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阐释的规则     
依据阐释的对话性特征,阐释的规则显现为如下四点:(1)文本与阐释者,创作与欣赏,阐释者与阐释者之间的解释学身份是完全平等的。(2)阐释必须在文学的范围内进行。(3)尊重语言的内在规范性是理解、阐释文本的前提。(4)语境是理解文本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文学经典阅读在当代大学生中备受冷落,人文素质教育日渐萎顿。当前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要强化经典意识,首先要明确文学经典的意义与价值,重建大学生经典阅读的兴趣;其次应该改变教育理念,知识与素质并重;学校可以采取具体的措施重建文学经典阅读,如以必修课或选修课形式将文学经典阅读加以制度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建设经典阅读书目,回归原典,强调文本细读。  相似文献   

3.
在网络与多媒体时代,由经典英语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众多影像文本,对于大学英语教学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视觉文化对年轻一代有极大的冲击力与吸引力,在英语教学中利用好影像文本与文学文本的互文关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并促成对文学文本的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文本阐释是发生在读者(教师)与文本(含作者)之间的一种理解与对话活动,这种理解与对话使文本意义获得了解放与生成。由于缺乏实践所需的文本阐释理论,教师在文本阐释时存在种种弊端。本文中"中学语文文本阐释"主要探讨的是中学语文教师作为阅读主体,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文本进行的阅读、理解、解释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5.
阅读可以汲取文明,走近历史,认识社会。而阅读现状中经典阅读的缺失,使大家思考着阅读教学。本文阐释阅读教学中就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和修辞教学这四个教学点将文本与文学对接的方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轻负高效,丰厚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阅读品味,实现对经典的品味。  相似文献   

6.
阅读是阅读主体和阐释主体通过文本进行的对话。文本是阐释主体对文学事件的阐释。一个文本就是一个阅读陷阱。完全忠实于原文的阅读并不存在。写作即阅读,阅读即误读。在文本阅读中,阅读主体解构文本中阐释主体和文学事件和人物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关系,批评性阅读文本,警惕作者和读者的同谋。坚持阅读的主体性和阅读的历史语境性,重建文本的历史性阅读和文本的历史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到底是以史纲教学为重还是以文本教学为重,是一个长期以来富于争议的话题。在当前课时严重不足、学生阅读心态浮躁的条件下,笔者以为任课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把重点放到文学史纲的教学上,为学生提供文学文本的历史语境阐释,指引学生在课外自主进行文本解读和赏析。  相似文献   

8.
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获得知识能力的培养进而获得知识。形成知识结构上的优化与提升,而文学教育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一旦关注视阈出现偏离,则很容易让这样的意义出现了潜在的裂痕。从语言学分析到美学阐释,再到社会学意义上的阅读指向,而后上升到思想史意义。文学教育归根结底是美育,在叙事性文本和抒情性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形成一个循环系统,这个系统进行自我优化以后形成了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科学内涵与社会科学之外延的交融是大学文学教育的一个突出特征。文学教育中的文本阐释不可避免地要衍生出美学、历史学、社会学的解读视角。  相似文献   

9.
大学教育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这已成为近年来社会的共识。具体到中国现代文学大学课程的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学感受能力和分析、理解作品的能力。为实现此目标,教师必须根据低年级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知识层次,根据现代文学学科特性和教学内容,寻找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第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让学生走出应试教育思维定式;第二要纠正"文学无用"偏见,肯定文学及文学学习的价值,唤起学生研读文学的热情;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大量文本阅读和文本鉴赏分析活动,把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落到实处;第四强化训练,以练促读、促思,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文学阐释的超越性包括时代的超越和心灵的超越。时代的超越依赖于心灵的超越,心灵的超越也必然要落实到时代的超越上才有意义。而时代超越和心灵超越只有在文学阐释的文本超越中才能够实现。文本超越则依赖于阐释者对文本的深刻反思与对话。  相似文献   

11.
丁雅娟 《现代语文》2011,(4):150-152
作为高中选修课的外国小说欣赏,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从08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的走向看,文学类文本阅读已由当代抒情散文欣赏的一枝独秀,有朝小说欣赏的发展势头,而小说尤以欣赏外国小说为多。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保罗·德曼隐喻认识论的概念阐释和对文本的剖析方法,从理论上对文本隐喻进行分析,阐述文学隐喻的延续性、动态特征和意义的不确定性。文学文本隐喻的延续性是指隐喻机制的状态,是活性的隐喻,概念的对应。隐喻的动态性特征是指概念的转换,从一个概念到另一个概念的抽象过程,或指转义过程。此外,在文学文本中,如果隐喻作为能指,文本实际隐喻的意义极可能是不确定的,事实和言语之间没有统一指涉性,那么隐喻就可能破坏文本的主旨结构。  相似文献   

13.
言说者是文学活动中读者阅读文本时所领悟到的、现身在文本中的说话人角色。在文学欣赏中,对言说者的领会不仅对文本的欣赏有帮助,而且只有领会到言说者的存在,才能达到文学欣赏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4.
田右英 《柳州师专学报》2012,27(6):30-33,52
文学审美教育应该充分利用日常生活的交往特性.从日常生活出发,一方面注重经典文本的阅读,另一方面要注重空间化生存中的文本阅读.经典文本包括鲜活的文学作品和经典的文学理论读本两种.  相似文献   

15.
论文学翻译之"误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以作者原意为理解作品意义的根本依据的作者中心论,还是以作品的文本自身为理解作品意义的根本依据的文本中心论,都要求译者采取力图再现作者意图、复原文本意义为目的的“正读”的阅读方式。然而,现代意义观关于文学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的研究成果决定译者对原文文本的解读具有片面性、历史性、主观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因此“正读”只能是一种理想,“误读”则是文学翻译之必然,也是再创造之基础。译者对原文文本的创造性理解和阐释,丰富了原文文本的意义,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批评者应以更加宽容的态度对待文学翻译之“误读”,因为它使文学意义重建和文化重构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文学是主体对生活的的摹仿.后现代主义文学提出的"文本之外,别无它物"和"互文性"等观点挑战了传统的文本观.文学摹仿生活的观点似乎走到了尽头.文章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学也是对生活的摹仿.只不过,后现代主义的生活具有"能指即所指,文本即生活"的特征.根据文学语言的主体间性就是文学的主体性以及二十世纪的批评理论提出"阅读主体和阐释主体通过文本进行历史性对话"和"文本的历史性意义是文本系统和阅读主体的历史性阅读的产物",试图重建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本解读活动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形式,师生对文本言语和意蕴能否作出深度的体验及挖掘,可以说是文学教学成功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中学语文课上的文学阅读相对于一般人的文学欣赏而言有其特殊的规律和规定。该文针对当前文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文本解读方面的问题,指出教师只有在语文课程教学要求的规定下,立足人文立场,用全新的解读理念,多维的解读视角,开拓的解读视野,灵活的解读方法重新审视体味我们的语文教材,才能让我们的文学课堂同时体现出“文学”和“语文”的本色。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教材编入了为数不少的小说,且多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著。这些作品的文学价值是在学生的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鉴赏品味这些名家名著意在逐步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欣赏水平。其中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而非走过文本。我们不能热衷于花哨的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在缤纷一片中只留下热闹一场,更不能让教学过程流于形式,游离于文本之外。我们应该利用阅读的契机深入文本阅读。  相似文献   

19.
文学文本的意义在"本我"的基础上因读者而异。文本的意义有"语码意义""语用意义"和"阐发意义"三个层次,文学阅读也有相应的三层境界。文学文本的传播目标不够精确,其语境也更为开放,这为设计文本召唤机制、激发定向阅读提供了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20.
在大学英语课堂采用文本欣赏式教学方法能够改变英语教学中重语言技能训练、忽略语言与文化思想的关系.本文首先阐述了进行文本欣赏教学教师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框架,包括教师的篇章知识、文学欣赏和文论知识、中西方文化对比以及批判思维能力.在构建文本欣赏教学步骤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案例着重探讨如何进行文本欣赏式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