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符号消费学说起源于哲学家对社会的思考,后来被引入分析消费者行为,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符号消费在引起商业社会重视的同时,也给当代青少年教育带来一系列深远的影响。教育研究者应当重视符号消费对教育的冲击,制定相对应的教育策略,使青少年建构合理的自我认同、追求知识的深度意义、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网络,赋予青少年适应社会变迁与妥善运用文化符号的能力,以恢复其作为消费主体的自主权。  相似文献   

2.
符号消费学说起源于哲学家对社会的思考,后来被引入分析消费者行为,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符号消费在引起商业社会重视的同时,也给当代青少年教育带来一系列深远的影响。教育研究者应当重视符号消费对教育的冲击,制定相对应的教育策略,使青少年建构合理的自我认同、追求知识的深度意义、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网络,赋予青少年适应社会变迁与妥善运用文化符号的能力,以恢复其作为消费主体的自主权。  相似文献   

3.
符号消费是当代青少年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身份认同构成了青少年符号消费的主要目的和意义.青少年在符号消费中的身份认同诉求主要包括个体认同和社会认同两个层面.青少年符号消费的能指空间主要包括现代媒介信息、流行时尚以及消费空间.它们构成了青少年符号消费的重要载体和素材.青少年符号消费的意指属性主要包括流行文化和亚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这表明了青少年通过符号消费所谋求的身份认同具有不同的文化诉求.符号消费作为青少年文化母题--身份认同的当代表征,与当前的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结构的变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青少年符号消费所包含的美学功能的揭示,有利于我们重新理解当代青少年,增强知识传递载体本身的可欣赏性和可视性,让学生在教育中获得一种愉悦性.  相似文献   

4.
今天,符号消费已经成为消费文化的重要表现之一。符号消费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对青少年的知、情、意、行产生了很大冲击。学校应从青少年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形态、消费行为四个方面来制定青少年符号消费道德建构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5.
符号消费是指消费者在关注商品使用价值的同时,将更多的消费目的放在商品特定符号价值上的一种消费行为方式。它易使青少年安于享乐而迷失人生价值观,追逐自我而异化人际价值观,崇尚消费而消解社会价值观。学校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主体应在反思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化解符号消费对青少年价值观消极影响的教育策略:应该对青少年进行人生信仰教育,提升青少年的精神修养;将社会、环境问题引入教育实践,增强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将媒介素质教育融入学校课程,培养青少年鉴别符号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消费社会的生活景观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认同危机。在个人认同方面,符号消势的享受性、多变性、想象性、无休止性造成了青少年认同的感官化、片断化、虚幻化和焦虑化,在社会认同方面,符号消费的开放性和国际性削弱了青少年的阶层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在消费社会中,解决青少年认同危机的出路在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价值自觉能力,使他们能够分辨需要与欲望、真实与幻想的不同,能够对人生进行自我赋值。在这方面,学校德育可以借鉴西方国家一些德育模式的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7.
"饭圈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的典型代表,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追捧,并产生了各式各样的"饭圈"消费现象。其原因主要在于青少年在符号互动下的社交需求、消费社会中的自我身份追寻以及社会结构限制下的宣泄与反抗。不当的"饭圈"消费行为会阻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对此,应加强青少年消费教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注重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关注同伴影响;破除结构束缚,鼓励青少年勇敢追梦。  相似文献   

8.
在当下社会,消费的重点已经不在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上,而是落足于人们日益膨胀的"欲求"上.消费的符号性使得消费成为我们社会地位的编码,消费文化的逻辑在生活中成为青少年价值判断的坐标.在消费社会形态下,学校德育需要认清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变化和自身存在的问题,探索出合理的道路,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生进行自我赋值.  相似文献   

9.
依托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鼓吹享乐和消费至上的西方消费主义思潮不断向我国渗透,深刻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大学生在网络消费中出现了盲目超前消费、追求符号消费与网络消费成瘾的问题.对大学生网络消费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要从弘扬主旋律、强化主阵地、依托家庭教育、强化自我教育这四个方面着手,引导大学生树立并践行正确的网络消费观...  相似文献   

10.
消费社会中的学校德育价值引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消费社会消费的目的是对商品符号价值的占有,其结果是人的异化。这种消费,颠覆了传统的幸福观、劳动观、审美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对年轻一代的人生价值观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学校德育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将正确的幸福观、审美观以及科学发展观渗透到消费教育之中,承担起对青少年学生价值引导的重任。  相似文献   

11.
身份认同作为青少年文化母题的基本内容,导源于青少年时期内在的特殊矛盾。与80前青少年相比,当代青少年在认同话语、认同方式、认同策略以及认同的基本价值内核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符号消费的特征。这与社会财富的空前增多,公民个人生活自主权的扩大、大众文化与传媒在当代青少年生活中的全面渗透,以及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等都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网络消费的便利迎合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标榜自由的特征,使他们迅速成为网络消费的主体。家长的过分溺爱、大学生自身消费观念的困惑、高校对大学生网络消费问题缺乏重视和引导以及西方社会思潮的渗透导致超前消费、符号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等非伦理性消费行为在大学校园里日益盛行。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要从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对大学生的网络消费加以引导和监管,使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引导其树立科学的网络消费伦理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当代青年是与网络联接最为紧密的群体,网络生活改变着他们的符号消费行为。符号消费动机可分为社会性和个我性两类。网络化和图像化转变或再造了消费的环境因素,如社会文化、消费情境、享用情境等,它们对青年符号消费两类动机的影响是不同的,总体来说,对阶层和财富炫耀倾向有抑制作用,对个性价值、审美需求有强化作用。通过消费行为表象探察当代青年特有的心理与情感诉求,从社会规范约束和学校教育等方面顺应积极趋势、杜绝不良商业诱导,可以更有效地引领青年群体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游戏消费逐渐成为网络消费的热点之一,并受到了广大中学生的青睐.本文在理论分析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编制中学生网络游戏消费行为的问卷,对南京市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了解当下城市中学生网络游戏消费的状况,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网络游戏消费的特征为性别差异显著、网络游戏消费的符号性显著并且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理论述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鲍德里亚是当代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在《消费社会》一书中,他以符号学为切入点,对消费社会进行了审视与诊断,认为消费不再是物的消费、而是符号消费,符号消费其实质在于对人们社会身份的建构,因而符号消费的目的在于对差异的追求。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带着对消费异化的批判,开启了研究消费社会的新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消费社会使物的符号编码成为必然,能否使大众接受符号编码是编码成功与否的关键一环。广告、媒介的单向度、超负荷信息传播造就了无意识的沉默大众,正是这种无意识、沉默和麻木使大众被动接受了物的符号编码。大众一旦接受了物的符号编码,物的系统就变成了一个胁迫大众消费的符号系统、社会压力系统。在这种系统中,人们成为被符号牵引的消费的奴隶,为消费而消费,社会成了一个符号异化的社会。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分为三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符号环境。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以视觉文化符号为消费文化中心的传播手段大有赶超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的趋势,视觉符号环境已经成为消费社会乃至人们生存环境中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今消费社会中,广告、流行出版物、电视、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体,都可以成为这些琳琅满目的消费品所携带的视觉符号的载体,而这些视觉符号也通过载体提供了大量风格化的符号形象。鲍得里埃关于"符号文化"的理论在作为消费文化代表的广告世界里得到了证明。同时,捆绑了"符号"的消费文化,是主动的互动艺术,它不仅创造了消费社会的趋势、流行,融入了消费社会的趋势、流行,而且在消费社会各元素不断的冲突与融合中完成了形象与神韵的共生。  相似文献   

18.
二次元文化已成为当今青少年不可回避的社会文化土壤。通过对动漫镜像反思、二次元符号消费、与二次元趣缘群体互动、进行二次元创作及游戏,青少年促进了自我认同。但二次元文化的多元性、复杂性,也可能导致青少年自我认同走向虚化、延迟、扭曲。应充分认识二次元文化影响的复杂性,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二次元作品引进及制作的审核并尽快确立分级制度,文化创作者应创作更多优秀作品传播正面价值,教育者应对青少年参与二次元文化的行为进行规范引导。  相似文献   

19.
近日,在江西南昌举办的第四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中央主管部门领导、各大网络媒体负责人纷纷表示,网络已经对我国青少年的成长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正逐步改变着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根据第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显示,中国已有8700万的网民,其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6.8%。我国青少年越来越热衷于上网,而他们上网的目的主要是获取信息、网上学习和休闲娱乐。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青网总裁欧阳向群认为,网络在学习、娱乐、交往、消费等领域正改变着青少年的生活习惯。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愿意进入网络世界…  相似文献   

20.
张妮 《考试周刊》2011,(29):42-43
在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的语境下,对消费的理解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消费商品的有用性而满足特定需求。鲍德里亚认为商品在被消费之前必须成为符号,人们消费的是商品的符号价值而非使用价值。需求的社会生成性在于符号价值,消费的目的在于建立差异,而差异又具有社会功能的暗指作用。在这种社会力的驱动下,消费主体丧失了其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