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以英汉翻译的两个基本技巧——增词和减词为依据,认为作为翻译学科的一个分支,法律英语翻译同样需要适时增词和减词;由于中西方语言和法律制度的巨大差异,加之法律语言表述具有严谨性和规范性的特征,所以法律英语翻译中的增词与减词现象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并结合大量实例,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英汉这两种语言在众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因而翻译时不能做到字字对应。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要想准确的传达原文,译者就需要对译文做出一些增补与省略。本文依据增词和减词这两种翻译技巧的特点,认为翻译中的增词与减词并非随心所欲,任意增减,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来操作。译文中所谓的增词与减词实则都是为了更加确切、更加忠实地来表达原文的意图。对此文中结合大量实例,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3.
英译汉中词的翻译的几种常见方法 :词的选择 ,词类转译 ,增词法 ,减词法 (省略法 )  相似文献   

4.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论看英译汉中的增词和减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光婕 《考试周刊》2009,(11):46-47
翻译的方法多种多样.以奈达的功能对等论为基础,依据中英文语法结构和语言习惯的不同,本文结合大量实例着重讨论了英译汉中的增词和减词问题。  相似文献   

5.
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认为在译语应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的对等,其次是形式的对等。译界多把这一理论运用到习语翻译、商标翻译、歌曲名翻译等层面上。文章把英汉颜色词的翻译分为四类,以功能对等为理论依据,并结合大量的例子,探讨颜色词的翻译。  相似文献   

6.
阮芳  刘均扬 《华章》2007,(6):136-136
本文讨论了英汉补偿性翻译中的一种常用且有效的翻译方法--增词法.在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在词、句子结构及其特殊的习惯表达等方面的差别的基础上,探讨了英汉翻译中增词的几种情形和方法技巧,从理论上指导了英汉翻译教学实践和学习实践.  相似文献   

7.
功能对等与英汉翻译增词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功能对等理论出发,探讨翻译对等的实质,着重阐述在英汉两种语系下如何通过适宜的翻译增词策略,如归化、补偿、附加相关文化内涵等,找出传递原语信息的最佳表达方式,从而实现原译语在同一语境中的信息对等.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许多语言活动中的一种,它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即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因此译者在翻译活动中难以找出两种文化中的绝对等值,等量和对等的词语以及句子.鉴于这方面的客观限制,要想顺利的完成翻译活动,译者就必须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那么增词译法就是众多方法当中的一种,本文针对增词译法在翻译活动中的应用给予粗略地探讨.  相似文献   

9.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翻译活动将一种自然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自然语言,必然要合理处理语际转换间的模糊语言。以奥巴马就职演说词的英汉翻译为例,分析了模糊语言的特点与类别,提出了模糊语言的具体翻译策略为对译法、变译法、增译法和减译法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诗经·国风>为例,着重介绍了古人如何解释草类植物词,以及草植词在古诗文中的功用.  相似文献   

11.
仿一词造一词的仿词以其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被人广为使用。通过仿词造词之间高度可及的认知关联,可及事物更深层次的含义。翻译是语际交际活动,整个过程包含交际和认知。根据关联理论,人类认知处理具有自动地致力于事物关联的取向,即使用最小的认知努力来得到最大可能的认知效果。以关联理论研究《红楼梦》中的仿词及其翻译,旨在证实以交际和认知为取向的关联理论在对形成译文与译文读者之间的最佳关联、为读者提供最佳语境效果方面具有极强的阐释力,对译作评价具有高度的可及性。  相似文献   

12.
经典名著《水浒传》中蕴含着数量众多的文化负载词汇,对这些体现着高度文化差异的词汇的翻译一直以来存在着同化与异化之争。霍米.巴巴的杂合理论能够解释沙译《水浒传》中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问题,该理论对于促进不同文化间交融和翻译研究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流行语作为时代的强音,其译介常面临着语言形式的把握、文化意象的取舍和交际意图的传达等挑战。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依据,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三维"转换对汉语流行语的译例进行分析,以期产出"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流行语译文。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对语言的渗透无孔不入。离开文化及其所承载的意义,语言将一无所有。语言与文化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注定翻译不只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与移植。从理论上讲,译文应原汁原味地再现或移植原语的文化信息。然而,文化个性注定翻译中原语文化信息流失的必然性。本文试图从处理文化负载词常用的翻译技巧入手,分析文化信息流失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5.
罗慕士的《三国演义》译本对儒、释、道宗教词采取直译或直译+注、意译和替换等方法。罗译本是公认的异化译本,但书中宗教词的翻译是归化(意译和替换)占上风。罗译本宗教词的翻译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在当前的典籍英译中,译者不可一味追求原汁原味,要讲究策略和方法,否则"译犹未译"。同时提出典籍文化词语英译中术语规范可以提高翻译中的文化传真效果。  相似文献   

16.
学作品中的化联想词已成为跨语言,跨化的交际活动-翻译的一大挑战,原因之一是由于化联想词意义及感情色彩的差异性;之二是原与译的类似物或对等词的内涵不对等。为了达到化联想词信息含量的对等传递,做到把外国学作品中的“实物-逻辑内容”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读面前,使交际成功,应正确地采用合适的翻译技巧来处理化联想词,从而使翻译达到对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关联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试以关联理论为主要依据,以《骆驼祥子》英译本(施小菁译)为例,采用描述和分析的方法来探讨文学作品中文化词的不同翻译方法、翻译策略和翻译规律。  相似文献   

18.
李洋洋 《海外英语》2012,(7):137-138
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中国特色词汇在国际交往中的使用日益频繁。中国特色词汇反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其翻译没有先例可循。因此,中国特色词汇的准确翻译成为了服务于中西交流的翻译工作者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问题。翻译工作者应在充分理解中国特色词汇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方法来准确传达中国特色词汇的意味。拟将探讨目的论视角下的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方法,包括音译法,直译法,套译法,诠释法和意译法。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同其他语言一样,日语中也派生出许多新词,在日语翻译中,日语词典的更新显得有些滞后,造成有不少词语在现有词典中查不到或没有对等的词义注释,例如"ATA"、"筐体"等等。为此,文章首先把这类词语定义为日语中的类"ATA"词语,并结合实际翻译过程的经验,评述了这类词语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技巧。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同其他语言一样,日语中也派生出许多新词,在日语翻译中,日语词典的更新显得有些滞后,造成有不少词语在现有词典中查不到或没有对等的词义注释,例如"ATA"、"筐体"等等.为此,文章首先把这类词语定义为日语中的类"ATA"词语,并结合实际翻译过程的经验,评述了这类词语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