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笔者就当前学生喜欢上网,不喜欢读书,打游戏多,读书少,这一现象甚是担忧,要改变这一现状,其根本途径是改革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阅读兴趣,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要多舍弃旧的过时的东西,更换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语文阅读教学上求"新"、"求"、"活", 求"实".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时代赋予我们的这个神圣而又伟大的职业!  相似文献   

2.
<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这就必然要求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多读书,好读书"。那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阅读现状如何呢?一、阅读现状及成因1.经常读书,但缺失必要的引领与交流农村中小学的硬件设施相对滞后,甚至学校文化等软件也不尽如人意,教师的工资水平和福利更无法和城市学  相似文献   

3.
阅读为谁而生?理解为谁进行?不同的阅读者会持有不同的阅读理念。学术大师陈寅恪先生主张:"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当代学者钱理群则强调:"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的感性的阅读";当代作家马原倡导说:"读书要有慧根……读书是读‘表’与读‘里’的合一。"为什么这些年来语文教育界提倡"一千个读者眼里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理解的方式?难道千差万别的阅读理解的方式背后没有普遍共通的规律吗?笔者试图探讨阅读理解的方式,不当之处恳请同人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今的课堂又步入了新的怪圈.课堂上大问套小问,一问接一问,不把学牛问个垂头丧气,不把课堂问成"静静的顿河",教师绝不罢休.这是为什么?就是教师对学生读书的理解不放心.这样的课堂,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琐碎的提问和肢解式的讲解占据了,讲起来滔滔不绝,一个主观意见接着另一个主观意见,完全忘记了学生这个"阅读主体"了.学生没有了阅读的自主权和思考权,只能顺从教师的结论,重复着"真理"的声音.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严重伤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怎能提高阅读效率呢?……  相似文献   

5.
“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古语中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叶圣陶先生也曾对“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作出精确的评价:“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当前推进的新课改,强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这就要求教师要依据大纲精神引导学生“会读书”,通过“读”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驾驭能力。一、注意“读”法的指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教材中的课文为内容,教师要在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让学生逐渐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等方面下功夫。1.掌握读懂课文的四个基本点。一是…  相似文献   

6.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我国传统语文阅读的一条宝贵经验,是阅读者进行自主阅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表达的一种好形式,也是提高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的一条很重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新大纲指出,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老师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自主学习体现的正是这种精神,它符合以人为本的人文观.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落实这一精神呢?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更"真"更"实"呢?  相似文献   

8.
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及阅读习惯如何培养?当然要靠读书训练.通过阅读实践来学会阅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和必由途径.所以大纲又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但是,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还严重地存在着"内容分析多,读书训练少"的问题.老师们教一篇课文,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思想内容、疏通故事情节上.  相似文献   

9.
朱熹曾经指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杜甫的诗句更是妇孺皆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两个名句都向我们指出了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为多读书,读好书.课外阅读对开阔学生视野、获取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课外阅读进行合理引导已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呢?  相似文献   

10.
阅读是语文课堂的主要任务,任何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都要通过阅读来实现,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当今的语文教学,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教师分析得多,学生感悟得少,学生始终处在被动的位置,这种病态的语文课堂是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那么,如何才能真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语文课堂在阅读中生成精彩呢?一、开展目的性的读书语文课堂首先是读书的课堂,没有读书就不能称其为语文课堂。现在的很多老师也注意到了这一点,课上安排了很多的读书环节,自由读、指名读、  相似文献   

11.
"学生要能较熟练地运用读书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然而一个学期单靠教材上的十多篇课文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这就需要大量的课外文章来补充"营养"。但学生如何来阅读课外文章呢?这就  相似文献   

12.
<正>"阅读"是什么?以前做学生时,我认为阅读是读闲书,后来当上了语文老师,我才明白阅读并不简单。阅读教学或教学中的阅读,不同于社会生活中的自由阅读、闲暇阅读,教学中的阅读不仅要醉心于文本世界,而且要指向如何进入文本世界的基本方法与能力;不能仅仅停留于对文本指涉世界的理解,而要理解为何理解、何以理解以及对文本表达方式的理解。后者才是阅读教学的职责所在,这不仅需要语文知识,还需要语文教学知识。阅读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是理科  相似文献   

13.
近日,《文汇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语文老师不读书,谁读书?!"的文章,指出一些语文教师"给学生布置阅读书目和作文题目,自己却不读书、不会写文章"的现象,并对此表达了担忧:"不读书怎么教书?不读书算什么读书人?"或许这篇文章讲的是部分现象,但教师阅读量总体偏小,却是不争的事实.两年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曾以上海8个区县22所小学522名小学班主任为对象,调查其阅读状况,结果是,老师们每年阅读的除任教学科以外的书籍不足7本.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什么?就小学而言,我们可以回答:语文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与运用.听说读写是语文,字词句篇是语文,思悟辨赏是语文.语文教学干什么?就小学而言,我们可以回答;语文教学就是以课文为例子,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积累与运用语言文字.全面提升学生的言语智慧、俗话说.大道至简.语文教学亦应如此!语文教学理应在纯粹的"语文元素"中行进.要立足语文教语文、只有这样的课堂.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教学中,读是一种重要手段,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离不开"读"这一重要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广泛的阅读对学生形成同情心、责任感至关重要,通过阅读心智活动,能培养专注力和观察力,触发联想力和想像力,增强思维力和创造力. 一、引导学生勤读、多读、读思结合 1.观念上的引导 (1)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多读书的重要性.中学阶段是接受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阅读书籍的黄金时期.大量阅读对提高学生的哲学思辩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心理体验能力、演讲表达能力很有好处,终身受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形象说明了读和写的关系,书读多了,何愁写不出好文章?何愁语文水平提不高?  相似文献   

16.
读书重要吗?很重要。苏轼曾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就说明读书不仅可以增长一个人的知识,更可以提升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虽然多读书对于整体提升当代中学生的语文素养非常重要;但是现在很多中学生普遍不愿读书,即使偶尔读书,也是被动的读书。要想让广大中学生达到"自得读书乐,不邀为善名"的读书境界,我们必须善于培养中学生的阅读兴趣,采取切实有效地方法让他们乐于阅读,主动阅读,广泛阅读;真正达到悦读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关于"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语文教学内容"是个什么问题? 语文教育研究,有一些旁人看起来很奇怪的论题:比如"语文的性质是什么?""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究竟是干什么的?""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儿!"语文教师有一个郁积于心而旁人却几乎没法理解的困惑:不知道教什么!正如一位语文教师所感叹的:"语文教师太难当',这是不少教师的呼声.难在哪里?一是无‘抓手'.  相似文献   

18.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任何一种能力、一种习惯,都只有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形成。要完成这一教学任务,也只能在教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强调的无疑就是要学生真正地"读懂".语文的人文性更决定了语言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不能靠简单的灌输、贴标签的办法授予学生.因此,我认为必须抛弃那种纯粹的"讲懂",变"讲懂"为"读懂".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读懂"呢?……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强调的无疑就是要学生真正地"读懂".语文的人文性更决定了语言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不能靠简单的灌输、贴标签的办法授予学生.因此,我认为必须抛弃那种纯粹的"讲懂",变"讲懂"为"读懂".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读懂"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