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变态的原因大多数可以归结为在对物欲或性欲追求过程中的一种人性扭曲。《金锁记》中的七巧是张爱玲小说女性变态形象的典型代表,她从常态走向变态,是她无止境的欲望的归宿。把七巧的变态推向高潮的是《半生缘》中的曼璐,她的变态,为一种精神上的欠缺所导致。同是悲剧性的女性变态形象,她们在被社会吃掉后,又不自觉地吃人,这个演变过程,展示了她们变态的许多共同点和不同点。从七巧到曼璐这种女性变态形象塑造的重大转变,透视了现代女性生存层面的精神危机感。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张爱玲小说《传奇》中的变态女性或女性变态心理的分析 ,希望揭示促使这些变态女性走向心理变态、人格扭曲的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同时从创作主体这一角度分析了作者选取和挖掘变态女性题材的深层原因 ,在一定程度上指出这些变态女性形象的社会学意义、心理学意义和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对女性的解剖在文学界独具特色。她尖锐地提出在封建社会宗法制度影响下的女性对于男性的依附,对女性的"奴性意识"进行淋漓尽致的揭露与批判。张爱玲在写悲剧之时渲染了苍凉的气势。本文就张爱玲作品中的"女奴"形象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4.
女性生存悲剧的透视与书写——评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张爱玲对那些新旧时代交叠下的女性的生存命运极为关注,对女性的心理挖掘也非常深刻。她笔下的系列女性形象,真切地传达了其对人生的特殊感悟以及对文化败落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以一种非常态的审美观和以平常的意象,颠覆了传统,还原了现实男女、情感的世俗本色,相当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个变态扭曲的女性形象。本文旨在从张爱玲的这种写作立场出发,展示她的作品中女性世界的艰难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人物,多是悲剧型的,她们或缺情少爱,或扭曲变态,或受尽摧残与侮辱,但她们大多并不自省。而个人情感的曲折经历,家庭生活的不幸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决定了张爱玲在人物塑造上这一审美偏好。  相似文献   

7.
把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世界喻为“黑夜”,从昏暗:金钱的枷锁;寒冷:真爱永远缺席;恐怖:情欲的焦灼与变态;阴晦:自我意识的依附性四个方面展开论述,解读出张爱玲笔下女性世界与黑夜之间相似的昏暗、寒冷、恐怖、阴晦的特质。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小说中有许多“错位”、“变态”、“疯狂”、“扭曲”的女性形象,她们在生存过程中,饱受周围人的遗弃。文章通过对张爱玲笔下主人公被遗弃与变异关系的揭示,分析了她们异化心理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其反叛的局限性,进而揭示了张爱玲作为一个女性作家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9.
从女性主义文学的角度来看,张爱玲小说中女性主体的构建,是从四个方面进行的:畸形/变态中的女性;梦想/幻灭中的女性;无奈/堕落中的女性;青春/叛逆中的女性。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20世纪40年代小说创作凸显了金钱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塑造了一系列世俗拜金女形象,女性纠结在情欲与金钱之间,人性被金钱腐蚀。拜金女依附多金男,有着儒家女性与商品化女性的双重文化身份,而这正是她们的悲剧原因之所在。拜金女性寄寓着张爱玲对女性问题的思考,她改造女性的愿景是五四文学尤其是鲁迅启蒙文学的延续与发展,她在女性启蒙问题上走的是海派文学道路。  相似文献   

11.
曹七巧是《金锁记》中的主要人物,是张爱玲笔下的“英雄”;在她身上体现了人性恶和“极端病态”;她出身卑微却生性要强,生活的磨难和情感的折磨使她心理严重的扭曲和变态;围绕着对金钱的贪欲和占有,她丧失了正常的人性;通过细致而深刻的心理分析,刻画出一个被黄金腐蚀了灵魂的悲剧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以一种非常态的审美观和以平常的意象,颠覆了传统,还原了世俗男女的世俗本色,相当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个变态扭曲的女性形象。本文旨在从张爱玲的这种审美观出发,体现她独特的艺术天赋和生命体验,寻觅出其中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独特的人生经历导致她笔下的男性人物大多自私、虚伪、变态。这些男性形象或者是在堕落腐败的生活中压抑灰暗的男性,或者是缺少父爱而压抑变态的男性。对这些形象,张爱玲刻画得鲜活、生动、传神。与新感觉派中的男性作家比较,其艺术成就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14.
《倾城之恋》和《金锁记》是张爱玲的著名代表作,作品主人公白流苏和曹七巧是值得探讨的女性形象,二者皆具有一定的悲剧色彩和反抗意识,这也是张爱玲笔下女性形象的共性所在,但是深究作品文本,不难发现二者在本质上呈现出来的差异。白流苏和曹七巧是对立的两种女性,前者是旧时代男权社会下女性胜利者的代表,后者是女性失败者的代表,两位女性形象的塑造带给大众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性反思,揭示人们对于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是儒家伦理和男权文化压迫下的"他者"。对女性"他者"存在的批判显示了张爱玲的自主性意识,对日常生活中女性的欲求和疯狂施虐背后变态自主的描写,彰显了张爱玲的女性自主性话语权。她的小说追求婚姻道德中的两性平等,改写了传统文化中主从、尊卑、太阳与月亮式的男女关系,解构、颠覆了传统的两性关系,在性别认同中建构女性平等的话语权。女性个人意识逐步增强,开始争取自我权利,实现个人价值和自我尊严,成为工具性和目的性相统一的主体性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邓媛媛 《考试周刊》2009,(13):17-18
张爱玲对女性的书写是独特的,通过对她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女性作为一种“第二性”的存在的真实生存状态。在一个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的存在固然有值得同情与怜悯之处,而张爱玲却用一双犀利的眼看到她们身上所存在的源自女性自身的内在悲剧。张爱玲清醒地看到女人在这个社会中的地位,写出了女人的焦灼与无奈,扭曲与沉沦。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以理性的目光审视着由变态的物欲和性欲所主宰的两性婚姻关系,鲜明的人物塑造和细腻的心理描绘揭示出人性的颓废和泯灭。与同时期具有女性意识的文学作品相比,张爱玲的作品缺乏追求个性的叛逆精神,更多表现的是虚无的自我满足和逆来顺受的奴性意识,这种根深蒂固的社会认同既是当时变态社会的必然产物,也是作者自始至终无法超越自我的时代局限。  相似文献   

18.
千百年来,妇女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都依附于男子。张爱玲和施叔青笔下的人物大多是经济上、人格上,以及心理上、感情上都不能独立的女性。文章通过比较张爱玲笔下的白流苏(《倾城之恋》)和施叔青笔下的愫细(《愫细怨》),分析了女性自立意识的艰难成长。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才女,一朵文坛的冷艳奇葩,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作家。在她营造的小说世界里,女性占据主体地位。在她的笔下,活跃着众多鲜明的悲剧女性形象,大体上有在阴影下生存和毁灭的少女形象,有为谋生而谋爱或守爱的妻子形象,还有奴化变态且面目全非的母亲形象。  相似文献   

20.
母爱本是人世间最无私、宽厚、圣洁的情感,但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却纷纷转化为庸俗、冷漠自私、变态的化身。通过对张爱玲生平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童年体验对她塑造母亲形象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