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文轩是一位学者型作家,他认为文学作品需要思想,也需要美感。他的最新作品《蜻蜓眼》通过对美好的女性形象、优美的意象和永恒的人性之美的书写,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和美的世界,体现了他的古典美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2.
《文库》的出版 ,无疑是美学界的一件盛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中国美学不仅源远流长 ,而且博大精深。这些美学论著有一个显著特色 ,即从人与人、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中来思考和回答美学问题 ,而在思考与回答美学问题时 ,又鲜明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观念。就其中对中国美学思想影响最大的儒道两家而言 ,道家痛感“自三代以下者 ,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庄子·骈拇》) ,愤激地说 :“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 ,谓之倒置之民。”(同上《缮性》)他们提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同上《天道》)、“淡然无极而总美从之”(同上《刻意》)的美学见解 ,…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西方美学的双重角度来看,《西游记》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情趣美”。《西游记》的“情趣关”有着丰富的美学内涵:从题材、境界、形象看,具有奇趣美;从动物精灵、打斗场面看,具有童趣美;从性格塑造、喜剧部冲突、市井生活、化俗为关四个方面看,具有谐趣美。  相似文献   

4.
《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哲学与美学完美结合的文学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和研究价值,本文分析和研究了《世说新语》中表现出来的生活美、人物美及自然美三个方面的美学蕴意,并探讨其美学价值在人们现代生活中的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长俊先生的《景观美学》以景观美为切点,探讨“美是什么”的问题,提出涵盖面较广的“美即生命”这一新定义,他又以这一美学研究新说为指导,提出了一个较完整的景观美学五论体系:其一是从整体性上构建景观美;其二是从景观的主体性与客体性的一致性上构造景观美;其三是在时代性上建构景观美;其四是在美的共同性上构造景观美;其五是从美的功利性上构建景观美。《景观美学》从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结合上,为如何创造景观之美提供了新思路,建立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第一篇音乐美学专著《乐记》是在荀子《乐论》的影响下产生的,它从"情感与艺术"的关系、"礼乐关系"及"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三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荀子《乐论》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黄淑敏 《文教资料》2011,(26):93-94
《老子》以其独具特色的体系构筑军事美学,它对军事活动中美的本质、美与丑的辩证关系、美感和形式美都有所涉及。本文从《老子》中观照老子对军事美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的《边城》给人们创造了一个奇特的"湘西世界",给人展示了一种湘西农村所特有的山水美、环境美、人性美的奇美景观。寄托着作者"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文章从人情、风情、人性、语言等方面的描写来分析沈从文《边城》的美学特色,揭示出《边城》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元杂剧《赵氏孤儿》与歌舞伎《忠臣藏》皆为中日传统复仇悲剧的经典作品,但从两部戏剧情节的铺陈及结局看,却传递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美意识——生之美学与死之美学。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拟通过平行比较的方式,分析中日两国人民在美意识方面的差异及原因。  相似文献   

10.
贾龙弟 《语文知识》2014,(11):42-43
这是我的一堂诗歌教学课,内容是《诗经》中的经典篇目《蒹葭》,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这是一篇情景交融、情真意切、意境优美的诗歌。因此,我在上课时也着力打造诗歌学习之“美”点,营造“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接受“美”的熏陶,以实现课标所要求的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作用”。  相似文献   

11.
《荷马史诗》中,《伊利亚特》讲的是出征、出发,而《奥德赛》讲的则是回归,似乎预示着出发与回归,乃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伊利亚特》蕴涵的是人类生活的‘出征’模式,即那种为美而战斗而牺牲而捍卫尊严的永恒精神;而《奥德赛》则意味着‘回归’模式,即那种出征之后返回自身、返回家乡、返回情感本体的永恒眷念。”[1]人类的出发点无疑是自然,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从自然素朴出发已经很远了,如果说回归是永恒的主题,那么,置身现代文明幽昧之中,不断地向着人类的出发之地回返,以求得健全生命底气的滋养,避免文明的过度濡化,应该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基本功课。  相似文献   

12.
历年来关于《二十四诗品》的美学研究是层出不穷的,从架构美学到思想美学到生态美学到诗歌美学到理想美学等等,这种高度理论性的美学研究使得整部著作更加具有魅力性。但是这种提炼浓缩后的理论升华在无形中也附加上了论者们的美学理想,使得《二十四诗品》美学价值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膨胀"的现象。文章将从美感体验出发,旨在挖掘分析能被直接感知的朦胧美和美的朦胧负担,让《二十四诗品》的美变得更加有迹可循。  相似文献   

13.
《周易》思想和其揭示的道理,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在通过卦、爻、彖、象揭示道理的同时也奠定了中国艺术和美学的内涵。在古代美学的审美范畴中,有阳刚之美、阴柔之美、中和之美等等,无一不在《周易》六十四卦中找到各自的根本。《乾》卦之阳刚,无论从自身卦、爻、彖、象,还是从历史上的艺术、文学、美学中都能找出由它衍发出的阳刚之美的例证。研究阳刚之美,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对文学艺术和美学有作用,更对人的言行、情志和道德情操有作用,对社会乃至国家都是有益的,《大象》“乾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几千年来都作为炎黄子孙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六爻“龙”象之龙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阳刚之美,实在是内容和形式、天人合一的头等大美。  相似文献   

14.
《辛夷坞》为王维《辋川集》中的第十八首,用五言绝句描述了辋川一带的风景事物。王维淡泊的艺术气质和对宗教的审美体验糅杂渗透于山水诗中,开创出新的诗歌境界。从禅宗美学的角度来看,诗人宜心静、智静、慧静。王维诗中的辛夷花唤醒本心,超越了有限与无限、瞬间和永恒的二元对立观念,从当下、刹时去体验永恒。  相似文献   

15.
《社戏》之美,美在心灵的纯净、自然的人性,美在诗情画意的故乡风景;还美在行文的流畅、文字的纯厚感人。《社戏》作为情式表述为实,作为故事叙述是虚,"第一人称"叙述在文中起到的是"亦实亦虚"、"虚实相间"的作用。鲁迅在《社戏》中发掘了人性的闪光点,尤其是赞美了儿童心灵的纯真与高洁。这与鲁迅一贯喜爱儿童的观点是一致的。无论从结构还是叙述,《社戏》使我们感受到了一股温馨的自然之美。文章从小说几个美学的角度(叙述的第一人称、结构的时空设置、人物性格的描述、语言的特色等)对《社戏》文本进行美学解读,可加深我们对鲁迅作品的自然之美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湘君》《湘夫人》是屈原《九歌》中最富生活情趣和最具浪漫色彩的诗篇,广为读者赞赏,倍受读者喜爱,但其艺术魅力来自哪里却鲜为人知,学术界也不太关注,很少探讨。从美学角度入手加以探究,会发现其取材于神话传说的神奇美,抒情主人公神性外衣下的人性美,楚地山川风物的自然美,民歌的质朴美,“美人如花隔云端”般的朦胧美,这些美学特征正是其魅力之源,也是读者阅读作品生成无限美感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7.
《暗恋桃花源》是台湾导演赖声川的代表作,它自问世以来屡获大奖,常演常新,二十多年来一直受到观众的好评,具有持久的艺术魅力.本文从“距离美”,“缺憾美”,“中和美”三个角度探讨话剧《暗恋桃花源》的美学意义.从美学的层面阐释《暗恋桃花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分析这部经典话剧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美学家、评论家。其主要著作有《(红楼梦)评论》、《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等。作为中国美学史上学贯中西、饱览古今的著名学者,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及影响,可以说至今还无人企及。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生活的本质是“欲”、“美在形式”、“悲剧美”、“古雅”观等。  相似文献   

19.
虽然学者们对于曹植脍炙人口的名篇《洛神赋》之美学特征的探讨已经相当深入,但从多维的角度综合而全面地探讨其美学特征的相关研究尚实有必要。经过对《洛神赋》之美学特征的多维考察,我们认为该赋至少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美学特征:词采之美、距离之美、礼义之美、哀怨之美。正是这四重美学特征使得《洛神赋》既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又荡气回肠,哀感顽艳,因而它令古往今来无数读者们为之倾倒且对后世的赋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就自然而然了。  相似文献   

20.
《老子》“自然”概念的美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自然”概念的美学意蕴主要应该用超功利、超逻辑、超名言的方式予以领悟。《老子》的“自然”概念以否定性超越与诗意言说的方式从正反两方面揭示了人与社会的应然的本真存在:自由的、诗意的栖居,审美式的生存。“美在自然”是中国美学史上历久弥新的美学命题,它从“道法自然”的本体论中推演而出。“自然”这种崇高的地位是怎样取得的呢?它何以踞有这样崇高的美学地位呢?在《老子》哲学、美学中,这些问题都有一定程度的解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