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对264名留守儿童和213名非留守儿童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留守儿童的孤独感状况,以及社会支持、自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初中留守儿童;同学支持、父亲支持和教师支持同时对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自尊对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可以共同反向影响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家庭亲密度、同学支持、自尊、教师支持这几个变量共同反向影响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根据研究结果,从家庭、学校两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2.
依据心理弹性理论和社会生态学理论,通过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对部分留守儿童和部分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小学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明显高于初中留守儿童;同学支持、父亲支持和教师支持同时对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自尊对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可以共同反向影响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家庭亲密度、同学支持、自尊、教师支持这几个变量共同反向影响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为此,有必要在家庭支持、学校支持等方面多做工作,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3.
使用问卷调查644名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状况,分析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水平、主要特征以及受三类社会关系质量的影响水平,得出如下结果:留守儿童的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的水平都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父母、朋友、亲戚、同学和其他家人是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质量显著影响到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水平。  相似文献   

4.
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过程中,家庭内部支持严重不足,家庭外部支持严重缺乏。本文在认真分析社会支持理论的基础上,把其理论应用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上。  相似文献   

5.
从心理弹性理论视角看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留守儿童在逆境中的适应情况因其内部心理弹性,外部保护资源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其中社会支持是心理弹性最重要的保护因子之一,来自家庭、同伴、社会的支持有利于留守儿童的适应与心理健康恢复。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并以此为出发点,构建针对留守儿童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的社会支持的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6.
城市留守儿童已经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本文从家庭教育观出发,从家庭教育的主体、内容及家庭教养方式三方面对当前城市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建议,为城市留守儿童教育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7.
生态学模型是目前被普遍认同的研究儿童入学准备的理论模型。从生态学的视角进行审视,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入学准备教育存在一定问题,分别表现在儿童自身准备状态、儿童家庭准备状态和幼儿园准备状态三个方面。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入学准备教育须尊重儿童的主体性需求,家庭要为儿童的入学准备提供内在支持,幼儿园要为儿童的入学准备提供充分保障,以此为基础共同构建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入学准备教育的有效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留守儿童农村社区支持的困境,建议以规划农村社区为中心,对农村社区内外的留守儿童支持资源进行发掘与整合,努力发挥其乡土性、可及性、全程性和多样性的优势,对留守儿童的家庭、安全、文化、交往等开展全面的支持行动。  相似文献   

9.
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需要构建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当前,家庭、学校、政府、社区等主体教育作用发挥不力是阻碍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多元化教育体系的重要原因。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家庭、学校、政府和社区等责任主体要积极配合,各司其责,共同建立起多元化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体系,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留守儿童问题的核心是教育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无法回避的问题。研究以苏中X地区为例,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监护状态、学习品质、心理健康等差异进行实证调查,以期"窥一斑而知全豹",深入剖析留守经历所导致的教育问题,多视角分析影响留守儿童教育支持的制约因素。以关怀伦理学为逻辑起点,以教育平等为指导思想,以系统管理理论为关键策略,阐述教育公平视阈下的留守儿童教育支持策略,提出政府主导城乡联动的"政府—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留守儿童"多中心教育支持体系,为有效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研究留守经历给学前儿童带来的各方面的影响。学前留守儿童与非留守状态的学前儿童相比所表现的一系列社会性发展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家庭功能弱化所致,集中表现在保护功能、情感支持功能、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弱化,而家庭这些功能的发挥对儿童的顺利社会化是十分关键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对广西10所小学的338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通过分析广西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心理健康在不同性别、不同留守情况、不同年级上的分布差异,以及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得出社会支持中的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都有可能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健全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加大关爱保护力度,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健康、受教育等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农村社会进入转型中,出现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由于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生活环境的不健全与教育主体的弱化,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学习、生活、人身安全带来不利的影响。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较为关注的课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协调合作,以品德教育为导向,全面提升留守儿童道德素养,增强学生幸福感。对此,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提出解决策略,进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留守儿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从家庭——学校——社会三大主体对其教育的影响入手调查,表明家庭教育缺场、学校管理缺失、社会保护缺位是造成留守儿童教育困境的关键,具体表现在依赖自我调节、深陷行动困境、伴随环境异化;从心理——行为——社会化三个层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矫正,使父母、老师、社会、企业等多方参与、多维支持,以为其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何云贵 《重庆师专学报》2014,(4):110-112,152
通过两个研究,调查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现状,并探究“留守儿童之家”对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影响。研究一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实施“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测验,发现留守儿童在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维度上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在客观支持维度上差异不显著。研究二选取两组留守儿童,并实施“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前测。第一组参加“留守儿童之家”活动;第二组不参加。12个月后,对参加留守儿童、对照留守儿童实施后测,并对同年级非留守儿童施测,对各项指标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参加组留守儿童的客观支持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而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显著高于对照组。参加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各维度上没有显著不同。“留守儿童之家”提升了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水平.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行为、性格、学习等方面,通过分析家庭支持与亲情关爱缺失、监护人管理不当、学校教育不足、社会支持不力、政府治理不够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要满足亲情关爱、履行监护责任、改进学校教育、增强社会教育、加强政府治理等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8.
王茜 《中华家教》2023,(2):39-47
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在既有研究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微观层面日常真实状态关注较少的情境下,通过个案剖析探究这一主题就变得独特而有意义。本研究从家庭教育能力建构视角出发,结合案例分析,发现农村不同类型监护人和不同类型家庭在留守儿童情感支撑、教育方式、教育环境上表现出了多重现实困境,如家长对儿童亲情关爱的忽视、隔代抚育者对家庭教育认知和能力的困惑,以及亲戚代管的身份尴尬和儿童环境融入的难题,都成为制约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能力的重要原因。因此,关注不同类型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问题,提升父母和儿童间的情感交流互动,利用基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宣传解读好既有法律政策,以及积极探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机制对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留守儿童面临的成长困境体现在教育资源、学业发展等方面,总的来说,包括经济条件与精神心理两大方面的困境,需要融合多方力量给予留守儿童多元模式的支持。大量研究表明,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作用,能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重大意义。文章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关注取向为切入点,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相似文献   

20.
采用修订后的看护人教养方式问卷、社交自我知觉问卷、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对方便取样得到418名农村留守小学生、179名非留守学生进行调查,探讨留守儿童家庭教养方式、社交自我知觉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结果表明:(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社交焦虑、社交自我知觉不存在差异,留守儿童的社交自我知觉从五年级开始显著提高。六年级的高社交焦虑组的人数多于四五年级。(2)留守儿童的支持温暖主要来自母亲,惩罚拒绝来自父亲。父辈和祖辈教养介于父母之间。(3)看护人的支持温暖与过分干涉通过社交自我知觉对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起部分中介作用。支持温暖与社交自我知觉反向预测社交焦虑,惩罚拒绝、过分干涉正向预测社交焦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