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是最早发明水稻人工种植的国家,有着丰富的稻作文化,留下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以水稻种植为中心的生产结构;由稻作农耕而形成的文物古迹;与水稻种植密切相关的民风民俗;相应的民族语言和文学艺术等.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对稻作文化和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开发,是我们面临的严重挑战.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史【考点扫描】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可以追溯到距今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从元谋人到约公元前21世纪,是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是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代表。原始社会后期的文化遗存遍布全国各个主要地区,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及其文化遗存最有典型性。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文明的曙光已经隐约可见。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和尧、舜、禹时期大约与此时期相当。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为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解体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为…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讲人教版《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节时,有学生问:“这里说《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而‘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节又说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书是《汜胜之书》,两种说法是否矛盾呢?”  相似文献   

4.
侗族主要居住在湘、黔、桂三省毗连地带。侗族是一个有丰厚文化积淀的民族,作为世界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侗族的文化主要是稻作文化。其民间文化事象都蕴含稻作文化内涵。从侗族民间舞蹈中体现的稻作生产、民间宗教信仰、稻作审美精神和民间舞蹈的时空意识,可以破解侗族稻作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5.
田多地少,河流成网,这正是江南水乡的真实写照。在这里,座座水泵汲取乳汁滋养农田,金秋时节,阵阵稻香便是对她的最大馈赠;在这里,一隅一隅的红菱挤挤挨挨,装点无垠的水面,更装点农家的心……活动提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育水稻的国家,具有悠久的稻作历史和深厚的“稻”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语言学说创始于春秋战国,具有悠久的光辉的历史。它与中国的逻辑学是同时建立起来的,两者可以称之为孪生子。我国的语言学说之所以能够在先秦建立是有其社会根源的。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时期,是中国社会急剧发展的大变革的时期,因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讲人教版《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节时,有学生问:"这里说《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而‘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节又说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书是《氾胜之书》,两种说法是否矛盾呢?"答案是肯定的,不矛盾。《氾胜之书》为西汉成帝时氾胜之所作,约成书于公元前一世纪。在该书问世之前,中国也曾出现过少量农书,如战国时期的《神农》、《野  相似文献   

8.
稻作文化是中国基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文明的主轴。同时,东亚、东南亚的稻作文化与中国的稻作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本文采用系统检索、追溯检索和直接检索相结合的文献检索方法,普查了近十年来有关稻作文化的文献,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稻作文化研究的进展与前瞻作简要的述评。  相似文献   

9.
稻作文化是中国基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文明的主轴。同时,东亚、东南亚的稻作文化与中国的稻作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本文采用系统检索、追溯检索和直接检索相结合的文献检索方法,普查了近十年来有关稻作文化的文献,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稻作文化研究的进展与前瞻作简要的述评。  相似文献   

10.
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样品中发现了大量水稻硅酸体(phytolith)和炭化稻米。形态学研究表明,贾湖古稻多数为栽培粳与偏粳稻,少部分为栽培籼与偏籼稻。该遗址文化层14C测年树轮校正值为8942~7868aBP,这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炭化稻米。这一发现将中国栽培水稻历史提早了一千多年,并把稻作起源地从长江流域推进到淮河流域,这对于我国乃至世界稻作起源的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应用植物硅酸体、孢粉分析等古环境研究方法,复原了贾湖先民生活时期该区域的古生态环境,其时年平均气温至少较今高出2一3℃,年平均降水量较今高出150~200mm,属湿润的亚热带气候。本文较详尽地分析了古文化与古环境间的共轭辩证关系,阐释了贾湖先民较早开始稻作文化的原因,最后探讨了中国稻作文化起源的问题,提出了具有古气候和古文化边缘过渡效应的淮河流域或许是我国栽培稻起源地之一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以其典范、楷模和启迪之功,被称为西方古典文化,成为西方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高峰。然而到罗马帝国后期,随着罗马奴隶制危机的全面爆发和基督教在帝国境内的发展传播,曾经辉煌的古典文化逐渐失去往日的光彩而日趋衰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时,以信仰为基础的基督教文化取代了以理性为基础的古典文化,古典传统在欧洲宣告结束。  相似文献   

12.
新文化运动前后的李大钊在文化调和思想的指引下逐渐转向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是其探索中国近代文化出路的过程,也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过程。理解这一问题,对于把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文化意蕴有着重要意义。文章立足于新文化运动前后李大钊对不同文化的态度与选择、对东西文化调和之路的探索以及其最终的马克思主义转向这一循序渐进过程,管窥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内在发展逻辑以及马克思主义在这一逻辑链条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3.
对外文化交流的意义不仅是学习借鉴,同时也是展示自身文化,增加相互了解和信任的过程。南通对外文化交流经历了“单一贫乏”“双向丰富”和“平衡发展”三个阶段。在坚持吸收其他文化的同时,南通文化还应大步“走出去,让世界了解南通,从而更好地促进南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与化建构二之间存在着整体性,相悖性及互动性,化的是化衍生交融的过程,其核心是价值取向,价值取向的认同是化建构的基础,而人们对化的理解方式则是化建构的前提,因此,转型时期对化的理解应采取这样一种方式,即变异质化的不可通约性为可通约性,变化的冲突对立论为化的融合整体论。  相似文献   

15.
英汉动物内涵的民俗文化及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动物的形象所附带的文化信息 ,它们在英汉民族文化中所具有的共同文化内涵以及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issue of Caribbean cultural under‐representation in school art departments. It argues that diasporic subjects are not seen and their cultures not recognised precisely because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way we live are indivisible from the mainstream. This in contradistinction to some groups whose cultures and heritages are relatively distinct and separate from Western mores. Our ways of understanding culture do not take this into account. Yet diasporic contributions to the way we live have buttressed Western lifestyle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slave trade.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is relationship, characterised by multiple entanglements, must be recognised if Caribbean cultural identities are to be seen and valued. In doing so it challenges the way we construct notions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belonging, and promotes the adoption of more risk‐taking pedagogies possibly based on contemporary practices.  相似文献   

17.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信仰的文化基础。校园文化共同体是与特殊身份利益关联的文化共同体,是师生、师师、生生之间交往的场域。其文化结构是知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结合,以知识精英为主导;其文化模式是权利和身份责任的结合,以身份责任为主导;其文化类型是熟人社会和新文化的结合,以新文化类型为主导。由于校园文化不可能封闭在"象牙塔"之中...  相似文献   

18.
民族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不仅是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博大精深,曾经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新时期,应树立正确的文化历史观.科学地解读民族文化.充分发掘和吸纳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资源,学习借鉴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先进内容,找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结合点.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从洋务运动开始,中国在企业管理中长期施行把头制度.把头制度的形成是西方包工制和中国传统“包头”制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碰撞的结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俗文化在近代企业管理制度上的体现.包工制转化为把头制度的文化因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俗文化的“超稳定结构”对“外来的新文化模式和文化精神”的抵制和压抑.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闽南地区利用当地的特殊地域优势,大力“走出去”和“引进来”,形成了一种具有本土气派而又不失外来风格的侨乡特色文化,对当地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闽南侨乡在文化建设中也呈现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中外文化、古今文化、区域间文化的冲突和碰撞。而邓小平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对侨乡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因此,闽南侨乡如何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摆脱文化发展困境,充分发挥侨乡文化特色,促进侨乡文化的发展、繁荣,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