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刊2005年第8期《〈孔雀东南飞〉真的要批判封建礼教吗》一,观点新颖。作曾光老师认为,由于焦母不“从子”、刘兄不算“孝”,两人都不遵循封建道德准则,才造成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悲剧。因此,“诗人要表达的应该是对封建礼教的肯定”,得出了与传统的“批判封建礼教”说完全相反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陕北民俗“搭平伙”与东乡族民俗“吃平伙”程式和内容有许多相似之处。本文对这两种民俗作一比较研究,试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这两种民俗的起源及共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高丙中以为民俗有其“作为传统、历史现象”的一面,却又因“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民俗的“消逝”,主张取消民俗的“传统性”标准,拓展民俗概念的内涵。关于民俗之“民”,高氏以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里“任何群体的人都是‘民'”。他还抽掉了“传统性”对民俗的规定,实现了对“俗”的内涵最大量扩充。本人认为高氏对民俗概念的扩充违背了学术研究实事求是的原则;其对民俗之“民”和民俗之“俗”的解释会使民俗研究对象失去独特性或封闭性,使民俗学失去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依据。本人以为民俗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中、下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传承文化。我国拥有丰富的民俗资源,将保证民俗研究的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4.
“礼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然而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在许多人心中它充满了贬义,成了封建专制和缺乏人性的家规、纲常与说教的代名词。先秦礼教不同于封建礼教,封建礼教的核心是“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而先秦礼教的本质则是以“五常”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只有将“三纲”与“五常”、“三从”与“四德”区别开来,才能发现先秦礼教与封建礼教的区别,弄清其本来面目,发掘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文化运动发起了一场以“科学”、“民主”和“新文学”为武器的思想革命,向传统文化和封建礼教发起猛烈的攻击,把国人从封建礼教的缧绁中解救出来,唤醒民众的民主自由意识、近代科学行为观念和思想方式,开启人们思想解放之蒙,为国人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奠定了基础,为国人的“现代化”创造了条件,从而客观上推动了中华民族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贾宝玉并非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恰恰相反,而是封建礼教最忠实的维护者。宝玉的严守封建礼教的忠孝,是本于其维护“天”的动机。“补天”是顺应,只有破天、拆天才是叛逆。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俗资料的记录启始于先秦时期 ,许多古籍中都记录下了大量的民俗资料 ,其中较重要的有《易经》、《山海经》、《穆天子传》、《诗经》等。诸子百家从各自的政治观点出发 ,对民俗也多有言说 ,孔子、荀子、老庄等的民俗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对“民俗”一词的认识也是较早的 ,相关的词语有“风气”、“民俗”、“习俗”、“民风”等  相似文献   

8.
《孔雀东南飞》主题、人物争议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问题的提出作为一首民间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竟在下层传唱了数百年;在南朝被著录以后,更引得了历代文人的瞩目和惊叹,甚至被誉为“长篇之圣”。这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毕竟是不多见的。但与人们对它的艺术成就几乎有口皆碑相反,在对《孔雀东南飞》的思想评价上,却至今还存在着许多争议。例如关于它的主题,有的认为它“反对封建礼教”,“控诉了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罪恶”,给了传统伦理最中心点的“孝道”以“当头一棒”。有  相似文献   

9.
民间的风俗习惯叫民俗。“社”这个字反映了许多民俗。“社”的左旁是“礻”,它是“示”的变形。凡从“礻(示)”的字,意义多同神佛或鬼怪有关。迷信的人认为天地万物的“创造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民俗志的写作存在民俗志文本与民间口头文本一样、没有叙述主体的缺憾,民俗志的“理想模式”应该是有确切的时空概念,把“人”纳入审视的视野当中,不仅关注民俗行为过程,也关注民俗中的情感和体验,把普遍、平常的描述转化为具体、个别的描述,在田野中发现故事.《传统节日的生命力》以白彝跳弓节为个案,在对民俗志的传统研究缺陷进行了进一步反思的基础上,对民俗志的“理想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走水尪”是一种产生于闽南地区,随闽南籍移民带到台湾,并在移居地落地生根的特色民俗活动。闽台两地“走水尪”民俗虽一脉相承,但由于文化环境的差异,无论是具体形式还是其文化意义,都产生了差异,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文化特征。探析这一民俗在两岸之间的传承与变迁,阐明要发挥传统闽南民俗活动的文化纽带作用,推动两岸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2.
薛宝钗“德言工貌”样样俱全,才智出众,而“罕言寡语”、“安分随时”的处世哲学使她成为封建社会淑女的典范,体现着封建朝代贵族女子传统的风范。她虽极力争取美满幸福的生活,却成为了封建礼教的殉葬品。她作为与黛玉对立的典型,实际上和黛玉一样,是一个悲剧人物,值得人们同情。  相似文献   

13.
纳西族许多传统体育活动都植根于其民俗信仰的文化土壤。通过对其民俗信仰的研究,进一步探讨了纳西族原始崇拜、原始巫、觋信仰以及东巴教中的传统体育活动,分析了传统体育在纳西族民俗信仰中的功能。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传统体育的产生、发展规律及保护与传承纳西族传统体育有着积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换花节”是海南琼山(府城地区)传统的民俗活动之一,原为“换香节”,后改为“换花节”。该民俗活动历史延续久远,最早可追溯至唐代贞观年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探寻“换香(花)节”产生发展的脉络,可以看出节日习俗的变迁其内在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简单的复制、盲目的恢复、粗暴的改造都会有损节日民俗自身的内涵,也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15.
民俗与贾平凹的散文创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 ,文学艺术对民俗关注的历史源远流长。对民俗内涵的描摹与开掘 ,是贾平凹探讨民族文化与心态、表现创作的“民族的味”的一种尝试。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 ,有着几千年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由此孕育出来的民俗 ,在贾平凹散文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在这里 ,作者探寻地理环境、民情风俗与民间艺术 (如秦腔 )相互渗透的现象 ,感悟民俗文化 (民间艺术 )中蕴涵的生命意义与生命意识。贾平凹在散文中通过对“民间”民俗的表现来实践自己倡导的“大散文”理论 ,表达自己的“文化关怀”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汤亭亭在《女勇士》中通过极富想像力的虚构与简洁的“说故事”的叙事模式,向读者展示了生活在她周围的三位反封建、反父权的“女勇士”形象:违背封建礼教、以死抗争的无名姑姑;勇于与男权社会相抗衡的“双性同体”花木兰以及敢于向封建传统叫板的英兰,作品充满了女性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文章对作品中关于封建礼教“吃人”的问题进行深入挖掘,指出封建礼教“吃人”所依赖的三种基本形式:封建官僚机构、封建家族制度、封建伦理道德,深入剖析“吃人者”与“被吃人”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从而增强读者对《狂人日记》深刻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对全椒“正月十六走太平”民俗节庆活动的历史渊源、开展现状、保护与传承等进行研究,以期为其它地域传统民俗体育与新时代群众体育健身的有机结合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关于“食人民族”的论断,所揭露的是儒家宣扬的封建礼教的本质,如果将“食人民族”解读成指责道教,则完全是一种误解。实际上,鲁迅对于儒家封建礼教的批判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与道家道教还存在一致之处,因此,绝不能把鲁迅关于“食人民族”的指责张冠李戴地转嫁给道家道教。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的民俗志书写模式日益受到质疑的今天,山曼教授《流动的传统》一书以不拘一格、充满灵机的民俗志书写,为我们带来许多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启示。这样的民俗志书写已将民俗学研究的"区域本位"、"事象本位"与"主体本位"初步化融一体,注意在描述区域民俗整体结构的同时,追寻民众主体的深层文化逻辑,因而代表了当代民俗志书写中一个富有活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