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人类的审美理念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与蜕变过程。通过对翻译学和建筑学审美之源的对比研究发现,古典美学是翻译学与建筑学的美学之源。两者具有审美的兼容性、互补性和借鉴性。因此可以断定,建筑审美与翻译审美的对比与溯源研究对拓展当今翻译美学理论新视域具有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西译论从一开始就与美学结下了不结之缘.当代翻译学发生文化转向后,人们开始探讨翻译美学.语用学对语言的使用作动态的研究,它介入翻译美学可以为翻译学提供具有深层意义的理论依据.论文重点选取语用学中的顺应理论,研究它如何帮助翻译审美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再现原作的美.  相似文献   

3.
翻译美学与语用学结合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一种跨学科、跨文化交际活动。它可以和不同的学科进行结合,借用其它学科的成果来充实自己。中、西译论从一开始就与美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当代翻译学发生文化转向后,人们开始探讨翻译美学。语用学对语言的使用作动态的研究,它介入翻译关学可以为翻译美学提供具有深层意义的理论依据。重点选取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研究它们如何帮助翻译审美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再现原作的美。  相似文献   

4.
何丽玲 《英语广场》2020,(16):34-36
语料库翻译学是指以语料库为基础,以真实的双语语料或翻译语料为研究对象,以数据统计和理论分析为研究方法,依据语言学、文学和文化理论及翻译学理论,分析翻译本质、翻译过程和翻译现象的翻译学分支学科。语料库翻译学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个研究领域。本文通过对语料库翻译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分析语料库翻译研究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人类社会开始出现翻译活动之时起,美学思想就一直介入其中。美是衡量译文优劣的一个重要参照,人们在翻译时往往要考虑美的因素。近代翻译史上,严复曾将“雅”作为翻译标准正式推出,“雅”属于美的范畴。到了现代,人们在翻译理论中明确提出了许多翻译审美标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翻译学的建立和发展,美学思想对翻译理论的介入将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6.
高姗姗 《海外英语》2014,(5):110-111
该文对姚斯和伊赛尔的接受美学进行研究,发掘了接受美学在翻译理论中的现实价值。通过对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的英译本的分析,研究接受美学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并将具体的理论运用到翻译实例中,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及读者的反应,从而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使读者的"期待视野"通过与作品的对话,实现"视野融合"。  相似文献   

7.
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为外宣翻译的研究赋予了新的内涵,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具有重要的启示。文中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框架,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重点分析湖南省主要高校英文网站中"学校概况"中存在的种种翻译问题,探讨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探索如何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来提高外宣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先就伍蠡甫先生的《中国画论研究》所提及的"意境"等概念加以阐述,然后从翻译的角度考察美学问题,说明翻译学借鉴美学的原因所在,最后把翻译和中国绘画相对照,结合《画论》,进一步解释翻译和美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前,生态翻译学因其以"译者中心"的生态视角,重视不同关系间的协调性和动态平衡,强调翻译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有效提升了翻译质量,已被越来越多的翻译研究者接受和推广。在生态翻译学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背景之下,如何将其融入教育教学体系中值得教师思考。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研究翻译教学模式改革,探讨了生态翻译学理论对翻译教学实践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对翻译学而言,它的"本体论归属"不是语言而是美,翻译绕不开美学。翻译美学关乎翻译中最高境界的艺术性,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审美的过程。《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在翻译美学理论指导之下,从"意""音""形"三个方面,对理雅各、庞德、许渊冲《小雅·采薇》的英译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诗经》英译带有普遍性的规律,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刘明舒 《海外英语》2023,(6):5-7+20
生态翻译学由胡庚申教授于2001年提出,旨在将生态学中“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引入译学研究中,并创造性地将翻译活动定义为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的适应与选择。生态翻译学的提出为当代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近年来,这一由中国学者提出的翻译学理论逐渐获得国际社会的关注。进行生态翻译学与西方翻译理论的对比研究既有助于论证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合理性,又能促进中外不同理论视角的融合与发展。因此,该文章将生态翻译学与西方翻译理论中现存的多元系统理论、归化与异化理论及副翻译理论进行对比,旨在发掘其中的异同点,为翻译理论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翻译生态学是"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是一个‘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生态范式和研究领域"。胡庚申教授从译者的角度把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基础,以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之一的适应与选择理论为依托,以许渊冲先生两首英译唐诗为例证,研究译者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过程中如何遵循"适应与选择"理论,采取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译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佳的译文。  相似文献   

13.
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为翻译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根基,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层面多维转换角度,将译者主体的适应与选择和唐诗翻译这一活动相结合,对《送元二使安西》三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尝试根据"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标准来选择最佳译文。  相似文献   

14.
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地域特点,而对民俗的翻译研究将会对当地的文化传播起到一定的促进和交流作用。本文试图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从生态翻译的原则-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和生态翻译方法 -"三维"转化(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入手,在分析广州饮食民俗中"饮茶"的翻译基础上,探索生态翻译学对广州民俗翻译的启示。旨在对广州民俗文化的传播起指导作用的同时,也对生态翻译学的应用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崛起、中华文化的复兴和海外传播迫切需要一套能够解决中国翻译实践及研究需要的"中国特色翻译理论"。潘文国认为面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厚重传统,这一特色翻译理论必须以"文章之学"为基础,故名之曰"文章学翻译学"。潘氏的文章学翻译学理论继承文章学研究传统,执"信达雅"之说为"道",并以"义、体、气"之"三合"指导翻译过程和翻译批评。这一"道器并重"的文章学翻译学理论有助于深化翻译研究和实践的"中国路子"。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以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为理论基础,以唐朝诗人李白的名篇《长干行》为例,从生态翻译理论的"三维"转换为切入点,对庞德,许渊冲,韦利三人的英译版本进行对比研究.比较了三位译者是否较成功地实现了三维转换.同时分析了三个译本的异同,为中国古典诗词的赏析与翻译提供了一些启示.以期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消减因翻译不当而引起的诗歌审美偏差,使富含中华文化的唐诗更好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7.
生态翻译学自2001年起步以来,在十余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从诞生到逐渐成熟的发展过程,对翻译研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框架,从"三维"转换视角对《逃离》及李文俊译本进行文本探究和翻译方法的归纳总结,既是一次对该理论在文学译本分析上的运用实践,也是一次对李文俊翻译思想研究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8.
生态翻译学从"生态学"和"翻译学"视角进行翻译研究,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研究。基于生态翻译学,将十八大报告的英译本和奥巴马胜选演讲的中译本进行对比指出,生态翻译学对时政文体翻译的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理论角度,以福州三坊七巷的林则徐纪念堂公示语翻译为研究对象,试图分析林则徐纪念堂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三维转换"理论提出改进方案,对福州旅游景区三坊七巷的部分公示语翻译进行浅析并提出适当的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20.
万涛  徐燕珍 《海外英语》2012,(3):12-13,15
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化境"理论集中体现了他对翻译理论的独特见解。目前,已有多篇文章对"化境"理论进行了阐释,但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化境"理论进行研究尚为鲜见。鉴于此,该文拟从生态翻译学这一全新视角对钱钟书先生的翻译思想进行解读与探讨。该文认为,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来看,"化境"理论集中体现了:1)翻译生态的和谐统一;2)译者的"适应/选择"及译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3)翻译主体的"译者中心"及"译有所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