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关于《尚书》“子”句古今训释的比较《尚书·尧典》有这么一句话: 岳曰。子。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十三经注疏》)对此,古今有好些不同的训释。比较起来,以周秉钧先生《尚书易解》为最好。先看看古人的训释。孔颖达《尚书正义》解释“克谐以孝”三句说: 谐和、烝进也。言能以至孝和谐顽昏傲,使进进以善,自治不至于奸恶。  相似文献   

2.
先说《六年制中学高中课本语文第五册》(以下简称《课本》)把《过小孤山大孤山》(以下简称《课文》)中“抛江过其下”一句中的“抛江”注释为“抛锚停泊于江中”,我认为是不对的。《六年制中学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文言文译释》(以下简称《译释》)译“抛江”为“弃船”,并附注“离开”,我以为也有美中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3.
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五册《捕蛇者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课本对这句的解释为: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 显然,注者是把“苛政”解释为“苛酷的统治”,就连现行的一些文言注本,如《中学语文文言文译注》、《文言文译释》、《文言文释译》、《初中古文译注》等,也都将“苛政”解释为“苛酷的统治”“残酷苛刻的政治统治”或“残酷的统治”,这些注释,既没有弄清“苛政”的具体意义,也不符合文章的主旨,看似通顺,实质上并不准确。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六册课本里袁枚的《祭妹文》中有“齿危发秃”语。对“齿危”的理解,我见到的有这样几种:《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出版社,江夏等编)中译为:“牙齿松了”、《文言文释译》(鸡西市教育学院编)中译为“牙齿松动”。《新编高中古文注译评析》(三秦出版社,主编侯良瑷)中译为“牙齿已松动”。《高六册语文参考》(人教社语文二室编,1988年第2版)中译为“牙齿动摇”。对于这些理解,我认为都不免有望文生义之嫌。质疑如下。  相似文献   

5.
“白露横江”是苏东坡《前赤壁赋》中的素描名句。新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释为“白茫茫的水气”,天津古籍书店复印出版的《古文观止》,解释为“白色的露水,铺在江岸上……”,我以为译释为“水气”或“雾气”者,虽满足了“横江”的要求,但联系后文的“水光接天”,便可知其译释犯了不  相似文献   

6.
“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这是徐宏祖写的《游黄山记》中的一句。五年制中学高中课本语文第三册把“陡者级之”中的“级之”释为“把它凿成石级”。《教学参考书》把这句话译作:“路就在石缝间宛转延伸,险峻的地方凿成了石级,中断了的架上横木通行,高悬的地方树起梯子连接。”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释“陡者级之”为“陡的地方就凿出石级来。”与《课本》及《教学参考书》意见基本一致。我认为上述译释均不妥当。因为这样译释之后,这段艰险山路的  相似文献   

7.
“能水”的注释,历来众说纷坛。据笔者手头的资料归纳有这么几种——1.“指会游泳。‘水’在这里用作动词,指游泳”(郭锡良等(古代汉语》)。冯其庸等注《历代文选》:“能泅水的意思”。高中语文第三册文言知识短文在“名词的活用”中采用的就是此说:“水:游泳。前有能愿动词‘能’。”2.“能水:游水。能,动词。”(高语第二册课文注释)3.“能是形容词”(黄岳洲主编《中学语文教案》),释为“善”(杨注,见《汉语大字典》能字条)。于在春先生译“能水”为“好水性”(《文言文普通话翻译》)。4.“能,当读为‘耐’(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辞源》在释“通‘耐’”时为“受得住”。  相似文献   

8.
肖文燕 《海外英语》2016,(15):132-133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华礼乐文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孝"的不可对译对儒家典籍的外译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外推造成一定的困难。不同时期,不同译者对孝的翻译也是不同的。该文通过语料库对不同译者在《孝经》和《论语》中"孝"的英译进行简要介绍与分析,以期对"孝"的翻译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9.
《岳阳楼记》中“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课本对其“越明年”注为:到了第二年,即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近来检阅多种文言读本,亦发现大多作如此译释。对此,笔者以为不妥,故有重新辨释的必要。  相似文献   

10.
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孝文化典籍英译在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融合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理雅各英译本《孝经》作为中华孝文化典籍英译中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至今仍被奉为经典译本。文章拟从生态翻译学中的不同视角来深入剖析理雅各《孝经》,这在孝文化典籍《孝经》英译研究中至今尚属首次,希望能为《孝经》以及孝文化典籍的英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正> 江夏先生领衔主编的《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是《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的配套书。笔者已就《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中注释,译文里的词汇、语法问题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本文仍就《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中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看法,同使用该书的广大师生商榷,亦就正于江夏先生。  相似文献   

12.
现行各种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以及与其配套的教辅用书,对于《论语》首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译释基本上全是这样的:“学”,就是学习;“时习”,时常地复习;“悦”,高兴。大多数教师对学生也是这样讲解该句:“学习了知识,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吗?”这种译释其实并不恰当。  相似文献   

13.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用有大量的“其”字,分别兼有多 种词性,担当多种句子成分。而一些中学语文教参,如《高中文 言文评点译释》①、《中学古诗文对照注译》②等书,对《游》文中 “其”字的注释都不尽相同。例如: 入之愈深,其1进愈难,而其2见愈奇。 《评点译释》注作“其1:相当于‘则’;其2:相当于‘所’。”而 《对照注译》则释为“其1:那里,指示代词;其2:那,指示代 词。”为此,笔者分析了《游》文中所有有“其”的句子,对 “其”在句中的词性、释义及所充当的句子成分提出自己的看法。 《游褒禅山记》共有“其…  相似文献   

14.
新版高语教材在译《郩之战》“妇人暂而免诸国”句时,把“暂”译成“几句谎话”,在为“暂”单注时,注为“一下子”。前后牴牾,甚为不妥。前人对“暂”字确有两种不同的注释:一种本自西晋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训“暂”为“卒”(猝)。嗣后,宋代陈彭年的《广韵》、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均持这种观点。这大概就是课本释“暂”为“一下子”的依据。另一种则源于清王引之的《经传释词》,他认为“暂”通“渐”(jian),“渐,诈也”。章  相似文献   

15.
孝道是中华民族德育的根本.孝经日:“夫孝,德之本也,教之由所生也.”这就是孝的分量,这就是孝的尊严.一个人的人格塑造,应该从这一根本上起步.离开孝道,其他的教育将大打折扣.因此,我校提出“以孝立德”的口号,在全校范围内启动“一二三四”孝道教育实践活动,从“孝敬父母”这一最基础的道德修养起步,努力引导学生将孝敬层次由“养亲”、“孝亲”向“尊亲”、“推恩”提升,将爱父母、爱家庭的情感推广到爱集体、爱学校、爱社会、爱祖国的境界,实现基础道德向崇高理想的飞跃,达到以孝促礼仪教育,以孝促养成教育的良好效果,得到了家长、社会的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16.
众多专家学者对朱自清的《绿》进行过分析和鉴赏,但皆不能摆脱思想性或写作技巧的解读模式;另辟蹊径探讨朱自清的艺术理想,发现朱自清总是以女性的美在极尽释译着梅雨潭的绿;梅雨潭的绿释译着他理想的“艺术的女人”。  相似文献   

17.
释“礼节”     
《廉颇蔺相如列传》“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壁,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句的“礼节”一词书中无注。南方五省(市)编写的教学参考资料释“礼节”为“态度”,许多古文译注之类的书,对此词均不加注,译文也照抄不译.这对教学特别是学生自学是欠妥的。《说文》释“礼”为“祭神以致福”,《辞海》“礼”字的第二义项是“为表敬意或表隆重而举行的仪式”。《辞源》“节”字的第八义项为“礼节。《论语·微子》:‘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辞海》“节”字的第五义项是“礼节”,引例是《荀子·乐论》:“三揖至于阶,三让以宾升,拜至,献酬,辞让之节繁。”可见“礼”与“节”在  相似文献   

18.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的译者董乐山先生在为该书写的《译序》中说到,“人文主义“在汉语中有多种译法,他列举的译名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人性主义等等.在他看来,这属于“一词多释“,都源于英文humanism.……  相似文献   

19.
一、“道可道”就是“道可言”吗 老子《道德经》开头有两句很有意思的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今通常把首句解为“道”不可言说,可以言说者即非“常道”之意,释“可道”之“道”为言说。高亨《重订老子正诂》、张松如《老子校读》、任继愈《老子新译》均持此说,实为因袭前人旧注如王弼《道德真经注》魏源《老子本义》等。然而从《道德  相似文献   

20.
唐五代佛典音义中,初唐释玄应《大唐众经音义》、盛唐释慧苑《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没有借用材料,中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后晋释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和辽释希麟《续一切经音义》分别有35条、2条和1条注明“借用”的语言材料。慧琳借用包括音借、义借和形借三种类型,可洪借用和希麟借用则都是音借。音借是唐五代佛典音义借用的核心,其实就是今天所说的通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