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新,迫切需要对知识产权管理交叉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优化,这是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实施的现实需要,亦是推进知识产权管理“新文科”内涵式发展的必经之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应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社会需求为指引、以知识应用为导向,促进跨学科交叉、多主体协同,通过明确知识产权管理研究生人才培养定位,组建新时代高素质师资队伍,制定适应新形势需求教学体系,建设“资金+平台+基地”的教学资源,构建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实施路径,探索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知识产权管理交叉学科研究生人才“教—学—用—评”一体化培养模式,为国家、企业和社会输送复合型、应用型知识产权管理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重庆科技学院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紧贴国家能源战略、石油与天然气以及安全行业发展的特殊需求,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产学结合为途径,以实践能力和教学质量为主线,以综合改革为契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2461”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积极成效,并结合“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一些困惑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3.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校企“四维”共建模式的创新理念,通过校企共建导师队伍、共建项目清单、共建创新平台和共建考核体系四个维度探索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三峡大学近年来推进研究生教育体系创新改革的情况,即:坚持规划引领,建立长效的研究生教育机制;坚持需求导向,根据学科与学位点建设绩效评估结果进行动态调整;坚持质量导向,创新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全面育人,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几年的改革实践,三峡大学逐步建立健全了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导师队伍考核评价体系、学科与学位点动态调整体系、人才分类培养体系,为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构建以促进高质量就业为目标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坚持全面发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和坚持“三个面向”为目标。体系构建涵盖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通过专业布局调整、专业内涵建设、培养模式创新、大思政育人机制构建,有效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6.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根据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特点,依托行业优势,将专业链深度融入行业、企业岗位链,坚持教育改革和创新,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为主题,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强调“讲授与实训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企业与学校相结合的”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递进式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以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7.
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现代产业,亟需大批机电类创新型工程人才。以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为目标,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和机器人等领域需求,本文融合建构主义理论与项目驱动理念,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研学(Study)协同、赛学协同、产学协同的“3S协同”育人机制,营造了学习与实践同步、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环境,实施了“兴趣激发—项目实践—创新设计”的“三阶递进”教学路径,创建了创新(Creative)知识基础、创新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成果产出评价的学生全过程创新能力“4C评价”方法,从而形成了“3S协同、4C评价”机电类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为机电类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现阶段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明确了走产教融合发展道路是破解基地建设所遇瓶颈的重要途径。提出了基地建设应坚持正确实践育人导向,以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衔接为核心,以优化和创新培养模式为重点,以构建利益共同体为驱动,聚力“双导师”队伍建设,并在基地准入、运行过程、考评管理等方面实行制度化管理。  相似文献   

9.
课程体系是高校内涵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可雇佣USEM模型强调对学科理解力、技能、自我效能感和元认知的评价,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特点具有很高匹配度。利用USEM模型检视发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价值弱、专业特有标识价值弱、技能实践导向价值弱和多元反思的价值引导弱等问题;因此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点,强化行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收获”为着力点,强化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培养;以“校外实践”为支撑点,强化专业自信力和专业特质拓展;以“互动多元”为生长点,强化学生自我意识和反思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0.
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财经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研究生教育应积极探索跨学科与工学相结合,以大学为主,由大学、科研院所和社会各类组织共同参与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学科优势,建设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突破学科和部门壁垒,打造跨学科的校内外联合导师组;坚持工学结合,多部门参与人才创新应用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1.
宋鸽  王建 《教育教学论坛》2020,(16):277-279
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天津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校内科研平台与校外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提出充分依靠“科研育人”抓手,坚持以实践基地合作科研项目引领为导向,推进行业与企业专家进学校和专业导师进企业“双进融合”,探索双导师合作协同育人新模式,健全保障体系与评价机制,实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与实际科研问题解决能力的全面提升,着力培养既有“卓越精神”、又有“工匠精神”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机电专业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文章提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的,修订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互联网+的虚拟仿真实验和校企联合的工程实践试验,实施“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并重,强化创新能力综合实训”的培养体系,为工程机械领域培养机电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3.
针对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培养模式同质化、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等问题,笔者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提出了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三双—三融”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双基地”“双导师”“双评价”的“三双”培养方法和以“校、地、企、院、际、内”为协同体的多元“融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融合”、课题研究与工程应用的交叉“融合”的“三融”机制,为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突破,但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方面仍存在培养目标模糊化、培养机构单一化、培养过程理论化和培养效果同质化等问题。随着教育供给侧改革逐步深入,应用型高校将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机构和阵地,这主要在于应用型高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存在目标合一、主体多元、过程融合及效果双维等方面的契合性和优势。应用型高校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现路径主要有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坚持知识和技术应用与创新理念;以实践育人共同体为桥梁,构建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以实践性教育教学活动为核心,形成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多元多维评价为手段,彰显多元价值与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江西师范大学坚持“四个”面向,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探索理工科研究生培养改革路径,构建并实践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理工科研究生“1+6”培养模式的情况。说明了“1+6”培养模式的实施背景,阐述了“1+6”培养模式的改革举措,分析了“1+6”培养模式的特色和优势,总结了“1+6”培养模式的实施成效。  相似文献   

16.
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立体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坚持育人为本,突出需求导向,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学生注入"创业基因";坚持质量导向,推进多元化创新创业实践,提升学生创业本领;强化指导服务,优化创新创业服务保障体系,让政策落地生根;强化价值宣传,加强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营造,培育创新创业土壤。  相似文献   

17.
立足于地方高校的生源特征和高等教育学的专业特性,以江苏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为例,介绍了培养研究生的理念与做法,即:以“品质立德、学术立身、实践立业”为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全程育人”“筑牢根基”与“整合资源”的基本理念,将“课堂教学”“学术沙龙”与“游学践行”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三大基本路径,探索“固定的导师组与灵活的讲学制相结合”“规范的过程管理与自由的个性发展相结合”“广博的知识学习与严格的学术规训相结合”“守正的思想引导与创新的方法育人相结合”“积极的心灵沟通与理性的职场训练相结合”,形成“三嵌套五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最后说明了以此模式取得的人才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18.
刘晓婷 《天津教育》2023,(13):39-40
<正>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天津市实验中学立足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天津市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为纲领,践行“为学生终身卓越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坚持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融为一体,以课程建设为“主战场”、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强化课程育人功能,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与研究,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着力提升课程育人的功效。一、以问题为导向,固本方能强基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课程是工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为满足新工科和工程教育认证对土建类毕业生的具体要求,在“房屋建筑学”课程建设中,引入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针对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重塑课程体系,拓展教学资源,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形成了以“产业需求和人才产出”为导向、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体系。课程建设的实践结果表明,校企协同育人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了创新性思维,推动了教育创新,实现了校企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核心素养为纲,强化物理课程育人导向。文章通过推进实验探究和跨学科实践创新育人方式,把以“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建构成自己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