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高校创新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绵超 《江苏高教》2008,(2):100-101
高校作为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加强高校创新型辅导员队伍建设,要从人才引进机制、培训机制、激励机制等多方面着手,构建系统的建设机制,着重培养辅导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使创新型辅导员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2.
做培养创新型大学生的高校辅导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钰君 《文教资料》2008,(30):166-168
培养创新型大学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国家发展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责任,能够而且必然能够为创新型大学生的培养发挥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3.
培养和造就创新型辅导员是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应制订并推行辅导员创新组织制度、辅导员创新研发制度、辅导员创新项目保障制度、辅导员创新资源开发制度、辅导员创新培训制度、辅导员创新成果转化制度、辅导员创新成果奖励制度。  相似文献   

4.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和谐社会视野中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时打造创新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是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主要工作,同时也是平安校园建设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帮助高校学生提高素质,进行健康校园建设的重要因素,并且还是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进行文明校园建设的重要领路人。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和管理队伍中的重要组成——辅导员,对其的队伍构建工作需要进行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辅导员的构建工作进行探讨,希望对高校以后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工作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6.
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辅导员队伍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努力打造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以下简称“三化”)的辅导员队伍对于加强与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然选择。实现辅导员“三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7.
在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目标中,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立足点,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源泉,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促进了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同时对研究生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最直接的引导者,承担着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文明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一系列工作,地位重要,而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所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己成为各高校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成为高校培养高质量创新型复合人才有力抓手.本文对当前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及...  相似文献   

9.
高校辅导员队伍日益壮大,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加强辅导员考核管理迫在眉睫。科学合理地考核评价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有利于促进高校领导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利于提升辅导员工作在高校中的地位,有利于推进辅导员队伍规范化建设,本文分析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考评体系的必要性,在阐述构建五原则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考评指标体系设计方案,并对如何实施给出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10.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教育最直接的引导者,要承担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一系列工作,地位非常重要,所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已成为各高校发展过程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成为高校培养高质量创新型复合人才的有力抓手。本文对当前大学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对进一步加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和建设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师生交往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而在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中,师生之问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交往。本文拟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探讨在建构主义视野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及实现师生交往的途径——理解。  相似文献   

13.
14.
In this paper, the argument is made that forms of consciousness, knowledge, sentiments and values that teachers use as part of their cultural repertoires in schools are the result of social constitution. The ‘social’ is composed of a number of overlapping discourses that are characteristic of schools everywhere. ‘Teacher culture’ is a signifier for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these discourses. Recent trends to emphasise the plurality of teacher culture(s) are countered by a review of work that suggests more uniformity in teacher culture.  相似文献   

15.
《学校用计算机》2013,30(2):91-98
No abstract available for this article.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Social constructionism is identified as a significant movement within contemporary psychology promising a new way of looking at young people constructing their first substantive vocational identities. An existential notion of vocational exploration as a form of personal project is introduced with this being articulated in terms of the dramatic nature of much that happens to young people while clarifying identities. Through an interpretive analysis of four literary and historical texts using Burke's pentad model for explicating dramatic experiences evidence is given of identities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The main gain for vocationalists is clarified as an approach offering ideas on careers‐in‐progress to compliment established approaches on careers‐in‐prospect and careers‐In‐retrospect.  相似文献   

17.
构建数字化校园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基础环境的建立,提高使用效率,构建现代教育模式是构建数字化校园环境的主要内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
高校和谐图书馆建设应以社会主义和谐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发展需求与图书馆自身发展需求相统一为目标,统筹社会、学校、图书馆以及读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全面协调图书馆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等诸多因素,构建合理信息资源,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9.
“双一流”建设需要打造一流的研究生教育。研究生课程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基础,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弱化或边缘化的地位。南京大学从2015年开始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以现有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以点带面,满足需求,对课程体系加以提升和完善,形成了“重视课程学习,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的改革氛围,初步构建了具有南京大学特色的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20.
College students (N = 160) read two 1-½ page passages on the concepts of autism and trochaic meter. After reading, four independent groups answered questions requiring either a summary, the generation of a new example of the concept, a listing of the critical attributes of the concept, 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a new example. All groups received feedback, and a control group received feedback but no post-question. Alternate forms of a test of concept classification were given one day and one week after reading. The identify post-question group showed greater accuracy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new examples of the concepts studied when compared to the other post-question groups, yet required no greater amount of study time than the no-question control grou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