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文艺作品为主的副刊本应遵循文艺自身规律进行精神创造。但是,在中日战争的特殊语境下,文艺既成为战时舆论动员工具,也反映不同政党、派别之间文艺话语之争夺,中外冲突与中国内部的政党冲突同时呈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国民党喉舌《中央日报》副刊风格演变,折射了作为执政党国民党在面对多元文艺话语竞争中的复杂处境。全面抗战初期,《中央日报》对自由主义乃至左翼知识分子相对宽容,其著名副刊《平明》呈现左、中、右兼收并蓄的编辑风格。皖南事变前后,孙伏园执掌《中央副刊》已然面临着国共两党在文艺阵线上的暗中较量。随后国民党强化宣传统制力度,王新命主导的《中央副刊》不再取包容态度,其紧密配合国民党军事动员的风格显得机械而单调。《中央日报》副刊从抗战初期兼收并蓄到抗战后期话语统制的风格演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民党在统一战线语境下加强党治的同时,也强化了与中间派知识分子及文艺人士渐行渐远的离心力。  相似文献   

2.
半个多世纪前,重庆有两个“党”报:一个是共产党的《新华日报》,一个是国民党的《中央日报》。当时执政的国民党《中央日报》占尽便利。但发行量仅一万多份,而在野的共产党的《新华日报》发行量最高时竟达六万份。  相似文献   

3.
《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发行的机关党报,也是共产党最主要的舆论阵地。1943年夏季的鄂西会战中空战是整个抗日战争的空战中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次战役,此役之后,中国空军开始夺取抗日战场上的制空权。《新华日报》视野下的鄂西空战,是共产党的新闻媒体对国民党正面抗战的报道,体现了共产党对正面战场的关注、支持和监督,发挥了《新华日报》在抗战中舆论喉舌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大钊担任《晨报》副刊总编时,利用《晨报》副刊这一主阵地,大力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增设《晨报》副刊栏目、改革《晨报》副刊办刊方针,刊发各类新文学作品、大力扶持文学新人,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并进行了不菲的文学创作,因此而与鲁迅、毛泽东、陈毅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相似文献   

5.
抗战胜利后,为实现文学的复兴,沈从文和京派文友们几乎包揽所有平津地区有影响的报纸的文艺副刊。本文以《平明日报》副刊《星期艺文》为个案,来说明这一文学现象。并钩沉陈学勇主编《林徽因文存》失收的《春天田里漫步》、《破晓》、《诗——自然的赠与》三首诗,结合相关史料,着重对《春天田里漫步》写作时间进行辨析,对《破晓》创作心态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新华日报》是我党在全国公开发行的第一份党报。在中共中央和南方局的正确领导下,《新华日报》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办报宗旨,倡导抗日救亡化运动的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关心和爱护化界人士,传达爱国化人士反对分裂、反对内战的心声,堪称大后方抗日救亡化运动的一面旗帜,建立了巨大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抗日战争阶段,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对抗,除了在政治、军事、经济等诸领域全面体现外,还在文化、文学上鲜明呈现出来。作为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闻出版喉舌,《新华日报》通过文艺副刊曲折地释放出文艺领域内政治思想斗争的丰富信息,包括《新华副刊》对方言诗潮的引导与推进,独特地建构了抗战文艺思潮的一个侧面。方言入诗在大后方文学版图中的生发与演变,既有文学艺术的自身突围与生长,也明显裹挟着意识形态的规约与目的,抗战时期大后方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成为陪都文坛上方言入诗的典型背景。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大公报·文艺副刊》创刊时,由沈从文主编。作为一名出色的作家和编辑,沈从文借助《大公报·文艺副刊》充分体现了自己的文学主张,也为《大公报》的副刊发展带来一股清新之风。这种成功的编辑实践,为我们探讨传媒时代文学的生存空间、文学与传播媒介的关系等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大公报·文学副刊》,十分重视文学翻译理论。文章主要从译者、译作与文学翻译的标准等方面展开论述,以《大公报·文学副刊》这一探讨文学翻译问题的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译者自身素养与态度、译作的选择、文学翻译的规范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大公报》“文艺副刊”对京派文学批评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京派文人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物质载体,展开文学批评活动,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学观、批评观以及批评方法,并扩大了这一流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日常经验的再现——论余华近年来创作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华在将所有苦难和悲惨化为民间自叹自卑的同时,充分展现了其生命力的一面。他的创造理想和历史意识,是对日常生活的消解。  相似文献   

12.
Daily Evaluation in the Classroom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ildren's day by day progress can be measured through precision teaching. James Muncey, senior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and Hugh William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Coventry School Psychological Service, describe its value in both ordinary and special schools  相似文献   

13.
每日信条     
  相似文献   

14.
从两个教学案例《水调歌头》和《看云识天气》引发出如何智慧地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的思考,提出课程资源选择、开发和利用的真正决定者是教师;课程资源就在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世界中;在选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一是对课程资源有敏锐的洞察力,二是对学生情况有深入的了解,同时还要不断追问教学过程中利用资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代社会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的日常生活化的现状,审美文化产生有其必然性,审美文化是在最普遍的意义上现实的满足人的生存要求,本质上具有为人的更高级的生存而发展进步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6.
如何利用日常生活中丰富的教育资源教育幼儿,笔者认为,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激发幼儿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认识兴趣、求知欲,对幼儿进行常识教育,数学启蒙,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社交能力。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体育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对体育生活化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随着影响体育社会化条件的改善,体育社会化的结构和体育社会化的趋势将得到提升。关于体育生活化的研究,将对解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满足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价值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充满着丰富的教育契机,但当前幼儿园教育缺乏对儿童生活的深入理解,武断地将儿童完整的在园生活分割为学习与生活两部分,忽视了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整体性.为改变这种现状,幼儿园教师应转变自身有关幼儿园课程和幼儿生活的观念,提高自身对幼儿日常活动中教育契机的敏感性,使幼儿在不断重复的日常活动中也能获得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9.
日常生活与马克思主义--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的重要一员,列斐伏尔既有同该思潮的其他代表人物共通的理论立场,又有其自己独到的理论视野。他一生都与“日常生活”打交道,给后人留下了三卷本的《日常生活批判》及一系列相关的著作和文章。他赋予“日常生活”以重要理论意义,通过对现代世界日常生活的批判,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深刻的异化本质,并提出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化革命”来结束异化,回归真正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