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所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列为学习环境四大要素之首,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之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相似文献   

2.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相似文献   

3.
迁移是人类认知的一个普遍特征。心理学认为,学习的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习得知识、获得技能或形成态度的影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简言之,就是举一反三或举三反一,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或同类问题。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现代学习理论十分重视学习的迁移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社会的建构主义是建构主义观点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强调在情境中调动学习的已有经验,与旧知识联系进行信息加工,使学习积极主动地形成知识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网络环境下的情境认知与学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是一种能够提供有意义学习并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的重要学习理论,网络环境为这种学习理论的实施提供了物质基础与便利条件本论述了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与教学观,提出了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情境创设策略并阐述了网络环境下情境认知与学习的锚定式教学和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刘亚雄 《湖南教育》2005,(15):30-30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而是在一定情境中,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如果能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相似文献   

7.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学习新知识。学生在这样的主动建构中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我们将这些理念渗透在历来被师生们认为枯燥乏味的运算教学中,将教学任务置于意义环境、要求学生给出自己的表征、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策略以及在教学中关注  相似文献   

8.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所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列为学习环境四大要素之首,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之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正所谓"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通过层层设疑、处处设伏,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扣紧心弦,吸引注意,激活思维,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流行。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语言学习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鉴于此,教师应采用情境教学,积极创建各种语言环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实现对新知识的主动建构。本文主要分析了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情境教学,以期为当前英语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谈学习理论新发展对教学实践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学习理论的三种主要流派——行为主义、认知理论和情境理论研究的进展,在教学实践贡献的基础上所提出的这三种理论虽然具有明显的实质性区别,但他们之间并不彼此排斥,情境理论也包含了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的思想,当前学习理论不再将学习看作是孤立的,而是原有的知识、学习、学习者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大都停留在被专家灌输知识或同行低水平交流的状态,如何创设跨界学习情境,引发教师对自己思维和行为习惯的深度反思,形成新的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行动,是教师学习的一大难题。鉴于此,有必要从跨界学习的视角,探索教师在跨界课例研究中其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基于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了教师如何通过与外来学者合作,根据具体情境对理论进行再工具化,改进教案设计和教学实施,在提高学生学习素养的同时生成了自己新的实践性知识。研究发现,教师跨界学习的意义协商、视角再造、实践重构三个机制,对教师专业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词汇学习策略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词汇习得是第二语言习得的中心任务,而词汇知识的质和量与词汇学习策略密切相关。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并运用多种词汇学习策略,提高词汇学习效率,缩小词汇宽度(即词汇量)与深度的距离,达到词汇能力和词汇知识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广风 《学科教育》2014,(2):94-101
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大学英语课堂环境与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二者显著相关,课堂环境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作用大于自主学习能力对课堂环境的影响作用,课堂环境是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课堂环境的九个因子中,主要是课堂参与、学生责任、任务取向、教师支持影响自主学习中的所有维度,即评估过程、制订计划、明确要求、监控策略和使用策略。课堂环境感知和自主学习能力之间存在匹配类型(感知好能力强、感知中等好一能力中等强)和不匹配类型(感知好能力中等强、感知中等好能力差)。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建议要创建和谐课堂,促进学生情感和认知的积极发展;重视课堂互动,促进学生对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加强“任务”教学,提高学生对“任务”的积极认识;强化策略培训,提高学生使用策略进行学习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朱珂 《现代教育技术》2013,(11):90-93,74
物联网、无线网络、移动终端设备等的发展促进了泛在学习方式的普及应用,但泛在学习矛盾、不连续、随意、无节制、流程短的特点对有意义学习的发生提出了挑战。文章使用凯利方格方法与小组协作学习策略,针对学习者现场观察到的知识进行知识获取,以实时投票机制产生小组共识,对小组内学习者的知识进行整合。实验证明,在泛在学习环境下,使用这种学习模式的小组学生在知识建构能力和学习成效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社会化学习,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其集中体现就是人类从一出生开始就处于社会化环境中,并不断通过模仿、交流等途径进行学习,由于社会性媒体的不断应用,社会化学习的方式与内涵都发生了改变.本文从知识管理中SECI知识转化模型出发,在知识管理与E-learning相互融合的趋势下,提出一种基于SECI模型的社会化学习框架.  相似文献   

16.
针对传统项目学习存在周期长、自由度大等问题,O2O迭代式项目学习引入了"O2O迭代"为新型学习脚手架。它将复杂项目分解成前后知识相关的多个功能小项目,串接起线上线下的迭代学习和知识运用,螺旋式发展学习者融合知识解决复杂项目问题的能力。以首要教学原理为处方科学指导,它聚焦复杂项目增量式的解决,在O2O空间环境和协同机制的配合下,通过"结构、指导、辅导和反思"的过程,衔接"教与学"成为统一整体,服务于学习者在线上"需要知道"和线下"需要做"之间反复迭代的学习。在以开放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课程为应用案例的实证研究中,样本统计显示,它能尽早发现和控制项目学习的过程变异,促进学习最终成果的绩效交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项目学习容易遭遇过程障碍的难题。  相似文献   

17.
陈德云 《教育学报》2003,(10):46-49
别具风格的整体语言教室 ,是充满让学生使用语言的情景的特殊环境 ;与生活世界紧密相连的语言学习 ,使整体语言教学帮助学生通过课程去感知和理解自己的世界 ;英语教学与其他学科的统整 ,让语言作为一种媒介 ,一种载体 ,在利用语言探究其它学科知识的过程中 ,使语言技能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8.
Because learning English is extremely popular in non-native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developing modern assisted-learning schemes that facilitate effective English learning is a critical issue in English-language education. Vocabulary learning is vital within English learning because vocabulary comprises the basic building blocks of English sentences. Therefore, numerous studies have attempted to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and performance of learning English vocabulary. ‘The situational learning approach’ proposed that ‘context’ is an important consideration in the language learning process and can enhance learner learning interest and efficiency. Restated, meaningful vocabulary learning occurs only when the learning process is integrated with social, cultural and life context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ntext-awareness techniques,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xt-aware mobile learning systems, which can support learners in learning without constraints of time or place via mobile devices and associate learning activities with real learning environment, enables the conduct of a novel context-aware ubiquitous learning mode to enhance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Accordingly, this study proposes a personalised context-aware ubiquitous learning system (PCULS) for learning English vocabulary based on learner location as detected by wireless positioning techniques, learning time, individual English vocabulary abilities and leisure time, enabling learners to adapt their learning content to effectively support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in a school environment.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ccuracy of the employed wireless positioning scheme is over 92%, which is sufficient to help learners detect their locations. Additionally, the PCULS has been successfully implemented on PDA devices in a school environment to support effective situational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Experimental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learners who used personalised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systems with context awareness (i.e. PCULS) was superior to learners who used personalised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systems without context awareness.  相似文献   

19.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高校荣辱观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习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下,学习者通过活动与交往进行的知识建构活动,因此建构主义者特别关注学习者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要加强学生学习内容和他们周围实际的联系,引导他们在活动与交往中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探究学习,使他们在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主动求知的技能、态度和习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促使我国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尽早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真正掌握荣辱观教育的真谛,树立社会主义科学的荣辱观。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aiwa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 scientific epistemic beliefs (SEBs), conceptions of learning science (COLS), and motivation of learning science. The questionnaire responses from 470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 were gathered for analysis to explain these relationships.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echnique was utilized to reveal that the students’ absolutist SEBs led to reproduced COLS (i.e. learning science as memorizing, preparing for tests, calculating, and practicing) while sophisticated SEBs were related to constructive COLS (i.e. learning science as increase of knowledge, applying, and attaining understanding). The students’ reproduced COLS were also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surface motive of learning science, whereas the constructive COL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tudents’ deep motive of learning science. Finally, this study found that students who viewed scientific knowledge as uncertain (advanced epistemic belief) tended to possess a surface motive of learning science. This finding implies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andardized tests diminishes Taiwa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 curiosity and interest in engaging deeply in science lear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