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学界对E.M.福斯特的研究都集中在其文学创作和小说理论方面,鲜有人对其戏剧观和电影改编观进行考察和研究。鉴于先前研究的不足,本文将通过福斯特撰写的电影评论、他与友人之间关于戏剧和电影创作的书信往来、以及相关人士对福斯特戏剧和电影实践的回顾,展现福斯特对戏剧和电影看法的转变过程,探讨他对这两种艺术形式所持的审美标准和矛盾看法,以及最终由此产生的对电影改编的否定态度。此外,通过考察福斯特的戏剧观和电影改编观,本文还将从另一个角度来印证其小说理论及小说创作意图,进而说明福斯特在文学批评和艺术思想上的连续性和统一性。  相似文献   

2.
电影被称为第七艺术.是继文学、戏剧、音乐、绘画、雕塑、建筑之后的又一门新兴的独特艺术.它与其它前辈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继承、借鉴关系,尤其与文学中的小说有着不了的情缘.<巴黎圣母院>是雏克多·雨果的力作,试图通过它的两个电影改编版本之间比较,来探讨经典改编的是与非及电影改编的忠实与否问题.  相似文献   

3.
杂剧《西厢记》中,王实甫以其惊人的艺术才华为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血液,用抒情般细腻、委婉的笔触,层层剥笋般绘声绘色的谱写出崔、张二人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从而被后世广为流传。民间艺术家们将该话本改编为戏剧、电影的实例数不胜数。文章通过对由杂剧《西厢记》改编的戏剧和电影的赏析,揭示了这三种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4.
潘艳 《文教资料》2008,(17):24-26
前东德作家克里斯托夫·海因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鲁迅小说为蓝本改编创作了同名戏剧<阿Q正传>.文章着重对戏剧中的阿Q形象和作品主题进行分析,试图找出改编的戏剧与中国的小说原著之间有哪些继承和不同之处,并分析其中出现"创造性误读"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黎鲲 《文教资料》2008,(27):55-56
王朔的许多小说被改编成电影.他的电影满足了一些人的审美需求,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产生了一定社会影响.文章简要介绍了王朔电影的改编情况,并从王朔电影对传统的反叛、对小人物的悲悯、对社会现象的透视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王朔电影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6.
电影<山楂树之恋>对小说原著进行的改编总体上是成功的,但在一个小人物"长林"的角色设置上却存在缺陷.无论从电影本身所宣扬的爱情理念,电影改编应该尊崇的戏剧化原则,还是从电影结构的特点来说,删除长林对静秋的爱慕都是不恰当的,这对电影的观赏效果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小说的电影改编不等于用影像去复述原文本.电影《少年派》导演李安通过改编原著小说,用内敛、含蓄的电影语言,将东方人特有的细腻情感和文化智慧融入到影片当中,证明了自己作为“当代第一华人导演”的超凡实力.文章通过比较小说原著与电影,揭示了电影导演对小说所做的寓言式改编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8.
新一轮漫画改编电影的热潮已经兴起,2005年上映的《罪恶之城》可以说是漫画改编电影的分水岭,之前,漫画改编电影更偏向于电影路线而非漫画,努力塑造的是人物以及故事情节.而在这部影片之后,对于漫画原著风格的仔细描摹,复原场景以及氛围,成为了漫画改编电影的新的风格.2007年,电影《300》又一次把这种风格推上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9.
当今华语电影市场下,出现改编文学作品的热潮.中法合拍影片《狼图腾》,改编自姜戎的同名小说,通过比较《狼图腾》原著及改编电影,分析电影叙事手法,和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以期让观众和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作品和改编电影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成功与付出     
跟剧组去选景,第二天就被大雨堵在了山里,进退两难.看着窗外的美景,我的脑海里不停地假想着即将拍摄的电影. 自己的小说《暖雪》能改编成电影,我压根儿不敢想.戏剧的是,导演为尊重原著,我竟成了编剧. “太故事化了吧?”剧本第一稿出炉时候,制片冷冷地说.还有人说:“90后写剧本?还是孩子啦,还不成气候.”  相似文献   

11.
比较了小说《白狗秋千架》及其改编的电影《暖》在跨媒介改编中遇到的问题。首先,中日之间观念的冲突,其次,这是一部一万字左右的短篇小说,戏剧冲突非常淡化,情节也不曲折,要改编成长达100多分钟的电影难度是非常大的。再次,《白狗秋千架》的故事背景是山东高密的秋天,北方的秋天拍摄起来是很粗硬的线条,这也是客观环境的限制。最后应当值得思考的是,在跨媒介过程中,这种艺术片是否能实现艺术性与商业化的统一。针对这些问题,电影《暖》的幕后工作人员是怎样通过跨媒介来改编。它的成功给我们当今跨媒介改编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田纳西.威廉姆斯是美国剧作家、文学家,代表作《欲望号街车》1947年获得普利策戏剧奖,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根据剧本改编的同名电影成为美国上世纪50年代的电影典范。剧中表现出作者对美国南方的怀旧心理,反映了南方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也反映了幻想与现实、男女两性、死亡与欲望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从作者的生活背景、生活经历解析剧本中的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13.
鲁迅短篇小说《祝福》曾多次被改编成各类戏曲作品并广泛传播,但学界对其进行分析的文章却并不多见,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对越剧《祥林嫂》的探讨。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祝福》戏剧改编作品,能窥见鲁迅小说《祝福》在进行戏剧改编时出现的情节嬗变、主题偏移及时代烙印等现象,这为鲁迅小说的改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文学与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叙事媒介,有不同的表现手法与叙事方式,但二者也有相通的审美意义和叙事效果,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叙事不一定高于或者低于小说本身的文字叙事.成功的改编往往使二者各显神通又相得益彰.通过对小说《可爱的骨头》及由其改编的同名电影的对比分析,探讨文学与电影所显示的不同的叙事魅力,阐明电影改编是对文学原著的再创造,既和原著呈现多重交叉的互文性关系,又有着各自独特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5.
荡漾在电影与戏剧之间--《红灯记》系列作品的逻辑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红灯记》题材从电影、戏剧到钢琴伴唱电影的逻辑演进予以了历史回顾,并对其作为电影的结构性缺陷、作为戏剧的本体性开拓以及作为歌剧电影的历史地位树立,进行了比较研究,从一个个案对电影与戏剧的相互传播与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立足于对中国当代把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作品这一现象的分析,对建国后中国电影改编研究的得与失作了简单的梳理与总结,从研究主体、研究内容和研究手法三方面作了较为细致的阐释.  相似文献   

17.
由弗莱舍兄弟制作的根据小说《格利佛游记》改编的同名动画片是在1939年发行的.这部影片对原著进行了大量的改编,很多地方都偏离了小说原著.鉴于此,尽地分析了影片背离小说的方面及其含义,旨在指出在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引导与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电影《喜福会》的艺术表现、情节删改及寓意转变三个方面入手,对电影作品的改编进行评价及对比电影与小说文本的异同,进而试论电影改编对小说主题的呈现。  相似文献   

19.
曾获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提名的《肖申克的救赎》,是电影作品对小说作品进行成功改编的范例。对比小说的叙事特征,电影则根据自身的叙事交流模式,侧重利用其特有的叙事结构元素来营造视觉幻象以表达主题。《肖申克的救赎》改编的成功,体现了小说与电影的可转化性。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悲剧电影历经了从传统到后现代的改编路径。早期电影以再现人文精神为主要目的,属于传统改编模式。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莎氏悲剧电影改编蕴含了更多的现代、后现代意义。这些改编一方面迎合了市场,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加深了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思,反映了大众文化流变的趋势及文化理论的走向。改编也是一种创造,因此可以预见,今后的莎士比亚悲剧电影改编将更为多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