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杨新立 《文教资料》2011,(25):34-37
生态批评是对文明的批判,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类精神异化三方面的判断。在生态批评语境下,《蝇王》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起始、发展与自我灭亡的简史,是人类文明发展模式和轨迹的寓言。格尔丁试图通过一群孩子在陌生的海岛上着陆、生存、发展的经历,揭示人类文明产生、发展和最终因为自身征服欲望而灭亡的文明循环范式。本文不是从人性的角度泛泛而论人性善恶,而是从批判文明的高度讨论小说的寓意。  相似文献   

2.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批评侧重于研究人的内心精神世界,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批评观则跟更多的研究的是作品的内容,作品与其外部的关系,即人与人或者社会的关系。从表面上看二者是相互矛盾的,然而实际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批判精神分析批评的局限性的同时,又大胆的对精神分析批评进行了吸收和借鉴。虽然两者在对人性的理解和对文学的态度上具体主张不尽相同,但是二者在批判现代社会否定人性,强调艺术具有反抗社会、拯救人性、解放人类等特殊职能上是基本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好邻居日记》是多丽丝·莱辛继《老人与猫》之后,又一次对"老年人"这一群体生活的关注,通过对以赫蒂和莫迪为代表的老人们孤苦无依的生活状态的描写,表现了多丽丝·莱辛对人性的哲学思考,即人在年老之后,尽管对很多事情无可奈何、甚至力不从心,但是他们渴望爱与被爱仍然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本文拟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从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三种伦理关系出发,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探讨作品中所展示的伦理道德,即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被爱融化,人通过被爱来重新认识自我,人在社会中将爱传递,这是一种爱的回归,是作者对人性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4.
李健吾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印象式批评的典型代表。"人性"一词在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作品中出现频率甚高,"人性"是李健吾批评的标准和核心。观其著述,往往以人性为支点,以人生为根据。本文试对李健吾文学批评的人性观作以下论述。  相似文献   

5.
刘勰《文心雕龙》的文学批评模式主要可以概括为四种,即经典批评模式、文体批评模式、才性批评模式和知音批评模式,各有所侧重,相互之间又构成一种主要以作者情志批评与作品文本批评相结合的整体"范式"。从文学批评的立场看问题,在《文心雕龙》"文之枢纽"前五篇中,可以有更丰富的理解,概括地说,就是建立起一种经典批评模式,主要包括其关于文学批评的合理性依据、正当性立场、价值判断原则、文学发展的合法性和基本批评标准,简单地说,就是合理性、正当性、价值性、合法性和准则性这"五性"原则与方法,这种批评原则与方法是贯彻《文心雕龙》全书的。  相似文献   

6.
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标志着西方管理理论的诞生,但是无论泰勒本人还是其著作都被人们批评为"忽略了人的因素"。讽刺的是,正是泰勒第一个把人性引入了管理研究中。因此有必要对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与人本主义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笔者认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只包含朴素的人本思想,并没有体现人本主义,从人性假设、劳资方地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石黑一雄的力作《别让我走》描绘了一群克隆人在黑尔舍姆庇护所成长、接受教育直至最后捐献器官,悲惨结束生命的故事。他们的命运自"出生"便被决定:随着一次次为人类捐献器官而"终结"自己的一生。从人性缺失与异化两个方面,通过对克隆人的悲情命运的解读,借克隆人的悲情命运来衍射人在对待社会弱势群体的人性缺失主题,以残酷、冷漠的人性直描手法奏响了一首人性缺失的悲鸣曲,对当代社会人性异化问题提出深刻的批评。  相似文献   

8.
健吾先生的咀华批评,秉持鲜明的人本审美价值观与批评原则,在现实主义人文关怀的层面之上,对"人"与人性进行形而上意味的哲学探究和美学超越,这成为咀华批评古典品格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9.
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批评是必要的。针对人性的固有特点——爱听好话,教师要因时、因地、因人切入批评的角度,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脉动,让批评积极阳光起来,以期取得"良性刺激"的效应。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文学自觉时代,也是人的自觉时代.<世说新语>"人物品藻"在对人物的品评鉴识中确立审美价值取向及其观测点,着重从精神品质、个性风格、自然表达三个角度建构审美人格和人性,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确立了"文如其人"的作者评论倾向和"文学是人学"的"原人论"文论导向.  相似文献   

11.
鲁迅作品的权力话语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作品既是文学话语范本, 又是权力话语经典。鲁迅在特定历史人文环境中生成的权力话语, 以强烈的政治敏感性、批判性与前瞻性, 涵盖着深广的时代特征与政治文化内容, 显示出作者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鲁迅的权力话语丰富多彩而独具魅力, 是他反抗被描写开拓出的一条最能描写自己的路。鲁迅的新思想、新创造, 都在催生新的权力话语中被记录下来, 成为一种能够发挥权力话语的精神文本。  相似文献   

12.
文学批评首先是文学读者的批评,体现着文学读者对文学及其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不同的文学读者有不同的文学批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类型:一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文学的政治批评;二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文学的人生批评;三是以梁实秋、朱光潜、李长之、李健吾等学院教授或学者为代表的文学的学院批评。这三种类型之间有多种过渡形式,造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是我们探寻他追寻美好人性的一把钥匙,也是解读他追求雄强人性的一个切入点.通过<一个女剧员的生活>中萝的情感演绎,我们感受到复杂的租界体验加深了他对国民性的理解,在对国内外残缺人性的双重批判之后,他把目光投向了"湘西世界".然而,面对当时悲剧性的国民性命运时,沈从文对美好人性的追寻只是一种悲哀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李长之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位著名的京派批评家,他在文艺批评上倡导“感情的批评主义”。并以“感情的型”作为衡量文艺作品艺术价值高低的标尺。他在文艺批评实践中以“感情的型”为标准,从人格与文格互释的角度解读鲁迅,超越了同时代人对鲁迅的评论。他从内容与形式糅合的角度解读中国绘画,从而证明了“感情的型”是一个具有深厚理论阐释力和普适性的艺术批评标准。  相似文献   

15.
以《边城》一书对湘西世风的展现和人性庄严的刻画为切入点,从情、景、理三个维度探究沈从文以构建人性"希腊小庙"的方式对国民性进行的反思和批判。与鲁迅等人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揭露和无情批判不同,沈从文则试图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完成对国民性的反思。可以认为《边城》是一部人性诗学、更是一卷展现中国事理人情的文化地图。  相似文献   

16.
李健吾对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因袭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吾是20世纪30-40年代风格独特、卓有成就的文学批评家.在20世纪初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和文学氛围中,众多批评家纷纷抛弃传统批评,转向精心构筑宏伟的理论大厦,李健吾选择的批评方式却较多地因袭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批评范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产生于不同时空里的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文学理论与李贽《忠义水浒传序》的“四要素”批评实践进行比较,透视出了艾氏的文学理论与李氏的批评实践在构成文学活动的世界、作家、作品、读者这四要素之间所具有的共通性。对我们民族的文学批评理论与批评实践,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施肩吾选择施仙岩作为道教修炼之所的原因在于:修炼之所一般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选择西山,符合道教发展的历史轨迹;西山附近的游惟观已成一片废墟,破庙难以容身,施肩吾只得另辟石室而居。"施仙岩"得名是因为施肩吾,这一点毋庸置疑,而施肩吾有二:一为唐代的施肩吾,一为五代末至北宋初的施肩吾。而施仙岩得名是由五代末至北宋初的施肩吾而来。  相似文献   

19.
以史学建构替代审美体验、以理论阐述替代文学感受是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呈现的基本趋向,同时也是文学教学日渐疏离文学本体以致根基空疏、积弊重重的重要原因。在此背景下,李健吾以审美体悟、主体突入为主要特征的文学批评为教学困境的缓解提供了一剂良方,为文学感受的回归、言与意关系的重新确立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践经验与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分析后现代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人性观的批判的基础上,探讨了后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理解,它对永恒不变的人性进行了讨伐,包括人的中心性、绝对性、自然性及为多数人所认可的人本主义的人性观:性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