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快乐剪报     
2009诺贝尔文学奖的新女王赫塔·米勒我是在书桌前,不是在鞋店里。米勒说,创作和卖鞋子不一样,要倾听内心的召唤,不能一味追逐时尚。她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召唤是,回到心灵受创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自1909年的拉格洛夫到2009年的赫塔·米勒,共有12位女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她们书写了以女性视角审视的历史、战争、流亡与寻根等多元主题。文章着重讨论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女作家中的两位德裔女作家——奈丽·萨克斯和赫塔·米勒亲历的流亡之旅及她们付诸笔端的流亡文学。萨克斯因希特勒对犹太民族的迫害而流亡,米勒因纳粹父辈犯下的罪恶而遭强权暴政的精神流放。总之,流亡成为两代女作家共同书写的主题,这不仅是流亡个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写实,而且还是后现代人类生存状态的寓言。  相似文献   

3.
出生于罗马尼亚的德裔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赫塔·米勒被授予200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在颁奖决定中赞美她的作品“兼具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一无所有者的境况”。米勒成为诺贝尔文学奖1901年创立以来第12位女性获奖者。  相似文献   

4.
小心机     
200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有一本小说叫《心兽》,小说序言的开头,她写了一个小细节。幼年的她每次清早出门,总是忘记携带自己的手绢。然后,母亲会喊住她,提醒她:“米勒,你要记得带上手绢了。”然后她才心满意足地去上学。忘记,提醒,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形成某种规律,伴随她的童年。其实,她是故意忘记带的,因为这样就可以获得一种微妙的证明。一个真正的母亲。总会细致入微地照顾子女。为了反复体验这种母亲之爱,她才不断“忘记”手绢。  相似文献   

5.
《文学教育(上)》2010,(3):159-160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塔·米勒的新书《呼吸钟摆》,讲述的是发生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劳改营里的故事。《呼吸钟摆》有着真实的历史背景。1945年,按照斯大林的指示,所有17岁至45岁的罗马尼亚籍德国人都被运往苏联的劳改营,被迫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长达五年之久,衣食无着,随时都有失去生命的危险。这部小说由64个章节构成,每一章都反映了劳改营里地狱般生活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6.
2009年10月8日,瑞典文学院宣布了200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最终得主. 200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最终得主不是此前外界预测的最大"热门"以色列作家阿莫斯·奥兹,不是国内学界看好的西班牙作家路易斯·戈伊狄索洛,不是获奖无数的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不是呼声甚高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而是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  相似文献   

7.
姚安全 《教育文汇》2014,(18):39-40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母亲的教诲。朴素、勤俭、善良、宽容、坚韧……多少母亲以言以行,把一个个无知少年引向成功的道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吉、赫塔·米勒、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回忆成长经历时,都谈到了母亲(外祖母)是如何言传身教自己学会做一个宽容之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那天     
关于作者:赫塔·米勒,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的作品具有诗性的美与理性的魅。诗性的美,使得她的作品晓畅、稚拙;理性的魅,使得她的作品艰涩、周折。一表一里、一明一暗,机巧结合,形成非常独特的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9.
《黛茜·米勒》是亨利·詹姆斯的“国际题材”系列小说之一,但多数批评家只是从文化、道德等方面分析《黛茜·米勒》。而实际上,作家在本小说中描写现实的同时巧妙地融入圣经原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陆翻译发表的新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的作品,我所看到的仅有一篇,即由贺骥翻译的短篇小说<一只苍蝇飞过半个森林>,8000字左右,发表在<世界文学>2003年第5期的"德国当代短篇小说小辑"里,置11篇作品的第2条,也算睁了半只慧眼,十分难得.  相似文献   

11.
亨利.詹姆斯是十九世纪英美文学界中的一位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的小说以及文学批评在当时备受关注,他的创作手法新颖独特,见解独到精辟,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众所周知,亨利.詹姆斯主要以其国际主题小说的创作而驰誉文学界。1879年,《黛西.米勒》一书的出版使他名声大噪,成为他“国际主题”小说创作的成名作。究其成功的原因,我们认为除了作者在小说叙事技巧及审美关注点所作的尝试及革新外,关键在于作者所赋予其作品的思想精髓。小说《黛西.米勒》以欧美人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为轴线展开,因此本文从对比分析冲突入手,旨在揭示与…  相似文献   

12.
《文学教育(上)》2010,(4):159-160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塔&#183;米勒的新书《呼吸钟摆》,讲述的是发生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劳改营里的故事。《呼吸钟摆》有着真实的历史背景。1945年,按照斯大林的指示,所有17岁至45岁的罗马尼亚籍德国人都被运往苏联的劳改营,被迫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长达五年之久,衣食无着,随时都有失去生命的危险。这部小说由64个章节构成,每一章都反映了劳改营里地狱般生活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3.
象征是亨利·詹姆斯探索建立小说理论的重要艺术实验。在小说《黛丝·米勒》中,作者对象征独具匠心的使用触及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人物复杂的思想和情感,且深化了作品主题,使得该小说在结构和内容方面无论表层还是深层都蕴意深刻。  相似文献   

14.
亨利·詹姆斯的创作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分析《戴茜·米勒》中的对话性和主题的含混性,可以见出亨利·詹姆斯小说中所蕴涵的现代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与巴赫金对话理论、女性主义等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不谋而合;同时文本主题的含混性使他具备转型时期作家所特有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唐代的小说读者是成熟的阅读和接受群体 ,他们与创作群体有着同样的小说观念和审美需求 ,他们不以史传的“实录”原则苛求作者 ,能理性地理解小说的虚构 ,常态地看待“奇事”“异事” ,并常常表现出参与创作的巨大热情 ,对小说的创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有时则直接进行再创作 ,为唐代小说的创作和传播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米勒的无开头、结尾 ,且中部不连贯的叙事线条意象 ,解构了文本的意义 ,空置了差异的形式 ,包含了多样的选择 ,它是对叙事文本的总体阐释与宏观把握。套用希利斯·米勒“线条意象” ,我们发现 ,川端康成的《雪国》恰恰符合这一创作理论。  相似文献   

17.
埃德加·爱伦·坡是19世纪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其小说以非常规的创作手法、表现方式深受读者的喜爱。爱伦·坡的小说经常与复仇、凶杀等名词联系在一起,是对19世纪之前传统小说的挑战。爱伦·坡也因此受到文学界的关注。基于此,对爱伦·坡的小说类型、创作风格与艺术成就进行分析,以期获得对爱伦·坡小说更深层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美国本土裔女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的小说《踩影游戏》描写了当代印第安女性在多元文化社会和家庭中的觉醒和抗争。小说呈现了不同形式的异质空间,在文化异质空间的镜像审视下,印第安女性摆脱双重"他者"身份束缚,游走在真实和虚幻的异质空间,探索个人生存之路。同时,对身处主流文化和印第安文化夹缝中创作的厄德里克而言,这个亦真亦幻的"中间地带"也是她所追寻的文学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19.
史传孕育了中国古代小说,又阻碍了它的发展。明末清初出现的续书繁盛现象,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从内容到形式对史传传统的一次强有力的突破。由于续书作者既依傍于名著,又在创作过程中体现了自觉的创作意识,采用了想像和虚构的文学手法,从而为中国古代小说挣脱史传传统的影响做出了贡献。续书是中国古代小说由依傍史实创作走向以想像和虚构为特征的现代小说创作、由群体型创作走向作家个体型创作的一个转折点。这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学以近代西方异质文化的侵入为契机,开始了新的文学的现代转型.从此,二十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形成了三个相对完整的创作高潮,即1919年至1942年的新文学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期;1942年至1976的当代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期;1976年至1995年的新时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期.现实主义小说的三次创作高潮,经由分化而独立,由独立而强化,由强化而断裂,再由断裂而强化,体现着作品质体文本求异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