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提高教育质量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使命,影响育人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胜任能力。高职教育的高等性、职业性、教育性,决定了高职教师除了应具备普通教师具备的素质以外,还应具备职业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重构、职业教育教学实践、职业教育教学评价、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等能力。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高职教师的胜任能力是不足的。国家从顶层设计上建立完善的职业教师培训体系和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标准,学校、企业为教师提供成长的外部环境,高职教师做好自我专业成长的规划是提高高职教师胜任能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职教育规模不断壮扩大,高职教育的教师数量也不断增多,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充分重视,素质不断提高.同时,也显露出一些问题.基于此,就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促进学生乃至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在论述高职教育衔接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了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有效对策:改革招生入学考试制度,完善职教人才成长渠道;建立健全课程的有效衔接,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保证职业教育有序发展;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体系,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高职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教育基本处于相互割据局面,严重影响与制约了高职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质量。科学构建高职教师继续教育高校、企业和校本培养培训模式的长效机制,形成高职教师职前、入职、职后一体化的继续教育体系,保证高职教师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教学方法,保证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5.
教师关键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必然要求。根据高职教育的实际及发展趋势,提出了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的六种关键能力和教师关键能力培养机制以及项目驱动式的教师关键能力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6.
高职教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与能力,才能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才能真正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为生产、管理一线的职业岗位输送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德高、学高、技高是现代高职教师必备的素质和能力。高职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只有不断得到提升,才能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和保障。高职教育的发展和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是关键。高职教师的现状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以教师的视角拟从以下几方面探讨高职教师的成长路径:要充分认识高职教育的性质和特征;加强重在职业教育的教学能力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素质建设。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8,(35):128-129
研究思政课教师课堂自信度构成要素是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领域。思政课教师需要从理论驾驭能力、职业素养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和影响学生职业人格方面入手,不断夯实自身功底,更好地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部分高职院校领导中存在的"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让高职院校升格为高职本科院校"的倾向,提出高职院校要找准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定位,坚守自己的层次、类型,培养一流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要努力创建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品牌,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探索开展高职教育长学制专业和终身学习的试点,搭建学生成才成长的立交桥,拓展学生发展空间,提高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现代学徒制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新热点,其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将起到关键性的促进作用。将现代学徒制置于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之下,回顾现代学徒制发展历程与理论基础,解析学校教育主导下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机制,从校本研究角度呈现高职学院探索"现代学徒制"的经验与做法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思考。高职院校应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为契机,以学校教育主导,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不断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职业教育的学科自觉要求职业教育教师加强专业发展的自主能力。高职教师是职业教育教学与科研一线的生力军,其专业发展更应以学科自觉意识的唤起为重要前提,寻求自身专业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契合。因此,应从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解读入手,探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模式,从顶岗实习、管理体制改革、多渠道多向度专业发展平台建设以及政策保障体系的完善等方面促进“双师型”高职教师的成长。  相似文献   

12.
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建立具有工匠精神、业务能力精湛的青年教师队伍,将极大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成长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在“双高校”建设、百万扩招、现代学徒制教育和劳动教育等新视角下,探索工匠精神促进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逻辑。提出基于项目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成长路径,以期为我国高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需要和方向。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根本保证是拥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高职院校教师在其专业化的发展过程中,要以师范性为基础,实践性为特色,两者相结合,相统一才是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同时加强高职教师师范性和实践性的培养、培训,高职教师专业化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4.
高职英语教师的自主发展关系到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成败。该文主要从高职英语教师自主发展的内因入手,探讨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英语教师自主发展的对策,从而实现高职英语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不断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刘斌  梁学军 《考试周刊》2014,(74):166-167
区域中高职衔接协调发展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衔接的框架设计是路径,合作的机制是保障。坚持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相似文献   

16.
高职英语教师的自主发展关系到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成败。该文主要从高职英语教师自主发展的内因入手,探讨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英语教师自主发展的对策,从而实现高职英语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不断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基于职业教育的"跨界"特点,在强调实践创新的基础上,如何将教师的实践能力转化为学生的技术技能,是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内涵,也是职教发达国家的基本经验。这要求高职教师发展应以对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把握统整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丰富职业教育学科内涵,加强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厚植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根基;建立高职教育教师专业资格标准,革新高职师资培养方式,健全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制度;修正职业回报政策,提升高职教师职业的专业吸引力,营造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氛围,是推动我国高职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8.
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与高职专科教育实现有效的衔接与贯通,是我国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的现实需要,也是人才成长“立交桥”背景下高职学生进一步深造的方向选择。通过对发达国家和地区高职专科和地方本科教育衔接模式的研究,分析了衔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一步提出促进高职专科与地方本科衔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立交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特征,但目前高职院校在探索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的实践中,还有一些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一是职业学历教育的纵向衔接,包括中职、高职、本科学历教育的纵向衔接,大多数高职学生继续深造成为更高级的专业技术人才的愿望难以实现;二是职业资格证书的纵向衔接,不同教育层次与阶段,如中职与高职阶段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与区别问题;三是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纵向衔接,如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学习内容有重复,高职学生专转本进入本科学科体系,职业教育受到割裂;四是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横向贯通。而在现有的教育体系框架下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不但要实现中高职的合理衔接和协调发展,还要解决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沟通”问题。一是根据学生学业成长及其职业发展的需要,从学历层次和技能等级两个方面,为其拓展阶梯式可持续提升的机会与路径。二是理清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之间的关联与差异,进一步优化中、高职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努力提升职业教育办学的整体社会效益和效率。三是加快社会化办学和开放办学的改革步伐,不断拓展办学功能,全面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的能力与水平。四是进一步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有效运行机制和办学模式,大胆探索切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跨界”发展、合作发展和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20.
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人才培养、推进工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保障。我国正在举办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师数量不断增加,教师整体素质和水平不断提高,但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目前的素质和水平却很难有效满足职业教育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