对教育同样怀着梦想与追求,努力"像教育家一样工作和生活"。让我们一同来聆听——  相似文献   

12.
智慧的觉醒     
预设与生成,实在是课堂教学的一对永恒的矛盾。预设的一厢情愿和生成的千变万化,总是在课堂这个实践的平台上演绎着一幕幕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智慧交响曲。  相似文献   

13.
赵伟建 《生活教育》2013,(10):98-99
让教育与生活同行,教育才有前途,学生才能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教师才能做一名派往明天的教师。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把教育与生活结合一起,把教育延伸至社会的每一个角度,把教、学、做三者结合起来,让自己让学生达到一个基本的要求"真",把爱教育、爱学生时刻记在心头,而且坚守这份爱,把给学生一生的快乐作为自己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自从成为一名教师,《山东教育》便成了我最喜欢也是最需要的教育杂志。《山东教育》上那些一线教师的教育故事和教育感悟,常为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灵感与启发。我也曾写过自己的教育故事,但一想到投稿就有许多的顾虑涌上心头:稿件发出之后会不会有人认真审阅?会不会把我们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的文章丢在一边不予理睬?会不会让我在无望的等待中失去所有的热情与信心?  相似文献   

15.
题记:陶行知先生在1919年4月曾经发表过一篇名为《第一流的教育家》的文章。文章中,陶行知先生批评了三种庸俗的"教育家":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他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他只会读书,教书,做文章";一种是"经验的教育家,他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去办学"。陶行知先生指出,今日之教育家,必须"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第一流的教育家。时至今日,陶行知先生批评的三种庸俗的"教育家"依然非常普遍的存在着,虽然不是每个教师和校长都能成为教育家,但他一定要有成为教育家的情怀,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有自己的教育实践,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思想,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16.
王志英 《辅导员》2009,(22):37-37
“闲暇教育”对许多人来说已不再是新名词,但对我们这些工作在一线的教师们来说却很少考虑过这一概念。 长期以来,我们只会关注学生的成绩。虽然我们天天喊着素质教育却做着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的事情。教育理念更新太慢,这一现象严重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这一现象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彻底改观。  相似文献   

17.
《初中生学习》2004,(12):10-10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次迟到,几次忧愁,此恨难消在心头,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似文献   

18.
最近突然发现周围很多人在议论"教育简单得只剩下考试了"这一话题,并且质疑"我们的教师怎么了?只管教学,不做教育,就知道将考试当作自己的武器"。很显然,这是把属于中国基础教育的普遍问题加到了我们的一线教师身上,认为他们是想当然的"应试教育"缔造者。教育只剩下"考试",到底谁之责?这好像是一个不简单的命题。提出这个疑问后,我就感觉到了教育的责任与沉重。  相似文献   

19.
高三表情     
这几天遇着一位步入大学的学姐,她说那些顽强执着的高三人在生命的重负之下,有的举重若轻,有的举轻若重,他们共同跳起那步履沉重的人生舞蹈。的确,我们连走路也是低头,弯腰,沉思,但高三人的表情总是让人铭记的。自习课上很安静,只听到纸上划过的“沙沙”声。一位同窗正在鏖战物理题。只见他眉头紧锁,嘴中念念有词,目不转睛地盯着稿纸,他一会儿点头,一会儿摇头,笔在手中动动停停。忽然他举起拳头重重地砸在课桌上,伴随着一声惊叫,接下来笔就在纸上飞舞了起来,那速度肯定能够载入吉尼斯。片刻后,他挺直了腰,左手在空中划过弧线后还打了个指响,…  相似文献   

20.
论教学过程中"双主体"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但在实际运用中却存在着偏差和失误。"主导"和"主体"的意义我们可以从语义学、哲学和教育学三个方面来理解,两者在实际上并不矛盾,也无须为强调一方而牺牲另一方。现代教育活动呼唤着教师与学生主体意识的双重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