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二战期间,以武力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把日本引向不归路,惨败的日本战后在保守派首相吉田茂的率领下,自主选择了“日美基轴和经济外交”战略,在亚太经济政策上主张:追随和依靠美国,以美日同盟为基轴,复兴日本经济;以“战争赔偿”重新进入东南亚市场;服从美国冷战战略,对中国实行“政经分离”原则,维持以贸易为主的事实上的关系。吉田茂的亚太经济政策为日本经济在战后十年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基础,但过分依赖美国,使日本不得不面对“半独立”、“半媾和”等日美关系问题,也延缓了对苏、中、东南亚政策问题解决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进行全面军事占领,使日本服从于美国的全球战略。日本吉田茂政府借助于美国的军事保护,致力于国内的经济复兴与发展,成为冷战的最大受益者。日本选择台湾作为媾和对象,既有追随美国冷战政策的一面,也有向美国增加讨价还价砝码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二战后美苏矛盾不断激化,东西冷战的乌云迅速蔓延东亚的形势下,掌握对日占领主导权的美国,为使日本尽快成为"东亚防共防波堤",高唱对日"宽大的媾和",致使日本置喙媾和问题的机会陡然增加。在东西冷战迅速蔓延的形势下,安全保障问题和与之相联系的日本周边岛屿的处置问题,成了日本能否谋求与同盟国尽早实现媾和的关键。最终日本吉田茂政府接受美军继续驻扎日本本土;牺牲冲绳人民的利益,同意美国以联合国的名义托管琉球(冲绳),日本只保留"潜在主权(或‘残存主权’)"的有限恢复主权的方式实现了同西方阵营的"多数媾和"——即事实上的"片面媾和"。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日本国家间战争赔偿经历了惩罚性的“拆迁赔偿”和象征性的“协议赔偿”两个阶段。由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致使赔偿性质和赔偿方式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战后日本经济重新对外扩张、军国主义重新复活、亚太地区形势长期紧张化等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5.
二战后日美国家间战争赔偿经历了惩罚性的“拆迁赔偿”与象征性的“协议赔偿”两个阶段。战后初期,美国远东政策的战略目标是:彻底根除日本的战争潜能,使之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以“拆迁赔偿”的方式.强制日本把被指定的工业设备赔付给曾被日本占领和破坏的国家.重点是支持蒋介石国民政府,以遏制苏联对东亚的影响。但随着中国解放战争形势的变化和美、苏冷战的加剧,美国一改先前对日本打击的政策为利用和扶植日本,对日本的赔偿政策也转换为旧金山《对日和约》中规定的“协议赔偿”。美国对日战争赔偿政策的转换,严重损害了被日本侵略过的亚洲国家的利益,使原来战胜国对战败国之间的惩罚性赔偿变为日本和索赔国之间对等的象征性协议赔偿,致使赔偿性质和赔偿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从而导致战后日本经济重新对外扩张、军国主义重新复活、拒不承认战争加害和战争责任、战争史观日益右翼化、亚太地区形势长期紧张等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为了清算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罪行并进行战争赔偿,盟国成立了远东委员会专门处理日本的赔偿问题。国民政府积极参加对日索赔工作,并为成功实现索赔做了许多准备和努力。但由于战后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对日索赔工作也是在美国的主导下进行的,加上远东委员会各国在各自应该获得的赔偿比率以及日本的工业水准等问题上存在分歧,索赔工作进展缓慢。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美国提出并实施了“先期拆迁赔偿”方案,通过该方案,国民政府先后从日本运回了三批物资,但这与中国在抗战中的损失相比是微不足道的。1949年5月随着美苏冷战的加剧以及中国解放战争的顺利发展,美国终止了“先期拆迁赔偿”方案。  相似文献   

7.
中国对日索赔未成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盟国成立了远东委员会专门处理日本的赔偿问题.国民政府积极参加对日索赔工作。但由于盟国间在日本赔偿问题上迟迟不能达成协议,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日本利用中国不统一的局面向国民党政府施加压力,以及国民党出于反共考虑等因素,终使战后国民政府的对日索赔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8.
冷战最早是由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提出的,随后被引入美国外交政策中.冷战时期,美苏争霸态势不断发生转变,从而对国际局势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冷战时期的美苏争霸态势转变,对了解冷战时期的整个世界格局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冷战的全面展开,美国的对日政策由强硬转变为扶植,影响政策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美国的国内因素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利益集团的游说;财政的紧张和战略的需要;战后美国民众心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二战之后日本的对外赔偿作为国际关系史上的特例,配合了美国"冷战"遏制战略的开展,违反了战后初期盟国的决议,是美国东亚政策演变的结果之一;战后赔偿是不彻底和不完善的,日本政府内外有别,对本国受害者的赔偿是对外战争赔款的数倍,未能起到战争赔款的作用,对日本战后战争反省的态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NSC—68(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是美国策动全球冷战的纲领性文什,是遏制战略的最系统、最完整、最精确的表述。通过对NSC—68内在逻辑机理的解读可制知。NSC—68强调对苏联的遏制必须军事义务先行的原则,促成美苏军备竞赛不断升级。而军备竞赛的螺旋化升级造就了冷战过程中,美苏安全困境的恶性循环。归根结底,冷战安全困境的生成动力在于“个体对彼此意图的不确定性”基础上,对荪联意图的任意夸大和非理性的极端判断,并以“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的“威胁预期最大化原则”编织冷战政策。  相似文献   

12.
美台经济关系显而易见不是纯粹的经济关系,它始终是美台战略、政治关系的一个方面,具有十分复杂的政治、经济意义。美台经济关系是一种不对称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美台经济关系由冷战时期台湾对美国的单向深度依赖,逐渐减轻为不对称的互赖关系。冷战后,在两岸经贸关系迅猛发展的同时,表面上呈现两岸经贸关系取代美台经济关系的趋势,特别是美台间的双边直接贸易关系也确实较冷战期间减弱,但大陆、美国与台湾经济的三角关系的形成,使得美台经济关系实质上并未受到太深影响,台湾对美国市场仍然深度依赖,只是在形式上与较冷战期间相较而更加迂回曲折。  相似文献   

13.
在中日关系中,两国对历史的认识问题尤为突出。日本否认侵华战争的侵略性质并拒绝向中国人民认罪,其原因包括日本国内和国际因素。日本民族自身的性格特点导致其对战争责任和战后责任的认识存在局限,其脱亚入欧的思想也使得日本难以承担历史责任。此外,冷战后国际环境的变化导致美国的远东政策转变,中国建国后对日本的态度等也导致日本战后认罪态度存在认知局限。  相似文献   

14.
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局势经历了数次危机与缓和,至今没有形成有效的安全机制。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困境的实质是美国东北亚联盟(美韩和美日两个双边联盟)导致的"联盟引导型安全困境"。在这种安全困境中,美国和其盟国既不能冒着破坏联盟的危险和朝鲜进行双边谈判以缓和关系或签订和平协议,又不能过度激怒朝鲜,使自己陷入一场不必要的战争。因此,保持中间路线——非战非和的现状是美国东北亚联盟的唯一的选择。只有打破目前美国东北亚联盟关系或者改变东北亚的安全格局才能实现东北亚安全。  相似文献   

15.
越南战争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动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对美国和东南亚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尽管受战后和平宪法的限制,作为美国亚洲盟友的日本不能直接派军队奔赴越南前线支援美军,但日本还是间接地卷入了这场战争。越南战争对日本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折射当时美日关系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6.
作为历史的坐标,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标志着世界历史进入了离我们最近的当今时代。战后世界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美苏冷战,激烈异常,二是全球一体化浪潮方兴未艾。在世界整体化日益发展的世界,冷战是对全球一体化总趋势的反动,迟滞了全球一体化的步伐,同时全球一体化浪潮又以不可阻挡之势融蚀了冷战的基础并导致了冷战的终结。  相似文献   

17.
日本在1917年2月前一直坚决反对中国参战;1917年2月起转而积极支持中国参战;1917年5月起态度有所反复,一度对中国参战持消极态度;1917年7月以后则再次积极支持中国参战。日本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中国的政治形势在不断变化,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改变态度对日本更为有利。日本对中国参战产生了较为复杂的影响,一方面推动了参战的实现,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参战的进程。中国参战对日本在华势力和权益的扩张也产生了较为复杂的影响,一方面为日本进一步对华扩张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日本对胶州湾租借地和胶济铁路的侵占。  相似文献   

18.
在冷战后历次战争实践的推动与牵引下,美军的作战理论不断推陈出新,从震慑论、快速决定性作战理论、基于效果作战理论、网络中心战理论到混合战争理论、空海一体战理论等,更新速度非常快。虽然新颖的作战理论是美军对信息时代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的积极回应,但在一些作战原则问题上,美军大量吸收和借鉴了孙子的"全胜"思想,并在新的信息技术和作战环境下适应性地拓展了此类作战原则的具体内容,使之更加适应信息时代的作战需求。  相似文献   

19.
自60-7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就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冷战结束后,世界明显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到21世纪,世界将形成以美国、中国、俄国、日本、德国五大主权国家构成的多极格局。本世纪末由这几个大国形成的纵横交错的大小三角关系,已经构筑了这种格局的基本框架和战略态势。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的西藏政策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面对东西方冷战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美国抛弃了百年来所认同的“西藏是中国领土一部分”的传统立场,力图利用西藏分裂势力阻挠中国新生政权的国家统一与发展进程,对日后几十年中美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