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共和”是我国有确切纪元的第一个年号,古籍记载有两种不同的见解,谁是谁非,有必要考辨清楚。 第一种见解: (1)“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长于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史记·周本纪》) 卫、齐、鲁、晋、管蔡等《世家》及《年表》所载,与此大致相同。 (2)“彘之乱,公卿相与和而修政事,号曰:‘共和’,凡十四年而宣王立。”(《国语·周语上》韦昭注) (3)张守节《史记·周本纪正义》:“《世家》云:‘釐侯十三年,周厉王出奔于彘,共和行政焉。二十八年,周宣王立。四十二年,釐侯卒,太子共伯馀立为君。共伯弟和袭攻共伯于墓上,共伯入釐侯羡(羡,音延,墓道)自杀,卫人因葬釐侯旁,谥曰共伯,而立和为卫侯,是为武公。’按此文,共伯不得立,而和立为武公。武公之立在共和卒后,年岁又不相当,《年表》亦同,明《纪年》及《鲁连子》非也。”(《纪年》和《鲁连子》见  相似文献   

2.
成王继位第五年,派周公、召公准备营建洛邑,《召诰》即是记周公对召公的诰命。而营洛时间始于成王五年成于七年,建成后周公还政,何尊铭文所记与《召诰》之事同。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历来认为在《君奭》里周公与召公的思想是一致的观点值得商榷。召公的非命说为周公而发,周公与召公之间存在思想上的分歧、矛盾和斗争,即召公不相信天与周公信天、召公认为振兴西周王朝一切在于我(时我)与周公认为这决定于天(时天)的分歧、矛盾和斗争,斗争的实质是属于包含唯物主义因素的主观唯心主义与原始客观唯心主义的斗争,是西周初年思想战线上的一场大斗争。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下注释:“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说他在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唯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这里借用这个典故,是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殷情地接待人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下注释:"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说他在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唯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这里借用这个典故,是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殷情地接待人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再整理和再分析,对同公旦和召公爽的关系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在周初情势危急时,周公曾一度受召公怀疑,周公因此作《君爽》,说服了召公。从此,二人合作共事,互相支持,再不见有矛盾抵牾处。  相似文献   

7.
《召诰》历来被解读为对成王的训导,其实不然。《召诰》所记,是周公和成王对洛的争夺。七年,召公受成王命先相宅。周公后至,封锁新邑,祭天承命,作《多士》,殷民丕作。召公被困新邑十余日,出,复入,作诰殷民,要求拥护成王。《洛诰》是《召诰》的继续,记录了周公对成王的全面管束,成王来洛终又回镐。《何尊》所记,是八年三月,成王在洛为自己的王宅奠基,同年四月丙戌,成王大会诸侯,洛邑和新邑,合为新生的成周。成王在四年已完成元祀,成王五祀就是八年。  相似文献   

8.
召公姬是周文王庶子 ,周公旦之兄 ,官居太保之职。因其采邑地在召 (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 )故称召公 ;又因与周公旦共同辅佐成王 ,又称召伯 ;再因其封国为燕 ,再称燕召公。在西周初年的政治舞台上 ,召公位列三公 ,与周公地位等同 ,且因年寿特高 ,历文、武、成、康四代 ,参与策划克商战争、东征平叛、营建洛邑、征伐东夷等重大事件 ,多次巡行江汉南国 ,为周王室建立卓著的功勋 ,是西周初参政时间最长的政治家。召公首先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早在文王晚年、迁丰以后 ,召公就奉文王之命 ,巡行江汉南国。江汉南国指分布在江汉流域的南方商之诸…  相似文献   

9.
马马迁在《史记》中对刘邦其人着了大量笔墨,除《高祖本纪》以外,还散见于《项羽本纪》、《留侯、世家》、《吕太后本纪》、《萧相国世家》、《淮阴列传》等,它们相互映衬、补充,为我们再现了汉高祖刘邦敢作敢为、足智多谋,善得民心、任人唯贤的高大形象,同时作为直史又再现了汉高祖形象中的另一个方面,虚伪、奸猾、残忍。  相似文献   

10.
正《史记·鲁周公世家》:"初,成王少时,病,周公乃自揃其蚤沉之河,以祝于神曰:‘王少未有识,奸神命者乃旦也。’亦藏其策于府。成王病有瘳。及成王用事,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成王发府,见周公祷书,乃泣,反周公。"周公,何许人?就是周武王的弟弟姬旦,托孤王叔,摄政王事。四年,管、蔡、盘庚率东夷而谋反。周公受成王命,兴师东伐。管、蔡流言于成王,说周公早晚是小王的祸害云云。周成王人小心  相似文献   

11.
《诗古微》以发明三家《诗》微言大义为宗旨,认为三家《诗》微言大义的核心是四始说,为周公制礼作乐时所制定,遭礼崩乐坏之后,由孔子所最终确定。二南不是以周公、召公为分判,而是周公所定四始说的体现,主文王,以正夫妇之道为义。四始说的实质是儒学传统的夫妇君臣父子的伦常大义,也具有《公羊》学三统循环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白寿彝先生的《<史记>新论》说:“在写妇女历史方面,司马迁的贡献是不能抹杀的。”《史记》共描写了成百个妇女,从皇太后、王后到下层民女,无不包涵。除了《吕太后本纪》与《外戚世家》外,大都散见于其他本纪、世家与列传之中,虽然多是片断的记载,甚或只有三言两语,但都写得颇为生动形象,反映了我国上古时代妇女的形形色色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3.
1.摄,意思是代理,兼理。《左传·隐公元年》:“不书即位,摄也。”国君登极叫即位,但隐公是在鲁桓公小时候代其执政的,所以不能说即位,《左传·昭公十三年》:“羊舌鲋摄司马。”晋代杜预注解说:“摄,兼官。”“摄司马”就是“代理司马”。由“摄”演化出“摄政”。君主年幼不能亲政,就由他最近的年长亲族或戚属权且代行职务,叫摄政。《史记·燕召世家》:“成王既幼,周公摄政。”清末的摄政王也是这个故事。还有一个词叫“摄篆”,也是代理之意。古代印信都用篆文,因此用“篆”作为印信的代称;摄篆就是代掌印  相似文献   

14.
一个长期被误解的历史概念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误把“共和行政”理解为召公、周公共同执政。这种错误源于司马迁的《史记》。其实“共和”是指共伯,他的名字是“和”所以称作“共和”。故而“共和行政”应是一人执政。古本《竹书纪年》、《庄子》、《吕氏春秋》等书表...  相似文献   

15.
吐哺握发《史记·鲁周公世家》:“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周公政务繁忙,但热情接待来客,洗头时三次挽起头发,吃饭时三次吐出口中食物。后形容殷切地招揽人才。虚左以待古代车骑以左为尊位,空出左边的位置恭候别人。《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后也作虚位以待、虚席以待。拥彗扫门拿起扫帚,清扫门前小路  相似文献   

16.
《史记》中的《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陈涉世家》以及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等都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语文课外读物也选了《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等,《史记》已成为近年高考命题材料的来源。  相似文献   

17.
清华简《(旨阝)夜》篇的出土,证明《尚书.西伯戡黎》中的西伯是周武王,戡黎的时间是在武王八年,即武王继位之明年(前1049)。本篇还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戡黎凯旋后举行饮至典礼的盛况,周武王及开国元勋毕公、召公、周公、辛公、史逸、吕尚皆亲临宴会。武王和诸位功臣举爵酬饮,赋诗言志。简文记录了武王的2首诗和周公的3首诗,而保存下来了武王的1首、周公的2首残诗。这种情形和《穆天子传》中所记穆王和西王母瑶池宴咏很相近。  相似文献   

18.
在《史记》这部文史巨著里,作者司马迁是很注重对所记人物哭的叙写的.从量上看,书中写哭的地方有百余处之多;从质上看,作者运用生花妙笔,全面、细致、深刻地写出了各类人物千姿百态的哭.从人物类别上说,有刘邦、刘盈、刘启、刘武等帝王的哭(《高祖本纪》、《吕后本纪》、《梁孝王世家》);有晏婴、陈平、贾谊等大臣的哭(《管晏列传》、《陈丞相世家》、《屈原贾生  相似文献   

19.
自东汉以来,“风牛马不相及”一句的解释层出不穷,求究其源,不外有四:一、裴驷集解《史记·鲁周公世家》引东汉经学大师郑玄说,释“风”为“走逸”;二、与郑玄同时学者服虔说:“牝牡相诱谓之风”;三、西晋号为“左僻”的杜预集解《左传》说,释为“牛马风逸”;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的《史记》多处写到鸿门宴。但同为鸿门宴详略却明显相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最详。《高祖本纪》、《留侯世家》、《樊哙列传》也都有“鸿门宴”,都写得极简略。这正体现了司马迁行文详略结合,疏密相间富于变化的笔法。《项羽本纪》的“鸿门宴”写得最详,长达1605字,这是历史本身和表现人物的共同需要。我们知道,详略、疏密的安排,取决于文章主旨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