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①谈到读书,有不少人认为,要么不读,要读就读有用的书。我倒觉得,一个人不管做什么工作,在读有用之书的同时,还应多读点无用的书,否则,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读书。②所谓无用的书,是相对于如今流行的那些"有用之书"而言的—那些读了以后,对你升学、应聘、挣钱能立竿见影有所帮助和借鉴的书,如《如何炒  相似文献   

2.
男孩     
(1)男孩不喜欢去安慰别人,也不习惯于被别人安慰,男孩觉得安慰别人的人好虚伪,他们根本就是演员,那些安慰的话就是台词,虚荣心就是他们的导演,那些被安慰的人简直是懦夫,在哪里跌倒了就在哪里爬起来,要别人说三道四做什么!然而,男孩终于知道自己错了,男孩也渴望有人会给他那漂泊大海的心以一根救命的稻草。  相似文献   

3.
此书的开头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人最强的对手,不一定是别人,而可能是我们自己!在超越别人之前,先得超越自己。”这话是颇有见地的,因为要超越别人只须比别人更努力用功即可,而要超越自己,却是对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极度挑战!作者刘墉先生在书中给我们讲了一个又一个平凡而真切的故事,每篇故事的末尾还为我们讲明了一个个故事所揭示出的道理。不知不觉之中,这本书就被翻到了最后一页。合上书页,觉得好像胸有成竹似的,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使我那般自信,大概是那种“早上听到道,晚上死去亦足矣”式的满足和喜悦吧!好像自己一下…  相似文献   

4.
一般情形下,言称“学生”是谦逊的表现,但有些却未必。有的人与某名家偶尔见过一次面,便大言不惭:我是某某名家的“学生”;有的人通过别人引见登门拜访了某大师,于是拿着合影到处自我兜售或印刷在自费出版的文集前:我是某大师的“得意门生”;更有甚者,与某名家一面之受都无缘,只是读了名家的某本书,便妄称自己是某名家的“弟子”。不是说“名师出高徒”吗,只有“认”大师、名家为“师”,方能显示自己的水平和才能,亦才能因此而抬高自己的地位。其实,  相似文献   

5.
关于读书,我随便说一点。 我读书不是读得最好的,有很多书别人读过,我都没读。还有别人非常热爱读的,我老读不完,比如说《战争与和平》,写得好,我也看过多次,但是读不完。还有《百年孤独》,我也读过,有一次都读到五分之三以上,快到五分之四了,我死活不读了,因为觉得这位大师的路子已经被我给掌握住了,就不想再看了。当然还有《追忆似水年华》,很多人都跟我一样没有读完。  相似文献   

6.
关于西汉著名学者刘向《新序》的著作性质 ,自古以来许多学者认为其出于旧有之书 ,而非刘向所自造。《汉书·艺文志》著录《新序》为“刘向所序”,但从“序”的含义、刘向校书情况及其对材料的运用情况三个方面来分析、考证该书的著作性质 ,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爱在西藏     
金诺兰  傅真  铭基 《大学生》2013,(19):50-53
正这是一个真实的爱情故事,是一点也不戏剧性的平凡爱情,却打动了很多看过他们故事的人。"我不认为我们的文笔有多么美妙或者新颖,让每一个人感同身受。但是我觉得,那些仍然能够被这种熟悉的感受所打动的人;那些写信告诉我,他们看着书里的情节流下眼泪的人;还有一些看完以后觉得那些故事挺普通,可是又感觉留下一点什么在心里,在回味的人……他们可能都是仍然相信爱情本身的简单、纯粹,或者相信爱人比被爱幸福。"傅真说。  相似文献   

8.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人。其中有不少人让别人觉得不可理喻:或是行为怪异,足以惊世骇俗;或是疑神疑鬼,老担心自己得病;或是对与他关系不密切或毫不相关的人颐指气使,或是让人觉得毫无道理;或是见人就  相似文献   

9.
我最喜欢看的电影是郑伊健和陈小春演的《蛊惑仔》系列,我觉得电影里的那些人讲义气,为了朋友什么都可以做,那样才像男人。有时候我也喜欢学他们的样子,对别人说话很大声,态度蛮横,觉得那样很有大哥的味道。经常只为一点小事和班里同学起争执。久而久之,我发现越来越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了,比如在食堂里排队买饭,别人不小心碰了我一下,我就会怒目相向。  相似文献   

10.
1.至少读50本好书,这些书要涉猎10个以上领域。在每个领域中,要至少精读一本该领域最经典的代表作。其实应当至少读100本以上,但你们的课业负担可能使你们难以达到这样的要求,所以我只提50本。2.养成每天做一件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的习惯。例如:帮助一下别人,或是让别人高兴。自己要想明白为什么这件事情是有意义的,它对自己、对他人、对社  相似文献   

11.
班上有一个孩子叫HH。不知道什么原因把另一个班上孩子的童话书拿了,还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因为把别人的名字擦掉后再写上自己的名字,被老师和同学发现了。可是她一直不承认是她拿的,硬说是自己的爸爸给自己买的。生活老师请我帮忙调查一下。第三节课是计算机课。我把HH留了下来  相似文献   

12.
姚纪欢 《运城学院学报》2007,25(1):F0002-F0002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一语惊世,近年来更成为上至总理下迄平民的普遍共识。那么何谓大师?截止目前,似乎没有公认的解释或权威的定义。正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的人对大师理解也完全不同。就目前来讲,有江湖术士被奉为大师者,也有饱学之士被评为大师者,还有邪教门派自诩为大师者。当然,更有时下名重如北大季羡林先生者,惶惶然不敢以大师自居。但是,大学需要大师。不同的大学需要有不同能级的大师。我们这样一所三级市所在地的大学,也需要自己的…  相似文献   

13.
胡德运 《学子》2012,(11):77-77
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这样的一群孩子:他们或是考试成绩差,或是上课不守纪律,或是常与同学"闹别扭"、惹是生非……他们常被老师忽视,被同学冷漠,他们总觉得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他们总觉得事事不如别人,他们有一种"以烂为烂"的自暴自弃的心理。和其他同学相比,他们在学习、思想或行为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偏差,而他们就是被我们冠以“...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序”、“跋”"序"和"跋"都是文体名。"序"是写在书籍或文章前边的文字。"序"是序说作者著书立说的缘起以及该书、文的要旨、体例,介绍写作的经过等等。起初,都由作者自作,后演变为请人代序或为别人作序。请人代序的第一人大约是晋代的左思,为别人作序...  相似文献   

15.
张苡 《家长》2008,(Z2):65-67
你最后称赞别人是几时?你最后一次被别人称赞又是几时?很久了,对吗?用一分钟时间想一下:是不是觉得孩子淘气、不乖,觉得孩子听不懂你说话,觉得孩子每天都在跟你捣乱,觉得孩子成绩不好给你丢尽了脸,觉得自己的孩子怎么那么差劲?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都特别羡慕那些在讲台上总是从容不迫、挥洒自如、纵横捭阖、妙语连珠的同仁,并誉之为“大师风度”,而把那些一到上课前即心情紧张、神色凝重的视为“小家子气”。殊不知,大师亦非“紧张”的绝缘体,不少名家大师在课前竟然与我们这些无名小辈一样,其内心也常常会被一种莫名的“紧张感”所笼罩。曾听到一位知名特级教师在介绍自己的教学体会时说:“我在上课前心情总会习惯性地紧张,这时我都要把自己的情绪努力调整到最佳状态才走进课堂;因为课堂是神圣的地方,容不得我有丝毫的懈怠。”这位名师学识不可谓不渊博,教学经验不…  相似文献   

17.
世明同志这个出版计划,我是早已知道了,但是看到这么一个大部的书出版,我是感到非常震惊的。17年时间啊,我不敢说别人,但我是很难完成的。所以我觉得他是利用自己前半生的这个时间,呕心沥血,是他拼尽自己的生命所写的。这点我确实感到非常敬佩。这部书我还来不及细看,大致翻了第一卷。我觉得一部这样的大部头的著作,肯定有各  相似文献   

18.
参观孤儿院     
听爸爸说,孤儿院的小朋友都是被爸爸妈妈抛弃的。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长什么样,在哪里。他们成了孤儿。今天,爸爸带我到孤儿院去看这些没有爸爸妈妈的孤儿,顺便带了些吃的东西去给他们。到了孤儿院,阿姨带我到每个房间去看了一下。我看见他们的生活很苦,吃的、穿的都是别人给的。那里夏天没有空调,只有电风扇。我看见几个很小的宝宝很可爱,却还是被爸爸妈妈抛弃了,我觉得他们真可怜呀!我想以后多来看看他们。回到家,我觉得自己的家真好,我有爸爸妈妈的关心和爱护,我比那些孤儿幸福、快乐啊!所以,我要不怕苦,更要好好学…  相似文献   

19.
凌烨 《师道》2005,(5):20-20
当教师的往往都特别羡慕那些在讲台上总是从容不迫、挥洒自如、纵横捭阖、妙语连珠的同仁,并誉之为“大师风度”,而把那些一到上课前夕即心情紧张、神色凝重的老师视为“小家子气”。殊不知,大师亦非“紧张”的绝缘体,不少的名家大师在课前竟然与我们这些无名小辈一样,其内心也常常会被一种莫名的“紧张感”所笼罩。  相似文献   

20.
“书有供人尝之者,有供人吞食者,亦有不多之书为供人咀嚼与消化者”。翻译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也有着同样的功能。高健先生翻译的《英文散文一百篇》(英汉对照)(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2001)可以说是属于那种供人咀嚼、玩味与消化的“不多之书”。说其“不多”,一是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