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线教学场域是师生参与网络教学活动的空间,内含结构、资本、权力、惯习等实体要素,并具有关系交联、资本争夺、权力博弈和惯习潜沉等诸多特征。新时期高职在线教学场域存在结构关系失调、文化资本失衡、主体权力失谐、传统惯习障碍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在线师生关系面临挑战与危机,需通过优化场域结构关系、提升场域文化资本、制衡场域权力主体、重构场域良好惯习的策略,改善在线教学场域关系结构,构建在线教学新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级教师培训项目——“国培计划”的启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教师参培机会匮乏、培训资金短缺等问题,有效地推动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然而笔者作为高校教师教育培训人员,在研修的组织过程中遇到了教师参与不积极、满意度不高、基层学校消极抵制等现象,蕴含国家良好愿望的“国培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遭遇“尴尬”和“冷遇”,投入与效益相矛盾,预设成效与行为现实相错位,低效问题突出。产生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培训者对教师主体的培训需求了解不充分,忽视农村教师在培训中的真正主体地位,没有充分调动参培农村教师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笔者开展了关于农村教师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3.
从场域社会学的视角分析,教师评价也是一个行动者进行“投资”,争夺“资本”,以实现其“利益”的竞争场域。从场域的理论视角出发,农村教师评价场域面临着五大困境:场域的行动者只局限于未晋职的青年教师;物质功利主义盛行;专业资本的差异失衡;非专业资本的消极渗透;惯习潜沉后的恶性循环。农村中小学教师评价要走出困境应追加新的利益增长点,确保符号利益的潜在价值,建立多元参与的评价制度,改变不合理的竞争格局。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是由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笔者参与了牡丹江师范学院承担的2011-2013黑龙江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在参加“国培计划”培训工作期间,对参加培训的农村骨干教师做了大量的调查,并将有关调查数据同未参加“国培计划”的农村教师调查数据比较分析,思考“国培计划”的部分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5.
“双减”政策背景下,家庭与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主体,共同肩负着基础教育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重要任务。运用场域理论,透视家校协同育人过程中的逻辑结构,并从资本、惯习、场域三个角度剖析其中存在的内隐困境,即资本悬殊导致家校互动不良、惯习维系造成角色定位失败和场域入侵导致身体在场不足。通过厘清资本逻辑,明确主体权责,创新家校协同育人新制度;重塑育人惯习、凝聚教育共识,营造家校协同育人新生态;增强场域交融,畅通合作渠道,树立家校协同育人新格局,有效破解家校协同育人的现实障碍。  相似文献   

6.
教育优质资源匮乏、发展水平较低,是当前我国农村教育问题的主要表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与现状以及现行教育政策机制的缺陷,是导致农村教育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这些教育问题限制了农村教师参与“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培训的需求,直接影响着农村教师接受培训的过程与效果。应对农村教育问题对“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实施及其目标达成的制约和影响,“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的实施需应坚持基于农村、基于农村学校教育、基于农村教师主体需求的原则与策略,进一步发挥地方高师院校的特色优势,改进教师置换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7.
将大学教学同行评价视为一种场域,它具有自身运行逻辑与特点。作为从科学场域中分化出来的子场域,大学教学同行评价承袭了科学场域的惯习,在评价的民主性、专业性和公正性三个方面具有天然的独特优势;但作为一种新生的场域,在发展中又面临场域自主性弱、惯习潜沉、资本不足等方面的困境。走出困境的路径是进行制度构建以提升场域自主性、倡导教师文化以促进惯习更迭、动员资本以增加场域活力。  相似文献   

8.
对“双一流”建设高校20位外籍专任教师的访谈显示,外籍教师来华工作的直接动因呈现出文化资本为首,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依序次之的总体特征,以及显著的知识生产性和个体性。其中,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呈现一定的地区与学科差异。直接动因的形成离不开知识场域、社会生活场域、意识形态场域的交互作用,职业惯习与个体惯习的双重影响,以及资本间的可转换性。基于此,政府、高校、社会组织等多主体应从场域塑造、职业惯习尊重、引才资本调整、区域资源精准使用等维度明确各自职责,并加强沟通与合作,提升中国引才系统工程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高校与学生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两大主体。高校主体创新不足与学生主体积极性的缺乏是高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布迪厄社会学场域理论视角研究发现,高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培育中的问题与大学教育场域中场域资本的输出羁绊和场域惯习的路径依赖有关。高校应注重场域资本的提升,寻求场域惯习的突破来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0.
从场域社会学的视角分析,教师评价也是一个行动者进行投资,争夺资本,以实现其利益的竞争场域。从场域的理论视角出发,农村教师评价场域面临着五大困境:场域的行动者只局限于未晋职的青年教师;物质功利主义盛行;专业资本的差异失衡;非专业资本的消极渗透;惯习潜沉后的恶性循环。农村中小学教师评价要走出困境应追加新的利益增长点,确保符号利益的潜在价值,建立多元参与的评价制度,改变不合理的竞争格局。  相似文献   

11.
农村师资队伍是决定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关键性因素。为了解农村师资队伍建设问题,首先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对农村师资供求矛盾展开调研,结果发现农村师资供给来源不充分、供给质量不符合、供给机制不完善。在此基础上,从场域理论视角对农村师资供求矛盾进行审视,认为农村教育场域作为农村社会场域的子场域,农村社会场域制约与农村教育场域局限性是基础性因素,农村教师原有惯习与农村教育场域要求不适应是关键性因素,农村教师资本数量与农村教育场域需求不匹配是重要性因素,并提出应用信息化手段助力农村师资供给治理的技术逻辑框架。  相似文献   

12.
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视角下青年农民工的城市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农民工身处乡村场域、同乡网络场域和城市场域中,他们实际融入城市场域的情况以及他们在不同的场域塑造的不同惯习影响着他们的城市化进程,他们在各场域中获得资本的情况也关系到他们能否尽快融入城市场域。因此,青年农民工要实现城市化,必须加强生活场域的融合,实现同乡网络场域和城市场域的融合;逐渐摆脱乡村惯习,形塑城市所具有的惯习;增强城市空间场域资本竞争力,增加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3.
场域视角是观察高校治理的重要“窗口”。现有研究仅限于社会场域表层意义下的隐喻和“嫁接”,缺乏更深层级的理论结构探析和演化探究。基于场域-惯习理论,通过理论探析构建了数字经济条件下大学治理场域的结构体系,阐释了数字经济影响下大学发展背后场域演化的底层逻辑。研究发现,大学治理框架由创新资本场域、组织能量场域、数字场域和高层治理者能力场域等四个元场域组成。四个元场域相互有机作用,作为整体呈现出“资本供给矛盾-惯习转变-资本积累及优化配置-矛盾解决-场域演化-大学发展”的链式逻辑演化机理。  相似文献   

14.
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中含有大量的教育思想,对教育发展和教育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与引领价值。尤其是其论述的场域、惯习、资本等概念含有丰富的教育意义。资本尤其是文化资本量的差异造成了区隔。而现有教育将这些差异制度化、合理化。“场域——惯习”理论为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为实践层面的教育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试点建设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是强化企业作为职业教育重要主体作用的重大举措,是深化产教融合的整体制度安排。从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出发,基于“场域—惯习—资本”框架,发现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存在产教融合场域不完善、行动者惯习消极、文化资本不对接等问题。为此,文章提出调整场域结构和树立内部游戏新规则以形成新场域,培养行动者职业思维、培育职业观念转变认知以养成积极惯习,提高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地位以推动资本对接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场域—惯习”理论与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都以丰富的社会关系为根基,以充分社会实践为动力,达成客观型塑与主观建构的统一。结合实证调研数据和信息,遵循“场域—惯习”的主客观统一规律,高校要推动学校外在“场域”营造与研究生主体内在“惯习”养成的相互促进,紧扣课堂场域、科研场域、交往场域、校园文化场域,优化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研究生思想情感转化为研究生行为实践的实效。  相似文献   

17.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实施的“国培计划”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国培计划”项目实行招投标机制,2010年全国共有25所院校中标承担“国培计划(2010)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项目”任务。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由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实施,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国培计划”是指选拔优秀的农村教师脱产3个月到院校集中研修,由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到受训学员所在农村学校顶岗实习.笔者参加了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度的“国培计划”项目,到包头市达茂旗百灵庙中学顶岗实习,在实习中得到了“真枪实弹”的锻炼,并切实地感受到这一教育政策的积极影响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国培计划”:基于政策理解与专业实践的行动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的中小学教师尤其是中西部的农村教师而言,“国培计划”无疑是“一道精美的成长大餐”,也是国家史无前例地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体现。但是,如何确保“国培计划”的质量,使“国培计划”能真正地实现它预设的目标和期待的作用?这是每个“国培计划”项目承办机构和每个“国培计划”的参与者必须认真对待的严肃课题。要高质量地实施“国培计划”项目,必须自始至终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准确理解和把握“国培计划”的政策意义和内涵,二是专业化地规划“国培计划”项目实施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确保培训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真正使“国培计划”能体现“国家级”培训水平。  相似文献   

20.
《今日教育》2011,(3):15-16
【核心提示】农村教师培训是重庆2010“国培计划”工作重点.这既是“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重庆立足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在实施中挖掘的特色和谋求的亮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