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间日趋激烈的科技人才争夺,导致科技人才的国际流动更加频繁。人才流失已经成为阻碍人才外流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0世纪下半叶美国吸引了全球大量科技人才,在全球占有绝对的人才优势。20世纪末21世纪初亚洲国家纷纷出台留住本国人才和吸引外来人才的政策,积极参与国际性的人才争夺,人才的国际流动最终必然趋向多元化。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时代,国际组织人才是主权国家在国际组织内发挥影响力的重要力量,对提升国家形象和维护国家利益有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代表性严重不足,而且就职人员的职位结构也不平衡。到国际组织工作,成为国际组织人才,不仅是中国大学生拓宽就业渠道的重要途径,同时对于我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全球素养是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已将全球素养纳入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考察的核心内容。大学生全球素养的基本结构为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全球素养评价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则分别包括四维度和九个因子的指标(知识与理解、技能、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国际经验)。大学生全球素养受其个体特征及其经历的国际化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社会发展与国际教育相互关系变得广泛与深刻,国家已成为参与国际高等教育竞争有影响力的行动者。作为国际教育竞争的基石与国家经济竞争力领域的关键结构,学生国际流动被视为促进国家公共外交与培养全球竞争力人才的重要政策工具。全球范围促进学生国际流动的国家政策呈现既复杂又不平衡的特点。以国际教育战略与项目计划为发展先导、参与跨区域全球国际教育战略联盟、统筹多部门政策系统协同,以及提供卓越的国际教育品质与留学体验,成为全球许多国家政府促进学生国际流动政策的趋同性创新策略。面向未来的学生国际流动国家政策,需超越基于全球竞争论的意识形态,突出促进文化相互理解与增强全球公民意识的政策价值,激发与培养学生参与全球流动的内生力量。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进入深刻影响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的新发展时期,学生全球流动网络的国家格局正经历重要变化。伴随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学生全球流动的"中心—半边缘—边缘"国家结构明显,中心与多极并存的全球学生流动网络国家新格局渐趋形成。作为世界最大的国际学生生源与新兴流动目标国,中国正成为全球学生流动网络中心的重要一极。在"一带一路"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的引领下,中国未来需要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学生流动作为国际教育优先战略,努力成为建设全球学生流动新秩序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泰国高校的国际学生流动在泰国经济危机、东南亚区域一体化及国际组织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异常活跃。在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时,泰国高校主要通过国际教育组织主导的学生交流项目、国家间的援助计划及创建国际化高校等路径来实现国际学生的流动。但是,当前泰国高校国际学生也出现了来源地过于集中、国际学生偏重选择泰国的人文学科等问题。尽管如此,其规模及活跃度已经走在了东南亚地区的前列。  相似文献   

7.
近日在上海举行的“国际成就组织全球商业挑战赛”上,该组织中国部总监李亚平向记者透露,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经济意识比国外的大学生要滞后3年以上,大学生的经济意识只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高中生的水平,这也是一般大学生毕业后至少要两年才能适应岗位的症结所在。目前,国际青年成就组织主要和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华东师大、上海师大等名校合作,在大学生中通过开展经济教育课程和活动,帮助他们培养国际视野和创业精神,成为新型经济人才。然而,现在对大学生进行培训的“学生公司”和“全球市场”等,在国外都是用于中学生的课程。即便…  相似文献   

8.
学位与专门职业资格的国际互相承认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学位与专门职业资格的国际互相承认毕家驹经济的发展跨越国界,走向全球,是当今世界的重要发展趋势。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等的发展也都是这样。各国的政府部门、工程界和高等教育界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研究生、专门职业人员(Professional)的跨国流动,正...  相似文献   

9.
国际组织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动因,推动其参与高等教育全球治理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举措。近年来,学界对国际组织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日益增多,研究从不同视角解读国际组织如何通过高等教育全球治理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作为政府间国际组织中最重要的高等教育全球治理枢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是引发极大关注。从国际组织高等教育国际化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高等教育国际化活动、高等教育全球治理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相关研究虽取得一定成果,但对高等教育全球治理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论探索,关于国际组织高等教育国际化活动的研究更多基于宏观层面,关于我国如何参与国际组织高等教育国际化活动的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10.
美国大学生篮球联赛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大学生篮球联赛。决赛阶段的64强赛更是全球瞩目。在64强赛中,前4名球队的身高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获胜球队的内线实力明显占优,而过多的3分远投成为落败球队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和美国国际教育协会2018年发布的全球学生流动数据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探究了全球学生流动的特点、影响因素与趋势。研究发现:全球学生流动呈现出流入流出区域较为集中、硕博层次流动比例高、STEM领域流动性强等特点;全球学生流动受到政策、经济和教育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趋势表现为美英两国的国际学生增速放缓,加澳两国有望成为接收国际学生的新增长极,东亚和东非的学生流动性将有所提高。建议评估影响国际学生选择的可能因素,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建设留学教育强国。  相似文献   

12.
马佳妮 《江苏高教》2021,(4):107-115
国际学生在一国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毋庸置疑。在国际学生的招收和使用上,国家和政府不是被动的接收者,政府在国际学生的招收和使用方面扮演重要的建构性角色。通过梳理和解读国际学生流动政策和措施,文章进一步厘清了21世纪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国际学生流动政策背后的新自由主义和民族保守主义逻辑。欧美发达国家一方面意识到争夺国际学生对于在"全球人才竞赛"中增强国家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另一方面为照顾本国日益消极的舆论和选民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严格缩紧国际学生的移民签证。在不同阶段或者不同执政党领导时期,国际学生流动政策呈现出以国家利益为轴心,在新自由主义与民族保守主义之间来回摇摆的演变态势。如何在激烈的"全球人才竞赛"中保持优势与照顾到更加民族主义的国内舆论之间保持平衡,成为欧美国家国际学生流动政策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Are intra-national student flows driven by the same forces as international student mobility? This paper addresses this question by analysing cross-border student mobility in the UK. The paper identifies four principles that one might expect to drive the destination choices of students from Scotland enrolling in English universities. Following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tudent destination choices, it is argued that cross-border moves from Scotland to England are stimulated by some of the same global forces as international student mobility (such as a desire to accumulate cultural capital), but in terms of destination choice the imaginaries held by Scottish students of ‘good’ places to study in England to accumulate cultural capital are constructed differently from the imaginarie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unpacks the meanings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mobility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 an under-researched group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his four-year study found that transnational mobility is regarded as a resourceful vehicle to help international students ‘become’ the kind of person they want to be. The paper justifies the value of re-conceptualising student mobility as a process of ‘becoming’. Mobility as ‘becoming’ encompasses students’ aspirations for educational, social,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orising mobility as ‘becoming’ capture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lived realities and has the potential to facilitate the re-imagining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 mobility with new outlooks. By theorising mobility as ‘becoming’, this research suggests the importance of drawing on the integrated and transformative nature of Bourdieu’s forms of capital in understanding the logics and practice of the social field – international student mobility.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时代,高等院校学生的全球流动给国际学生输入国的政治、经济以及高等教育带来了重要影响。英国作为国际学生的主要接收国之一,其优质的高等教育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在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理念与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投入制度的影响下,英国逐步向国际学生收取高额学费。英国高校国际学生学费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影响着国际学生的来源结构、生源数量与质量,可能导致高校课程调整与师资流失。国际学生学费的变化引发了英国社会对高等教育市场化取向与国际学生公平教育权益的讨论,并实施了将国际学生学费与院校国际教育质量挂钩、以奖助学金形式平衡国际学生学费压力等具体改革举措。  相似文献   

16.
Considering the rising tide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 return mobility, the UK need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long-term circul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 returnees. This study analyses the mobility, variations and pathways of the transnational in-between identity of Chinese student returnees from the UK, an under-researched group in the changing dynamic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 mobility. This longitudinal study uses original data from 48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o show how student returnees’ identities change over time in transnational sociocultural contexts. This study develops a spider chart comprising multiple manifestations of transnational selves to account for returnees’ intermediary and heterogeneous states of transnational in-between identities. Based on the empirical evidence, the study finds that transnational in-between identity is characterised by a ‘self-in-between mobility’, seeking compromises and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polar extremes of essentialist and non-essentialist approaches to identity. In such an identification process, the changing dynamics of agency play a pivotal role in (re)shaping multiple identity pathways as variegated temporal outcomes of mobility. The findings not only advance the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constructs of identity, but also have implications for relevant concern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proposes a conceptual model of education for global citizenship by drawing on the literature on international student mobility for higher education. This model outlines the kinds of competencies and forms of consciousness that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should focus upon so as to address the economic and moral dilemmas of living in a globalising world. In an integrative review process, this paper identifies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at globalised mobility brings to the lives of young people, the mobilities that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re embracing, the mobility motivations of young stud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this globalised mobility for their present and future life.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际学生流动的规模迅速扩张,由此带来的人才流失风险、预期收益风险、教育服务质量风险、安全风险和声誉风险也日益显现。学生跨境流动的风险是客观存在,不确定因素多,波及面大。为了规避和最大程度地降低各类风险的发生概率,无论是学生个体还是高校及政府,都应积极采取应对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