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感恩的心     
[活动目的] 1.使学生懂得,对关怀和帮助自己的人抱有感激之心是一种美德,也是做人的道德准则. 2.使学生知道,现在每个人享受的快乐生活是通过别人的付出得到的,培养学生对父母、他人、社会的感恩意识.  相似文献   

2.
性别意识是一个人必必具有的对自身性别的生理和心理的认知。每一个人对于自身性别意识的正确认识才能保证自己在社会上的行为被别人接纳,保证一个人正常的社会行为。而对于幼儿,家长一般认为没有性别意识,或者不需要有性别意识,或以为在青年时期才会出现。其实一个人在幼儿时期已经具有了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3.
责任感是指人在道德活动中,对自己完成道德任务的情况持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它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自觉意识,是对整个人生和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负责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依次阐述:道德责任感的特点;道德责任感与个人利益追求的关系;如何提高人们的道德责任感。一在伦理学的意义上,人的行为可分为三类:正当的行为、失当的行为和应当的行为。正当行为是那些为社会公正标准所许可的、一般表现为权利和义务相对应的既不崇高也不卑鄙的行为。失当行为是那些该做而未做、不该做而做了的行为,或者说是那些该履行的义务而不履行、不该享有的权利而享有的行为。应当的行为是那些为了社会和他人利益而放弃了自己应有的权利、做了本不属于自己义务的事情的崇高的行为。比如:一个人自己出力挣钱以供自己享用,这是正当的行为。一个人不劳而获或少劳多获,侵占别人的劳动成果,这是失当的行为。一个人把自己的劳动果实救济了贫困者,这是应当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试论道德内化的主客观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内化的涵义是指社会道德由外部的教育、灌输、示范和引导,通过个体的学习、选择和认同,将社会道德转化为自己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形成相应的个体道德品质,实现向主体自觉的道德行为实践升华的过程.实现道德内化的外部条件是:社会道德规范体系要有人民性和可接受性;社会道德教育方法要有科学性;社会道德的传输者和教育者要有良好的人格示范;社会应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和风气对人的行为以规制、约束和习染.实现道德内化的内在条件主要包括:道德主体的主体意识和自组织能力的升华;道德主体的道德移情能力的形成;道德主体的道德修养能力的强化;内化向外化的再转换等.  相似文献   

6.
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本文认为人性本质是利己心,利己心本无善恶,善恶是对事物性质的判断,善行恶行只是实现利己心的手段。因此对于人类整体来说,人性不存在普遍的善恶。教化的目的,就是要教人用善的意志和手段实现利己心。  相似文献   

7.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我们认为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想要回赠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会更加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的每一个人;常怀感恩之心,便会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  相似文献   

8.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是每一个学生都会成为工程师和科学家,但是每一个学生都将成为父亲或母亲.小学生进入一年级,教师就要把他们看成是未来的丈夫和妻子,对他们进行道德基础教育,使他们在道德上的成熟赶在性成熟的前面.他认为从小就可以教育孩子具有道德自制力,尊重别人,克服利己主义,树立高尚的理想,热爱自己选择的事业.进入青春期,产生性意识,这是每个人都必须经过的"关口",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人既是大自然的生物之一,又是人类社会成员之一,既有自然属性,更有社会属性,人的性欲是受人的意识与意念支配的,它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果,是完全可以为意识所支配和控制的,关键取决于他(她)在性萌发和成熟期间,对道德准则、规范的认识和道德意志控制能力.因此,如果我们能  相似文献   

9.
个体掌握社会制定的道德①准则和道德原则,这是道德教育的基本目的。道德准则与道德原则的实质是,它们体现着别人的、社会的需要。假如行动和行为表面上符合道德原则,但不是由社会的、别人的利益所激发,而是出于某种别的动机(如害  相似文献   

10.
当前,社会风气对个体道德发展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之后,多数人为了适应社会而慢慢抛弃在学校所习得的道德,只有少数人坚持自己的道德,但难以适应社会。囚徒困境及其游戏表明:最好的做人原则是"宽容的以牙还牙"。这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他们不仅自己有道德,还能够促使别人形成道德,并能够在社会上建设和维护道德。道德建设和维护能力包括正义感、道德智慧、道德号召与合作能力以及"天下有道"的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11.
客观“物”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对象和基础。离开了物,就等于取消人类一切认识活动。但是,这只是认识结构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还有问题的另一方面,即只有当物按照人的方式同人发生关系时,才具有认识和实践意义。物能成为心的对象,是由物的性质以及与之相应的心的力量所规定的。人们要使物的属性满足某种需要,就不仅要发掘其属性,而且要按照自己在社会中历史地形成的本性和需要,按照人类内在的尺度,对物有利于自已属性的价值作出选择和评价,进而发展掌握使用它的方式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应当“了解自己本身;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估价这些关系,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根据自己本性的需要来安排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卷65页)。人如何占有和利用某物,使之适应自己的需要和本性,取决于“心”的价值尺度和本质力量,即主体的现实  相似文献   

12.
一 问题的提出 道德评价是指运用已有的或正在掌握的道德准则或道德概念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品质作出是非、善恶的判断。人对自己行为的好坏进行评价叫做自我道德评价。一个人经常去进行道德评价,不仅可以巩固与扩大道德经验,加深对道德意义的理解,提高分析行为与辨别善恶的能力,而且会增强自己的道德体会和支配行为的精神力量。可见道德评价在促使人们形成道德信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出场宝宝:邵文漪性别:女年龄:4岁叙述人:文漪妈妈专家点评专家名片冯夏婷副教授教育心理学博士情况分析3岁 ̄6岁的孩子好奇、爱模仿,自我中心意识强,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喜欢别人赞扬自己,这些都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共同特点。文漪就表现出这些典型特点。她喜欢做老师管人,这是她在模仿她们班上的老师;她遇到推销的人就很大人地跟他们说“我很忙的,没有空”,这肯定是在模仿大人。好模仿本身没有什么错,孩子最初的动作学习、语言学习、行为学习、道德学习、社会知识学习,都需要借助模仿这条途径,但我们要对孩子的模仿进行一些影响和指导。文…  相似文献   

14.
道德既包括道德规范等社会客观要求,也包括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等主观操持,道德既具有道性又具有德性,既具有他律性又具有自律性.道德的道性是指道德规范的客观性和道德实践的合规律性,道德的德性是指道德规范的属人性和道德实践的合目的性:道德的他律性是指人的道德实践行为受一定外部条件的限制,具有外部制约性,道德的自律性是指人的道德实践行为又是一种自觉自为行为,具有自觉自为性.辩证统一的道德本性要求新时期我国高校德育创新:坚持"道论"与"德论"相统一;坚持"得道"、"体道"与"行道"相统一;坚持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  相似文献   

15.
说宽容     
正宽容能让别人愉悦,自己也快乐;刻薄让他人痛苦,让自己也痛苦。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场合:你打算用忿恨去实现的目标,完全可能由宽恕去实现。  相似文献   

16.
加拿大心理学家汉斯·塞利说:“就像我们渴望获得承认一样,我们害怕受到谴责。”然而,批评伴随人的一生.随时随地都会发生。作为社会的人,人们需要彼此了解,需要从别人那里得到对自我行为与能力的评判。来纠正自己的言行,改善自我。因此,可以说.人的一生是在批评中长大成熟起来的。一生中,几乎没有人能做到从不批评别人,也几乎没有人从不受到别人的批评。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批评更是一种司空见惯的重要的管理和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17.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对感恩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包括的内容很多,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人间之恩等等,其中最被人看重的是父母之恩。感恩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一个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习惯,从而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从个人角度讲,常怀感恩之心,会使人心胸恬淡、胸怀宽容广博,能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助于事业的成功。从社会角度而言,人人常思回报,少思索取,将使整个社会和谐、稳定,是社会整体文  相似文献   

18.
道德评价是运用已掌握的道德标准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它是运用道德概念,进行道德推理,作出道德判断的道德思维过程。它既是道德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又是道德认识的外在表现。道德评价能力的高低,主要是通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行为的是非善恶的正确分辨而表现出来的,因此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  相似文献   

19.
羞耻心是对自己的行为举止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通常表现为内向的不安、难过、内疚、愤怒、自责、悔改等等。儿童一般到三岁,开始意识到“自我”,需要别人承认他的人格,还会因自己的愚笨或做了大人不满意的事情而感到羞赧。六岁到十二岁,随着生活面的扩大,他们的自尊感、耻辱感会越来越强烈,不愿意别人当众羞辱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逐步提高,学会按照一定的道德准则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 儿童的羞耻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  相似文献   

20.
提升学习者的学习道德修养,需要构建以学习责任感、学习使命感、学习敬畏感和学习幸福感为体系的学习者道德意识基本框架,以培养有操守的学习者为目标。学习责任感是对学习者学习动机和行为的底线要求,是对其履行应尽学习义务提出的硬性指标;学习使命感是由学习责任感升华而产生出的一种更具社会意义的道德意识和观念;学习敬畏感要求以虔诚之心对待学习活动,倡导学习者养成尊师重道和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学习幸福感是学习道德情感体验的终极追求,它关注学习给学习者个体带来的获得感和意义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