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根据自己的杂文创作经验,指出过杂文的社会功能:战斗性和愉悦性。总起来说,他的杂文完全体现了这两种社会功能,首先是战斗性,同时又有同战斗性结合并为之服务的愉悦性。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所构成的战斗性,是杂文的生命。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思想性与艺术性是水乳交融般的。鲁迅杂文的战斗性和愉悦性,就是以思想性、艺术性为前  相似文献   

2.
鲁迅对庄子的批判与认同,体现了庄子对他的巨大诱惑。在寻求自由的路上,他们分别选择了“逍遥”与“拯救”的殊途。他们关注人的“异化”,完成了对自己时代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庄子对鲁迅的影响,既养成了鲁迅的深刻,也是鲁迅矛盾痛苦的根源之所在。鲁迅与庄子既是精神的知己,又是思想上的对手。  相似文献   

3.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一篇著名的散文。这篇散文,有助于我们研究鲁迅早期的生活、思想,因此,受到许多研究者和教学者的重视,在国内外有很深远的影响。特别在日本,对促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产生过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对这篇作品的主题,各自理解很不一样,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记录鲁迅思想转变过程的;有的认为是记录鲁迅探索救国道路的经历的;有的认为是揭露帝国主义对日本青年的毒害;有的认为是批判某些清国留学生的丑行的……。主题思想是作品的“神”、“纲”、“主线”,准确地判断它,关系到正确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它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我认为正确判断一篇作品的主题,应该抓住最本质的东西,也就是它的主线。  相似文献   

4.
三、鲁迅的社会观点鲁迅是一位对科学有坚定信仰的思想家。他早年钻研过自然科学,曾对宗教迷信进行过坚决的斗争。可以肯定,在自然观方面,他一直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同时,由于他是一位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无情地揭露和批判现实社会丑恶和腐朽现象,也极为深刻地研究了某些历史问题,因此,使他的许多社会历史观点也接近了历史唯物论。  相似文献   

5.
一、课文悟读鲁迅先生是世界上最具有叛逆精神的斗士之一。他的叛逆行为也许存在着某些方面的偏颇,例如中学生所熟悉的他对中医的态度和对进化论的理解,但他深刻的见解与透彻的剖析是许多人无可相较的。这集中表现在他对历史、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揭露和批判上。在本文中,他用精辟的语言,把中华几千年的历史形象而准确地概括为两样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正是他独到的发现,虽然有它偏激的地方,但我们不能不佩服他见解的深刻性、揭露的彻底性。鲁迅先生对历史的理解来源于他骨髓深处的反传统思想…  相似文献   

6.
鲁迅作品的矛盾修辞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严密性、灵活性及求异性,具有意蕴的隐晦曲折性和意象的鲜明生动性。只有充分理解其作品的矛盾修辞妙用,才能使人更透彻地领会鲁迅作品深刻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7.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同旧世界殊死搏斗的骁将,也是彻底批判旧教育的勇猛战士。在他光辉战斗的一生中,不仅用文学作品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及其走狗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还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对黑暗腐朽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鲁迅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学校除全盘改造外,没有第二法。”(《两地书》)这战斗的呐喊,是对旧教育的根本否定,是他总结了长期阶级斗争经验之后得出的科学结论。我们学习鲁迅全面、彻底批判旧教育的斗争经验,对于深入开展同王张江姚反党集团的斗争,继续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进一步搞好无产阶级教育革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鲁迅与郭沫若通过狂人和凤凰形象的塑造对当时社会进行了深刻的解剖和批判,展示了早期先进知识分子的特点和作用,同时,他们提出了拯救社会的方式和方法:鲁迅主张通过劝转使人吃人的社会过渡到真正的人的社会;郭沫若则主张通过涅榘让旧世界毁灭,诞生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两种方式体现了鲁迅与郭沫若不同的主体态度和人生选择,也显现了他们在救世思想上的分歧和不同。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时刻保持着知识分子固有的社会批判精神。他用杂文之笔痛心疾首地指出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并加以深刻地批判。他在杂文中批判某些文人帮闲与帮忙的阴险卑劣,揭露某些文人以隐士等各种头衔作为“嗷饭”招牌的真相,呼吁敢于进行社会批评的“真的知识阶级”的出现。“真的知识阶级”应该对社会的丑与恶时刻保持高度警觉性,敢于进行深刻的批判。鲁迅一生都坚守着这样的精神选择,践行他一生所追求的“立人”的人学理想。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风筝》犹如绍兴的老酒一样散发着浓郁的诗情。文章立足于现实小事,但经过学贯古今、融有多元社会思想的鲁迅深沉地锤炼,熔铸成了一篇"内含哲理、用意深邃"的散文。文章不仅表达出了鲁迅那种"难于直说"的挚爱,而且表现出了鲁迅固有的那种敢于透彻解剖自我、深刻批判社会的魄力,展现出了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良知。我们从他冷峻的笔调中会感悟到深刻而广博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一生在对封建主义进行顽强而韧性的战斗时,始终关注着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中国妇女。面对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摧残和欺压,他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对妇女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与怜悯;同时,对于妇女们受封建文化传统的毒害而形成的落后、无知、短视和奴性也给予沉痛而尖锐的批评,并对妇女解放的道路作了清醒而冷静的分析。鲁迅热切期望妇女们挣脱奴隶的枷锁,做一个自立自由之人。鲁迅关于妇女问题的观点,在当时无疑具有独到眼光与深刻意义。本文将介绍与阐述鲁迅对妇女问题的基本观点,并对他作品中几个主要的女性…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是无产阶级教育革命的伟大先驱。在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奋斗的一生中,教育始终是他进行战斗的一个重要阵地。他把反对旧教育和批判孔孟之道的斗争结合起来,对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鲁迅关于教育工作的论述,总结了当时教育界两条路线斗争的经验,深刻体现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初期对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今天,遵照毛主席关于“读点鲁迅”的教导,在学习马列和毛主席著作群众运动的新高潮中,对于在以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把无产阶  相似文献   

13.
鲁迅作品被选入中学教材的篇目不下十篇,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妙的艺术性半个多世纪来一直受到教材编辑者的偏爱。但奇怪的是绝大多数中学生提及鲁迅作品,往往是一言以蔽之:“麻烦,搞不太懂。”教学中读也读了,背也背了,讲也讲了,学生的印象依旧很淡漠,实用价值则更是廖廖。究其原因,一则鲁迅其人其文具有异质性,学生的阅历、见识、知识储备,与鲁迅作品在认知结构上有断层,再则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存在极大缺陷。关于前者,只有呼吁有关专家在选择范文时多考虑受众的实际情况;至于后者,即具体到每一篇文章的教学方法,教师是有花心思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李伯元创作了一系列深刻揭露当时社会、批判封建思想文化的作品,对五四前期新文化运动起到一定启蒙作用。其创作具有鲜明特点:强烈的现实精神,反映晚清封建社会生活的本质方面;着重揭露封建官场黑暗;辛辣的讽刺;磅礴的气势和广阔的社会场面。这些特点是中国近代社会文化精神的体现。从近代品格看,他的代表作之一《文明小史》在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说到鲁迅的作品,人们很容易想到战斗性。在他的作品中,揭露解剖的深刻性,讽刺批判的艺术性,往往都是为他的战斗性服务的。鲁迅自己也说过:“文学是战斗的。”(《叶紫作〈丰收〉序》)毛泽东说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是“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16.
《三戒》是柳宗元寓言文中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代表作,其意蕴有三:一是批判锋芒直接“永贞革新”的反对派,二是间接讽刺君王,三是寄寓了作者“恶人终将覆亡”的理想,其艺术性表现为:一.故事情节完整生动;二、逻辑谨严真实可信;三、文字简炼传神;四、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风筝》犹如绍兴的老酒一样散发着浓郁的诗情。文章立足于现实小事,但经过学贯古今、融有多元社会思想的鲁迅深沉地锤炼,熔铸成了一篇“内含哲理,用意深邃”的散文。文章不仅表达出了鲁迅那种“难于直说”的挚爱,而且表现出了鲁迅固有的那种敢于透彻解剖自我、深刻批判社会的魄力,  相似文献   

18.
对于鲁迅小说《故乡》的教学,许多教师往往注重了它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批判思想,忽视了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只是把它简单的当作环境描写去理解赏析。认为《故乡》中着墨不多的四段景物描写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它是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和中国文人传统审美思想的感性显现。  相似文献   

19.
《雾都孤儿》的作者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反映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开拓和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雾都孤儿》是查尔斯·狄更斯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通过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揭露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问题。本文从《雾都孤儿》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影响因素出发,分析维多利亚时期批判现实主义的特征及在《雾都孤儿》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0.
李白游仙诗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了李白游仙诗的内容,艺术性及李白游仙和出仕的关系,李白游仙诗有如下内容:对神仙无拘束生活的向往;表现采药炼丹、求仙飞升的内容;抒发对现实生活不满,揭露批判社会现实。李白不仅在内容上大大丰富了游仙诗的创作,而且在艺术上使得游仙诗向着趣味性的多元化转化。李白将强烈的出仕愿望和浪漫的游仙创作统一起来,借道教审美经验以游仙方式冲淡,宣泄,平衡了他政治失意后的心理挫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