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彝族乌撒政权从麦遮俄索建立纪俄勾地方政权到1664年吴三桂平定乌撒,经历了独立的方国政权、羁縻时期的乌撒部政权以及被中央王朝正式册封的土司制政权等.乌撒部实行君、臣、师、匠为一体的政权结构,创造了独特的政权和社会组织形式,如宗法、则溪、毕摩、婚姻、勾则防范等诸种制度和职业社区制度等,影响较为深远.  相似文献   

2.
水西政权是指水西彝族君长在蜀汉建兴三年正式受封为罗甸王建立方国,到元代改任土司,直到清康熙三十七年改土归流结束1474年统治的方国、土司政权。水西政权是彝族地方政权存在时间最长的政权,体现出了超凡的政治智慧,涌现出了不少爱国历史人物,勾画出了彝族历史的主线,创造了独特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形成了独有的水西文化,在彝族历史上拥有重要而特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3.
毕节地区彝族土司历史文化研究导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毕节地区彝族土司主要是指历史上形成的水西土司、乌撒土司、扯勒土司,其形成、发展、终结是一个相当复杂而又漫长的历史过程,除与彝族社会历史发展和彝族迁入贵州的历史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外,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历代中央王朝,尤其是元明清三代为维护封建专治统治而建立的一种特殊政治制度。历史上毕节地区彝族土司共经历了历史铺垫、形成、发展、终结四个阶段,对其进行研究,旨在以史为镜、加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构建和谐毕节,达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个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4.
古乌撒部属地的今贵州省威宁、赫章两县地及周边地区,魏晋以来至清朝初年,存在过一种同一社会分工、同一种职业的人们居住在同一社区的制度,这种制度,在彝族内部实行、并使其支系化明显的同时,还深入到入住同一地域的有关民族。维系和巩固了乌撒部政权长达千余年占据一隅的统治。研究彝族社会历史,不可忽略对这种制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六盘水市彝族的土司制度,其具体形式有则溪制度、营长制度,均为封建领土制度.则溪制度,为元至清初水西安氏彝族土司统治形式,具有政权与族权合一的特点;营长制度,为明代土司制度在普安州具体形式,具有地域关系与血缘关系相结合,行政组织与军事组织相结合的特点.明末清初,由于多民族统一封建集权国家巩固发展,已不容土司制度继续存在,相继施行改土归流,废除原来世袭土司和土官,改派中央政府任命之行政官员(流官).改土归流后,境内交通、教育、农业和手工业等均有新的发展.由于境内许多边远地区,流官的行政权力难以覆盖,改土归流不彻底,朝廷仍沿用当地"头人"、寨老"等作为流官助手,为其巩固统治.  相似文献   

6.
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并制定了恩威兼施、刚柔相济的政策。内附接受元明清统治的水西彝族土司在形势和政策变化的情况下,积极应对,采取措施与周边土司政权和睦相处,赢得了相对稳定的环境,巩固了西南边疆,维护了封建王朝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明代中央王朝利用滇东北彝族土司到中央朝贡之机与土司交往,中央王朝给予土司丰厚的物质回赐以拉笼关系,这是友好关系的一面;另一方面,中央王朝与滇东北彝族土司为争夺统治权力而不断进行势力的博弈,滇东北彝族土司势力坐大,挑衅中央王朝,其叛乱最终以武力解决。  相似文献   

8.
卢玲 《毕节学院学报》2010,28(10):18-23
自元明清中央政府在西南少数名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后,毕节彝族土司内附接受其统治,与其建立了臣属关系,其间,双方关系呈现出两头差、中间好的状况,这种局面的形成与元明清中央政府在该地域采取的策略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苏保"是古乌撒宗法制的"俄索尼"家族政权升格为联合多个家族来构建的"纪俄勾"政权的产物。乌撒部采用宗法、族权和政权合一、与则溪三种统治制度,并通过婚姻关系、战功的认可、缔结盟约等,把异姓联系起来,维系"纪俄勾"政权统治的稳定性且得以长期存在,其二十四"苏保"的历史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土流并治在近代云南边疆的全面确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代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通过和平“改土归流”、存土置流等方式,全面确立了土流并治的统治形式。其特点是在同一地域范围内,土司制度、政权与流官制度、政权同时并存,甚至明文规定了双方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分配。整个民国时期,土流并治遍及云南边疆,形成了一务引人注目的土流并治带。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有:①土司制度在近代云南边疆尚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群众基础;②在近代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土流关系由对立转向统一,外延式改土归流完成了向内涵式改土归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明代乌蒙山区土司均为彝族土司,其地有一套最完备的土司制度,可视为明廷在西南地区推行土司制度的典型代表。本文以此为重点,探析了明代彝族地区土司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土司授职与承袭制度、朝贡与纳赋制度、升降与赏罚制度、土兵征调制度、土流并治和土司教化制度。  相似文献   

12.
宗法关系是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并维护家长、族长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广西南丹莫氏壮族土司政权是中国历史上实行土司制度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地方政权之一,留下了灿烂辉煌的南丹土司文化,在中国土司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里以宗法关系为视角,以宋朝以降广西南丹莫氏壮族土司政权及其历史影响为例进行简要的分析,以期窥见中国土司政权的宗法关系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宗法关系是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并维护家长、族长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广西南丹莫氏壮族土司政权是中国历史上实行土司制度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地方政权之一,留下了灿烂辉煌的南丹土司文化,在中国土司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里以宗法关系为视角,以宋朝以降广西南丹莫氏壮族土司政权及其历史影响为例进行简要的分析,以期窥见中国土司政权的宗法关系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4.
毕节地区历史上彝族土司则溪制度是毕节地区彝族历史文化在政治和法律方面独特性的集中体现。就其职能而言,它是军政合一的政权组织形式;同时,它同九扯九纵以及家支制度是紧密相连的,九扯九纵是则溪制度中的职官制度,而家支制度则是则溪制度的基础,是其宗法化的体现。则溪制度、家支制度、九扯九纵共同构成了毕节地区彝族社会三位一体的内部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对则溪制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毕节地区的历史文化,从而为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民族语言是民族识别的要素,与一个民族的社会发展史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彝语对人和民族、彝族的父子连名制和六大支系的来源、彝族政权与君长名的关系、彝族的亲属称谓制度、彝族古代社会中不同阶层等五个方面的称呼,可见彝族词汇的构成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彝语称人词汇的解析在彝族文化研究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土司制度是封建社会后期,中央政权为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通过分封当地首领世袭官职,以达到有效治理和开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政治制度。毕节彝族土司制度是整个土司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如何处理中央和少数民族地方的关系、少数民族地区政权如何有效运转、如何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交流与融合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在土司制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我们今天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处理好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实现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7.
清代,彝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治理政策上清政府继续沿用了元明以来的土司制度,并且加快了改土归流的进程,对彝族地区社会经济及文化变迁带来较大影响。本文综述了清统治时期在彝族地区的治理及其效果,并对鸦片战争以来彝族地区的发展变化做了相应分析。  相似文献   

18.
杨氏家族统治播州长达七百二十五年,见证了中国古代土司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几个阶段。根据其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和特征,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文章梳理第二时期的历史沿革,认为这是杨氏家族统一,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与中央政权关系密切的时期,也是杨氏土司发展走向强盛的时期。  相似文献   

19.
国家产生,建立政权,组成各级政治机构.国家机器不断完善,官制是其表现形式之一.官制是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统治阶级行使统治的具体手段,官制的变化也反映出政治制度、阶级矛盾、生产关系的各种变化.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为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为使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建立一整套严密的官僚制度.各级官吏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集团,成为一个特殊的政治阶层,他们是统治阶级的政治代表.君主是最大的官,大权独揽,“邦君设官分职,以任其事,废事失职,厥有常刑”.各级官吏隶属于君主,是君主的奴仆,“草民”的主人;是实施统治政策的直接操作者,他们代表君主统治管理人民,形成一个层层统治的网络,与各地土豪缙绅勾结,成为封建统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莫氏土司从宋朝开始对南丹州进行统治,到清光绪三十一年改土归流完成结束,经历了将近千年的时间。莫氏土司依据土司制度对南丹州进行统治,对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曾有过促进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司制度逐渐没落,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最终被抛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