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8 毫秒
1.
在诗歌艺术中,通过一定的组合关系,表示某种特定意念而让读者得之言外的语言形象,就叫意象。本文试就《诗经》的一些篇章,从意象方面,论述《诗经》的意象美:诗中之画的意象美,意象组合的音乐美,意象的喻象美,意象的含蓄美,意象的朦胧美。  相似文献   

2.
对于《诗经·陈风·宛丘》的主旨问题,在学术界中主要有三种意见:一,讽刺诗.二,反映陈国风俗之诗.三,男女间爱慕之诗.本文梳理了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从考察该诗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入手,并分析此诗内在的逻辑联系,再结合诗中的“子”“望”这两个关键词语的诠释,认为此诗的主旨应是描写男性诗人对在宛丘上婆婆起舞的巫女的爱恋,却不得不忍受求而不得的痛苦.至于诗中反映的巫风习俗,是陈国社会背景在诗中的自然呈现,非诗之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中国古代诗歌的海洋中,爱情婚姻题材的作品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作为中国诗歌源头的《诗经》和《楚辞》(尤其是《诗经》中的《国风》)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这方面的篇章。它们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那遥远时代人们的爱情婚姻活动,表现了他们丰富深刻的爱情心理。这些诗歌无论在文学上还是在美学上都有着极大价值。 《诗经》对爱情婚姻的描写具有开创的意义。首先是内容上的开拓。《诗经》中的爱情诗所涉及的内容已十分广泛,活跃在诗中的各色男女人物的形象也十分鲜活。其中的许多篇章把坠入情网的痴男怨女们时而聪明,时而糊涂,时而笨拙的神魂颠倒的情态描写得活灵活现,充分显示了爱情的魔力。  相似文献   

4.
“坎坎”在《诗经》里是模拟鼓声、伐木声的迭音象声词。《诗·小雅·伐木》“坎坎鼓我,蹲蹲舞我。”郑笺:为我击鼓坎坎然,为我兴舞蹲蹲然。又,《诗·陈风·宛丘》“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毛传:坎坎,击鼓声。此外,《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毛传:坎坎,伐檀声。但是“坎”这个字现在普通话读为“k(?)n”(注音按汉语拼音方案拼写,下同),这与鼓声、伐檀声相差较远,象声词不象其声了。那末造成二者脱节的原因是什么呢?是物的声响古今不同吗?  相似文献   

5.
《陈风》是《诗经》中较为直接反映巫觋文化的篇章,巫觋文化与自古的巫祝氛围及外来影响是分不开的。由于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再参考《陈风》中的其他篇章,我们有理由认为《宛丘》中的主人公不应该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巫女,而是一位普通人家的女子。《宛丘》这篇诗歌是对一个男子在一次民间集会上见到了心仪女子的描写。  相似文献   

6.
《陈风》在《毛诗正义》里排在第十二位,收集有陈地民歌10篇,每首二、三、四章不等,多是四言句式,凡26章,歌词114句。陈国是妫(女艹两)的封地,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毛诗正义》和朱熹《诗集传》都释“宛丘”为中间低,四周为丘的地方,近似现代地理学上说的“小盆地”,想来风景是很美的。陈于公元前十一世纪建诸侯国,于陈湣公23年为楚所灭,前后凡五百年。《汉书·地理志》:“陈自胡公23世,为楚所灭。” 陈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南连荆楚、北接齐鲁,是黄淮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从《诗经·陈风》里可以得知,陈地人民生活较为富庶,文化也比较发达。其文学风格既受到荆楚、吴越文化的影响,又受到齐鲁宋卫文化的影响;既有“阴柔”之美,又兼  相似文献   

7.
儒家解释《诗经》注重其社会、政治等方面的作用,没有遵循《诗经》是文学艺术这一根本原则,没有接触《诗经》作为诗歌的“诗性之美”。以《陈风·泽陂》为例,综合十种《诗经》注本关于此诗的解释,将汉儒、以至后来儒者加诸此诗上的种种迷雾吹散廓清,以发现其耀煜着先民情性之光、智慧之光、理想之光的诗性之美。  相似文献   

8.
千百年来,《诗经·陈风·株林》一直被解读为对陈灵公和夏姬的淫荡进行挞伐的诗歌,二人因之而被钉在了十字架上。而探析文本,求诸典籍,我们发现,此诗虽与夏姬有涉,但并非为讥陈灵公事。株林男主角另有其人,夏姬本人亦是受害者。  相似文献   

9.
音乐和舞蹈最先是作为文学意象出现在《诗经》里的。诗经里不少有关宴飨、祭祀的诗歌都有关于乐舞场景的描写,这些作品反映两周时期贵族阶层的生活画面。《楚辞》有关祭神歌辞的作品对乐舞场面的描写更多。汉代乐舞艺术蓬勃发展,乐舞百戏在宫廷民间广泛流传,国家还专门设立乐府作为管理音乐的机构,更进一步推动乐舞艺术的发展。汉赋中出现音乐赋这一崭新的题材。汉魏六朝时期的音乐赋不仅篇目众多、创作规模较大,而且这些音乐赋所咏之音乐题材,包括咏乐器、咏歌、咏舞、咏乐人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此后音乐诗歌的创作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②)第三单元的《赤壁赋》中,课文注解把“诵明月之诗”解释为“朗诵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很显然,作注者认为这里的“明月之诗”特指《诗经》中的该章节。  相似文献   

11.
《陈风》作为《诗经》中十五国风之一,具有独特的风格。《陈风》中多爱情诗与宗教祭祀诗。《陈风》特色的形成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诗歌、音乐与舞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艺术形式。《春江花月夜》亦是诗中有乐舞、舞中显诗乐、乐中含诗舞的典范。其诗篇浸润着深邃优美的意境,其乐章洋溢着空灵纯美的情感,其舞蹈传达着细腻唯美的韵律。文章从诗乐舞之间交融互补的角度出发,对《春江花月夜》的诗乐舞之美进行解读、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有很多关于爱情的诗,这些爱情诗能够体现出一种健康、真挚、纯真的情感,诗的风格主要是率真和自然,通过唯美的诗句来表达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情感。《诗经》中的爱情诗不是直接表达情感,而是用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对情感的执着的追求,现在《诗经》已经成为我国诗歌领域中的一个至纯至美的爱情篇章。  相似文献   

14.
《诗经》有三百零五篇诗,另有六篇有目无辞,叫做“笙诗”。有人说“笙诗”只是笙乐的名目,在演唱诗歌时插入吹奏,因此它本来就没有辞;也有人说“笙诗”是用笙伴奏的诗,本来是有辞的,后来失传了。究竟哪种说法正确,现在已不能确考。总之,《诗经》中实际存在着三百一十(?)目,三百零五篇诗。 《诗经》中的诗是按《风》、《雅》、《颂》三大部分来编排的。而风、雅、颂是从音乐得名。《诗经》是一部诗歌总集,但它为什么按照音乐的乐调来分类编排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对我国原始时代诗、乐、舞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诞生之初是以和乐的形式存在流传的,正所谓风雅兴寄,弦歌鼓舞。从对《诗经》的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到《诗经》的音乐美不仅仅表现在风、雅、颂的乐调方面,同时在礼乐教化、文学语言的形式,以及由此表现出的音乐曲式方面都有巨大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对翻译学而言,它的"本体论归属"不是语言而是美,翻译绕不开美学。翻译美学关乎翻译中最高境界的艺术性,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审美的过程。《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在翻译美学理论指导之下,从"意""音""形"三个方面,对理雅各、庞德、许渊冲《小雅·采薇》的英译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诗经》英译带有普遍性的规律,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儒家解释<诗经>注重其社会、政治等方面的作用,没有遵循<诗经>是文学艺术这一根本原则,没有接触<诗经>作为诗歌的"诗性之美".以<陈风·泽陂>为例,综合十种<诗经>注本关于此诗的解释,将汉儒、以至后来儒者加诸此诗上的种种迷雾吹散廓清,以发现其耀煜着先民情性之光、智慧之光、理想之光的诗性之美.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中的美刺诗是其重要的抒情主题之一。然而,在与政治有关的诗歌作品里,绝大多数属于怨刺诗。除去《大雅》和《小雅》中那些用于庙堂祭祀的史诗和颂诗外,很难再找到真正意义上的颂美诗,而《召南·甘棠》就是这为数不多的政治颂美诗之一。厘定召公奭或召伯虎与《甘棠》的关系,探讨《甘棠》表现的主旨及其表达方式,是正确解读此诗的管键。  相似文献   

19.
含蓄性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特色。人们常说古代中国是“诗的国度”,而含蓄蕴藉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往往被推为诗艺的极致。《蒹葭》是诗经中的抒情名篇之一,是《诗经·秦风》里的代表作。秦诗中多是慷慨悲壮、粗犷质朴的作品,由此清新柔美《蒹葭》在《秦风》中显得尤为特出,与其他秦诗大异其趣,绝不相类。本文主要从艺术表现和审美欣赏的角度来阐述《蒹葭》的含蓄美。  相似文献   

20.
徐多毅 《考试周刊》2011,(43):35-36
诗歌是人类存在的最纯、最美的文学语言。《诗经》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而《关雎》是整个《诗经》的开篇之作,在《诗经》系统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关雎》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在《关雎》翻译中,既要保留原诗的形式、内容、意义,又使原诗在译语中得到等值的再现。诗歌的翻译不但要注重译文是否符合原文的内容,而且要考虑译文是否具有美感,能否为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