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杨庆 《天津教育》2001,(7):48-49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俗语说明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是爱美、追求美的."云想衣衫花想容"的诗句就是对这种情感的真实写照.然而,爱美之心又各有不同,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学生由于个性的差异对美的追求也各不相同,因此,美育在每位学生身上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事实上,美育,尤其是个性化的美育,是在培养学生良好个性过程中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我们也只有了解了美育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后,才能体会到美育在培养其良好个性过程中不可低估的作用,从而促使我们对实施美育的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魏兆林 《甘肃教育》2009,(13):15-15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正如高尔基所说的那样:“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希望把美带到生活中去。”青年学生都有爱美的天性。他们向往美,追求美,从衣着打扮到道德情操,从仪表风度到人格完善,都体现一个人对美的追求。因此,在班级工作中如能渗透美育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是通过对社会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欣赏、鉴别,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事物特别容易让学生接受.我注重寓美育于班主任工作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天性。美好的事物,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能陶冶人的性情。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人具有一种欣赏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但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指望审美情感会自发地形成,必须进行目标明确的工作来培养学生情感。”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小学6年的学习过程中,占时最多的,最富于美感的就是语文课,所以我们要把美育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那么,如何将美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呢?一、发掘美法国著名雕塑家罗…  相似文献   

5.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思维活跃,对美的追求强烈。所以,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有人认为美育是音乐、美术、  相似文献   

6.
季明  薛文黎 《天中学刊》2003,18(2):121-121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它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生物教学中的美育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增强审美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促进智力的发展.俗语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并非人人都能发现美,积极地追求美.生物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美、辨别美,提高美育效果呢?笔者认为应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 要展示教师美好的形象 教师是教育的楷模,其言行举止有极强的示范作用.许多学生对自己崇拜的教师具有模仿性.因此,教师的一言…  相似文献   

7.
美育现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小学阶段要对学生进行美的启蒙教育,培养儿童发现美、创造美的初步能力。这里,我仅税在对大自然观察与描写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美育谈一点初步的体会。“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当孩子们步入大自然,常会对大自然的奇观异景自然地发出赞叹,说明他们是爱美的,而且是能发现美的。但是由于年  相似文献   

8.
美,是令人向往的,也是值得人追求的.对美的喜爱和追求就是对我们所生存的环境的一种热爱的表达,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最好诠释.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就培养学生拥有一颗"爱美之心",使他们能够更灵敏地感知世界,感知心灵,成为一个有着高尚情操的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用美的因素去引导学生,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它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并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  相似文献   

9.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的向往是人的本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积极发掘这些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0.
蒋思雪 《广西教育》2012,(14):36-37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可是,当前我们的学校教育普遍偏重智育,忽视审美教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的一生就是对美(美好生活)追求的过程。"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教学要使学生"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能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根据这个要求,物理教学应注重渗透美育。因此,物理教师应了解美育的意义和课堂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相似文献   

11.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世人都向往美、追求美。爱美之心使我们的生活空间越来越丰富多彩;爱美之心使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优美靓丽;爱美之心使我们生活的社会越来越美好和谐。但是,在人类进步与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总会伴随一些丑陋的现象,给社会带来不和谐、不美好的画面,如:有的人外表看去珠光宝气,言谈举止之中展示出来的却是无知与轻浮;有些少年把“非主流”当成自己的追求,叛逆的言行、  相似文献   

12.
冯源 《教育探索》2000,(10):17-18
(接上期) (六)培养认识美与创造美的能力 我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在生活中处处需要美,大至建筑物群的和谐,如北京的故宫和巴黎的凯旋门,小至胸花领带和鞋袜的颜色是否相配。然而教育学生懂得什么是美和如何创造美却是中国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之一。在汉语语汇里我们可以找到“审美”、“爱美”等词条,却找不到“创造美”这一与之至少同等重要的能力概念。这个缺失在今天一定要补起来。美育和德育有联系,但两者不是同一个概念。人对美的理解和追求与许多抽象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紧密相连。要懂得什么是美和如何创造美首先要认识…  相似文献   

13.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的向往是人的本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积极发掘这些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一、欣赏品味,训练得法,感受汉字之美众所周知,中国的文字与画同源,有很强的形象性,它的字形、结构和点画都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  相似文献   

14.
刘华恩 《陕西教育》2006,(11):32-32
“面积法”理论是教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在教学中不仅能体现数学的简单美、应用美,而且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美的追求,也能寓美育于数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而且利于改革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认知规律,开拓知识,培养沉重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个性,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相似文献   

15.
美育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使其树立美好的理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小学生向来就喜爱  相似文献   

16.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世人都向往美、追求美。爱美之心使我们的生活空间越来越丰富多彩;爱美之心使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优美靓丽;  相似文献   

17.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是通过对社会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欣赏、鉴别,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事物特别容易让学生接受。我注重寓美育于班主任工作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主要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培养学生的美育品质,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语文学科中关于美育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美育因素俯拾皆是,教师若能在教学中根据教材中的美育内容,施以各种美育活动,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大有益处的.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美的教育呢?  相似文献   

19.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发展智力,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和谐统一、全面发展;《新课标》也将“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列入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加强美育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心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构造他们完美的个性和人格,促进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20.
教学自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向我们揭示了对美的向往和创造美的渴求是人类的天性。美术教育就是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爱美之心和创造美的渴望,就是激发学生创造美好事物的潜能,就是培养学生创造美好事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