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1 毫秒
1.
伯牙鼓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相似文献   

2.
高山流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  相似文献   

3.
(课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11册,由闫学执教.)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zāi),峨(é)峨兮(xī)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pǐ)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相似文献   

4.
典故两则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相似文献   

5.
一、何为知音?"知音"这一说法,最早出现在《列子·汤问》里: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后,遂以"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然而,由于每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不尽相同,经历遭遇也不可能复制重来,真正做到志趣相投、心意相通是非常难的。  相似文献   

6.
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zāi),峨(é)峨兮(xī)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pǐ)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文本解读:本课虽是文言文,但相对浅显,可借助注释进行理解。难点在于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背后隐藏的含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他绝望地摔碎了瑶琴,就是向整个世界封闭心灵的大门。文本似乎昭示着,孤独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宿命。因为人生中种种难以预料的因素,我们的幸福往往转瞬即逝,不得不加倍承受失去的…  相似文献   

7.
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寓言小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本中蕴含的"知音"文化为故事本身平添了一些传奇的色彩,也使得不少老师愿意并深入探究将其转换成课堂的教学价值。翻阅《辞海》,对"知音"一词的解释为:相传春秋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能从伯牙的琴声听出  相似文献   

8.
高山流水     
《列子·汤问》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含,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传颂千古的“高山流水”故事。小朋友在作文中可以用它来比喻喜得知音,心心相印。它对我们还有两方面的启迪:其一,知音可贵。据说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复弹琴,以表达对知音的永远纪念。所以我们要珍惜友谊,对志同道合的朋友更要真诚相待。其二,知音难觅。在茫茫人海,真正的知音常常是一二人而已,可遇而不可求。当年鲁迅先生就用“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一语来…  相似文献   

9.
一、伯牙破琴伯牙鼓琴①,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②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③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④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⑤,终身不复鼓琴,以为⑥世无足⑦复为鼓琴者。  相似文献   

10.
相传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到志在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相似文献   

11.
高山流水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林弹琴,樵夫钟子期能辨琴意。伯牙弹一曲,志在登高山,钟子期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弹志在流水,钟子期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相似文献   

12.
人都有两只手,音乐教师也不例外。弹琴需要两只手,指挥需要两只手,就是唱歌,也得有两只手来协助传情达意。但我说的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音乐教师要一只手伸向美术,一只手伸向文学。音乐是有形象的,不但演奏演唱者心中要有形象,就是听者,心中也必须有形象。当演奏演唱者塑造的艺术形象和听者心中的艺术形象相契合时,音乐的艺术感染力才能真正产生。《列子·汤问》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相似文献   

13.
伯牙破琴     
伯牙①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②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③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④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非独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奚由尽忠?犹御之不善,骥不自千里也。(选摘自《吕氏春秋》)【注释】①伯牙:俞伯牙,春秋时楚国人,善弹琴。钟子期为其知音。②志:志向。③少选:不一会儿。④汤汤(shāng):水流的样子。【译文】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琴。刚刚弹到意在高山的曲调,钟子期就说:“弹得好啊!就像巍峨…  相似文献   

14.
人都有两只手,音乐教师也不例外。弹琴需要两只手,指挥需要两只手,就是唱歌,也得有两只手来协助传情达意。但我此时要说的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音乐教师要一只“手”伸向美术,一只“手”伸向文学。音乐是有形象的,不但演奏演唱者心中要有形象,就是听者,心中也必须有形象。当演奏演唱者塑造的艺术形象和听者心中的艺术形象相契合时,音乐的艺术感染力才能真正产生。《列子·汤问》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子…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伯牙绝弦》课堂片段:师:(大屏幕出示句子: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②善哉,峨峨兮若泰山!)第二句话中有个“善”字,第一句也有个“善”字,这两个“善”字有什么不同?谁来讲讲?(一男生举手)  相似文献   

16.
《知音》篇是刘勰论述文学的鉴赏和批评的专篇,是《文心雕龙》的重要篇章之一.“知音”本来是对音乐有正确理解和评价的意思,这里借用来指文学的鉴赏和批评.《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相似文献   

17.
11期答案     
1、心、肝、脾、肺、肾2、十七孔桥从中间一孔向两边数去,每边都是九孔,就是阳数之极,表明是至高无上的皇家之桥3、东西南北4、《春江花月夜》。它是初唐诗人张若虚所作5、瞿塘峡、巫峡、西陵峡6、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7、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8、A、中秋 B、元宵 C、重阳9、伯牙、钟子期。参考:都为春秋时人,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抚琴,志在高山,子期应曰:“峨峨兮若泰山!”伯牙改弦易调,志在流水,子期应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引为知己,子期死后,伯牙便不再弹琴。10、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 text…  相似文献   

18.
林自萍 《考试周刊》2011,(72):226-227
中国古代"高山流水"的成语故事是这样的: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音。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好啊!高大庄严地像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好啊浩浩荡荡地像江河!)"伯牙在弹琴时想到什么,钟子期一定能领会到。这个故事被后人引用为"知音"。一个人能听懂音乐那是多么美妙的享受。  相似文献   

19.
倾听是一种美德,倾听是一种修养,倾听是一种气度。因此,学会倾听,你会变得道德高尚;学会倾听,你会变得胸襟开阔;学会倾听,你会从中受益无穷。一句话,学会倾听,善莫大焉!伯牙弹琴,弹到描绘高山的曲调时,听琴的钟子期就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弹到描绘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听懂了伯牙的音乐。因为懂得倾听,世上便有了这一段有关知音的千古佳话。  相似文献   

20.
《伯牙断琴》一课教学已过去一周了。一周来,我一直在想:伯牙断琴背后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美丽的汉阳,芳草萋萋,古琴台与"琴台大剧院"古今对望,相映成趣,跨越千年的美好故事仿佛就在昨天。春秋时期的古琴师俞伯牙与钟家村一介樵夫钟子期之间到底是怎样的精神交往呢?查有实据的史料只有一段话: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