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2 毫秒
1.
名词活用作动词中有一种特殊现象,容易与名词作状语及名词意动用法混淆。本文谨对此特殊现象做出说明以便学习者准确掌握运用。  相似文献   

2.
“为动用法”是古汉语中一种词类活用现象。它是由“为动词”和一些名同、一般动词等非“为动词”活用,以表示为动的意义,非为动词活用作为动词称之为“为动用法”,为动用法一般包括动词为动用法和名词为动用法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3.
刘光明 《学语文》2005,(5):43-44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作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外,还可以作“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而施动,是以“名+宾语”的结构形式,表达“为+宾语+相应动词+原来名词”的意义。例如:  相似文献   

4.
使动用法是中学生学习文言文难点之一,难主要难在不易辨别上。现行中学语文课本,对有的使动用法作了注解,而有的又未作注解,这就使得使动用法增加了扑朔迷离之感,到底根据什么来辨别呢? 使动用法是古汉语“词性活用”现象中一种比较特殊的现象,在文言作品中大量存在,有动词的使动用法,如“礼毕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归”;有名词、形容词、方位词用如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游黄山记》)中的“级”;“忿(?)尉”(《陈  相似文献   

5.
一、《察今》难句辩析《<察今>难句例解》(载《语文教学之友》一九八三年第八期,以下简弥《例解》)对《察今》中的难句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解决了其中的一些难点,读后颇受教益。但对其中的一些意见不敢苟同。一、上胡不法先王之法?《例解》认为: “第一个‘法’是由名词转成意动用法。凡意动用法的词译成现代汉语,文一些的是‘以……为’,白一些的是“把……当作”。这句译成现代汉语是:“国君为什么不把先王的法当作法?”这里需要讨论的有两个问题:一是“不法”中的“法”是名词转成意动用法  相似文献   

6.
一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是相对于名词活用为特殊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而言的,三者属于同一层次的古代汉语语法概念。然而,纵观学术界关于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研究,却远不如对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研究深入,尚处于比较笼统的阶段。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六单元的知识短文《词的活用》虽然简练,却是吸取了学术界最新科研成果写就的,其中关于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讲解颇具代表性: 这种情况比较普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如本文开头第一组的“刃”(“左右欲刃相如”),通常意义是名词,义为“刀锋”,刀锋能杀人,“刃”后带了宾语“相如”,就活用为“杀”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古汉语里,动词作谓语时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用法就叫做“使动用法”。如“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意思是“使匈奴后退七百余里”。“却”本来不是及物动词,而在这个句子中却带上了宾语“匈奴”,具有了使令意义,这种表达使令内容的特殊的动宾句式就是“使动用法”的基本形式。古汉语里的使动用法大致有三类,即动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相似文献   

8.
借代琐议     
萧逸 《语文知识》2000,(7):61-62
借代是一种常见的辞格,它的定义是“不直说某一事物名称而借用另一种说法来表现”(黄汉生《修辞漫议》);“不用本来指称某人或某事物的名词,而用另一个与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词语来代替”(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那么,是否“换一名”、借用另一种说法都是借代呢?本文试图通  相似文献   

9.
使动用法从陈承泽先生提出后,一直是古代汉语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左传》是先秦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对我们研究古汉语语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代汉语中,一般名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少。《左传》中的名词的使动用法很有特色,也为我们研究名词的使动用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10.
和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一样,“对动”用法也是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一种。所谓对动用法,是指不及物动词(或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跟上宾语,其动宾关系不是一般的动宾关系,而是动词对宾语  相似文献   

11.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可作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还可以作“为(wei)动用法”。由于一般古代汉语教材很少谈到后一种用法,故本文对“为动用法”作些简单介绍。一,为动用法的基本特征。为动用法的基本特征在于,作为动用法的他动词,不仅表示动作行为,而且还指示着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和目的。例如: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这句话中,前三个“死”都是一般的自动词,只表示行为,第四个“死”是为动用法的他动词,它不仅表示行为,而且指示着行为的目的。“死国”即  相似文献   

12.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的一个很突出的现象.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从词有定类的观念出发,提出了“假借”之名,从理论上解决了古汉语词类活用的问题.陈承泽《国文法草创》则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初首先明确提出了“词类活用”说,此说一出,在语言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一直被看作古汉语语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也一直将词类活用作为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无庸置疑,“词类活用”说确实解决了文言文阅读和注释中的一个大问题,而且这一理论,几十年来经过许多专家、学者的修正补充,正渐趋完善.但是,还有许多问题按“词类活用”说尚不能完满解决,特别是作为在第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常会遇到许多困惑.本文就其中比较突出的几个方面,提出一些问题,以就教于专家、学者.一、关于词类活用的分类关于词类活用的分类,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分为名词用如动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共五类.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分为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如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共四类.有些语法书,还有形容词、数词用如动  相似文献   

13.
<正> 现代的古代汉语书,谈名词的使动用法的篇幅都较少,下的定义也往往有偏颇。下面试摘取两家语法书关于这方面的阐述并加分析。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6月新1版)说:当说话人要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成为另一事物的时候,就把表示这另一事物的名词放在宾语前面,使它带有动词的性质.这可以说是名词作动词用。例如:  相似文献   

14.
人教社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句。课本将“东封郑”注为:“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封,疆界。这里做动词”;将“肆其西封”注为:“往西扩大边界。……肆,延伸、扩张。封,疆界。”同学们按此两注翻译句子实难准确表达原意。“东封郑”的“封”从课本注释看,显然是把它看作名词活用作使动词了,其实“封”在此句中是名词活用为意动词,是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结构上基本相同,所相差的是成分之间的关系。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  相似文献   

15.
【考点透析】1.another或“another+单数可数名词”泛指“另一,再(加)一个,类似的”;其复数形式是others或“other+复数名词”,泛指“别人或别的事物”(见第1—2题)。另外,还有some...others...(一些……另一些……)之搭配(见第3-4题)。2.the other或“the other+单数可数名词”特指两者中的另一个,常有one...the other...(一个…另一个…)的搭配;其复数形式the others或“the other+复数名词”特指在某些人或物中,除去一部分后,“其余的”人或物(见第5-6题)。3.another用于“another+基数词或few+复数名词”中,与“数词或some+other+复数名…  相似文献   

16.
关于名词,汉语语法界普遍认为:“一般不能重叠”,只有少数兼属名词和量词的能重叠。本文从语言事实出发,提出修正意见:名词一般不能重叠。但是有两种情况是可以重叠的:1.少数兼有量词性的单音节名词,重叠后,一类有“每一”的意思,另一类词意有明显变化,有借代或夸张作用;2.有些单音节名词重叠后有明显的“喜爱”、“亲切”或“细小”色彩,多见于儿童语言、儿歌及民歌中。  相似文献   

17.
文言名词作动词用译为现代汉语时有着固定的公式。这种名词作动词用的现象,可分为作一般动词用和作特殊动词用两大类,作特殊用,又可分为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对动用法、为动用法、给动用法。用法不同,译为现代汉语的公式也不同。第一、名词作一般动词用译为现代汉语的公式一、物名词和器官名词作动词用,兼表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时,译为现代汉语的公式是名词“用” 名词 动词。如: 1、“驴不胜怒,蹄之。”——蹄,器官名词,作动词用,兼表“驴”的战斗工具,“用蹄子踢”。 2、“范增数目项王”——目,器官名词,作动词用,兼表范增用的工具,“用眼看”。 3、“尉果笞广”——笞,板子,作动词用,兼表“尉”对付“广”使用的工具,“用  相似文献   

18.
名词动用是词类交叉转借的修辞手法之一。不仅在现代汉语中常见,而且在古代汉语中也常见。例如《史记·刺客列传》中有这么一句话。“因自皮面抉眼。”这里的皮用作动词,是剥去皮的意思。又例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一句话:“境内莫衣紫。”这里的衣用作动词,表示穿衣服的意思。一个皮字,一个衣字,不仅表现了动作的本身,同时又指明了动作的对象。剥皮、穿衣巧妙地把行为及其对象二者融为一体,绘声绘色,使原有的静的概念立即生动化,形象化。在英语中,名词动用的现象更为常见。这里我就其英语名词动用后的修辞色彩谈谈我的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19.
《大学语文》(专科)10篇文言散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如词性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特殊句式(被动句、倒序句),是《自学考试大纲》所规定的重要考核内容,也是应试者自学的一个难点。教材附录《古代汉语语法常识》已集释了部分例句,但是尚有不少用例未予收录。为了帮助自学者更加系统、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知识点,特将课文中所有用例全部辑录于此(包括“附录”所收以及“附录”未及者),集释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一、使动用法的几种特殊形式 在“齐威王欲将孙膑”句中,“将”是使动用法。这种主语、谓语、宾语具全的句子是常式句。使动用法在常式句中是比较容易辨认的。语言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含有使动词的句子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须要我们了解含有使动用法的种种句式,以确切地理解文意。 (一)没有宾语的使动式 虽然使动用法是使宾语发出动作,但宾语有时却不出现。如: ①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 )也。(《赤壁之战》) ②左右以君贱之也,食( )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句①的“走”是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代操军),意思是使(操军)败逃。句②的“食”是及物动词用作使动,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代冯谖),意思是“食之以草具”,以粗恶的食物让冯谖吃。这种省略使动宾语的句子,在理解和翻译时,须把省略的宾语补出来。 (二)双宾语的使动式 用作使动的词有时带两个宾语,若不详审文意,便会错解其义或不知其解。如: ③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初学古文的人常把句③理解为“晋侯喝赵盾的酒”,而实际上,“赵盾”和“酒”并不组成定中词组,它们都是动词“饮”的宾语。“饮”和“赵盾”是使动关系,使赵盾饮;“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