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5 毫秒
1.
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个全方位、大格局的重任,需要全员参与、协同配合,全过程坚持不懈、始终如一。校友资源是高校发展重要的社会资源,开发校友资源育人功能是高校在现有育人体系下向社会的延伸。校友资源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独特优势,但在全员育人创新路径、全程育人长效机制、全方位育人资源整合等方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解决校友资源协同"三全育人"现实问题,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维度出发,以校友榜样为教育载体,增加校友与学校的双向互动,搭建校友资源与社会实践融合平台,切实发挥校友资源在高校育人育才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构建校企联合信息平台的益处是:通过校友的信息反馈教育学生树立人生目标和学习信念;多途径宣传学校,提高学校知名度;聘请企业专家校友指导学生课外科研、训练。从而有利于应用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准确的就业信息,扩大就业渠道,实现就业目的;有助于校友间以老带新,稳定就业岗位,提高就业质量:最终实现为学生、学校、企业服务。  相似文献   

3.
相对教学第一课堂而言,高校第二课堂是以育人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提高综合素质为重点的教育场域,同样承担着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从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分析,高校第二课堂存在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不足、活动设计缺乏高水平教师队伍指导等问题。小导师行动计划项目探索出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融合、搭建平等对话平台的第二课堂思政育人思路,为实现全员育人提供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校友是高校发展的重要资源,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校友意识培养工作日益受到国内高校的广泛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大学生校友意识的重要方式,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校友意识,从而促进学校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校友是高校的一笔重要财富,充分管理和开发校友资源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发展,增强办学实力和高校融资渠道的拓宽;建立校友资源库,实现校友信息资源的优化,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助力校友事业发展,突出服务的效应。校友对母校认同度的培养、校友会功能的增强、交流平台搭建与完善三方面的作用可促进母校与校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第二课堂"教育是"第一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各高校都在积极推进第二课堂育人的相关工作,但仍然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组织机制不健全、学生参与积极性差、方式过于传统等问题。为保证"第二课堂"的育人效果,就必须整合平台资源、做好系统管理、提升价值认同、构建长效机制,实现第二课堂工作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托通用航空协同育人平台,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建立了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实践育人新途径,把人才培养置于多方参与的开放系统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生产实践、创新研发和应用服务的全过程,推进学生培养和就业的有效衔接,加强高素质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8.
高校校友资源不仅是高校的品牌资源、信息资源、财力资源,更是高校重要的育人资源。高校校友资源具有为大学生成才提供指路明灯、为大学生成长保驾护航、为大学生发展搭建桥梁等内涵,在高校德育、就业指导和反馈"三育人"体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应该提高对校友资源重要性的认识,拓宽校友资源参与高校育人工作的渠道,重视对校友资源的服务与关爱,以更好地发挥校友资源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思政教育是引导学生积极、健康成长的重要课程,也是实现全面育人目标的关键载体。面对新的育人生态,为提升思政教育的育人成效,需要建设活力思政育人平台,讲清思政道理、完善学生活动参与,通过用好新技术,营造新生态,赋予思政教育全新动能。研究以高校思政教育“焕发活力”新模式的着力点为基础,从讲好故事、建好平台和智慧赋能等角度提出了具体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0.
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是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简要介绍西北师范大学教学信息员工作管理模式,充分肯定此项工作在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端正教风、学风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认为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学校管理和利益诉求的平台。分析现行教学信息员工作中出现的角色定位问题,信息反馈的时效、质量问题,信息反馈处理机制问题,提出加大舆论宣传引导、构建现代化信息反馈平台、完善信息处理机制并落实责任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先分析了高校校友工作和高校专业教育的现状,然后提出了基于校企合作的AMTRE模式在高校专业教学中的构建策略,包括校企沟通的“专业”互动平台、学生参与的“专业”实践演练、问题导向的“共赢”教学范式、教育科研的“共赢”资源开发、就业创业的“共赢”团体建设。  相似文献   

12.
通过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校企合作CDIO远程网络化虚拟仪器柔性实验共享平台的共建,形成了双方互惠互利、共赢发展的校企合作CDIO实践教学创新育人机制。改变了现行实践教学方式在育人机制上存在的不足;提升了学生工程实践环境;实现了企业深度参与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一体化模块式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改革了实验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为学生提供了综合学习经验;强化了实验教学团队的整体系统工程能力;为进一步开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建立一条龙育人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掌握校友作为育人资源的优势特性,将校友育人贯穿在校友工作的全过程,树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社会、全心全意"为学生和准校友服务的理念,建立育人队伍,开发育人项目,聚焦育人领域,拓展育人资源,构建协同育人模式,主动将长期积累形成的校友资源优势转化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势,能为学校育人工作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为高校"双一流"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力量。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新兴信息技术为高校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众包是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一种有效机制,将众包理念与教育活动相结合,提出基于数字化平台的众包教学方法,以辅助高校课堂教学、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和智慧教育水平。众包教学充分汇聚学生的智慧和力量,有助于促进高校学生参与,提升互动教学质量;丰富高校教学资源,创新线上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反思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众包教学的实现路径要求构建“双循环”的众包教学互动关系,打造“多向度”的众包教学激励机制,搭建“一体化”的众包教学数字化平台。  相似文献   

15.
加强校友文化育人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校友群体有利于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校友文化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基于校友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搭建校友联系平台,加强校友文化内涵建设,建设校友文化新媒体,将校友文化的实践优势、亲和优势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理论优势、说理优势相结合,解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实践性不强的问题,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和时代感强烈的新内容。  相似文献   

16.
针对高校和社会协同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短板、实践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实践育人团队薄弱和社会参与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缺失等主要教学问题,通过创建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的环境、构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实践育人体系、建立教学团队优化方法和社会参与实践育人质量评价体系及建立持续发展的协同育人机制等,构建了优质资源共享、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学校和社会协同实践育人的新模式,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创业就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7.
资助育人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型人才和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资助工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表明,必须要重新审视资助育人的内涵,加强资助育人的平台建设,全力搭建资助育人的组织平台、宣传平台和社会实践平台,促进资助育人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高校所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是立足专业教育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教育。梳理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呈现为意愿高但实际落地的少、创业领域宽但科技创新含量少、支持的政策多但落实到位难、期望高但成功率低的特点。提出从调动高校校友资源在内的有利资源以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特色文化、建立分层次的立足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搭建创业模拟实训平台、创业孵化基地、设立青年校友创新创业联盟、让校友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9.
刘玉来 《天中学刊》2012,27(6):139-140
高校实践育人对培养合格人才至关重要,但目前学生参与实践的动力不足、方法不当,高校与相关部门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教师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到位,导致实践育人工作效果不理想。高校应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以督促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应将教师的科研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以带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应建立并完善实践教学机制从而为提高实践育人效果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0.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要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体系,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的育人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