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拜读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6年第1~2合期张永芳老师撰写的《巧妙转换单位"1"》一文,受益匪浅。张老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向读者介绍了四种转换单位"1"的方法,这方法巧妙、实用。笔者发现,原文中的例题也可通过扩倍的方法,巧妙地转换单位"1"。请看:  相似文献   

2.
拜读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6年第1~2合期张永芳老师撰写的《巧妙转换单位"1"》一文,受益匪浅。张老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向读者介绍了四种转换单位"1"的方法,这方法巧妙、实用。笔者发现,原文中的例题也可通过扩倍的方法,巧妙地转换单位"1"。请看:  相似文献   

3.
《初中数学教与学)2014年第1期刊登了孙红艺老师的《转化构图巧解题》一文,简称文[1],读完这篇文章,被孙老师构造不同位置的等腰三角形四种巧妙解法所折服.但是,将这些方法搬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也许会问:“这些巧夺天工的妙法您是如何想到的?”  相似文献   

4.
读了2004年贵刊第3期的《为学生架起学习的天桥——单位“1”教学浅谈》一文,笔者认为潘老师的出发点是正确的,分数应用题教学的最关键环节就是要找准单位“1”,但是潘老师总结的还不够全面。例如,对于冰化成水体积减少112、一件商品降价25%等情况,如果用潘老师总结的三种方法去找单位“1”,学生会觉得很困难。所以,笔者在潘老师总结的经验基础上增加了一种找单位“1”的方法:在“谁”的基础上变化,“谁”一般就是单位“1”。有了这种方法,我们在解决前面的问题时就容易多了。例如,冰化成水体积减少112,由于是在冰的基础上变化的,所以我们把…  相似文献   

5.
关于《数学通报》2008年第4期1724号问题,宋庆老师给出了一个非常巧妙的证明方法.但这种证明方法很难想到.通过思考,本人整理出文中的三种证明方法,主要用到“基本不等式”及奈件中的“a+b+c=1”.  相似文献   

6.
什么叫单位“1”?“1”为什么要加双引号?这些问题王全夫老师在《浅析单位“1”》(《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第3期)一文中阐述了个人的见解。现将部分内容摘抄如下:  相似文献   

7.
巧中还有巧     
读了《湖南教育·数学教师》2006年第5期周维国老师的《分数应用题分率转化“四法”》一文,受益匪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也觉得,明确对应关系,寻找对应分率,巧妙设值或转化单位“1”是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所在.如果从这个角度考虑,周老师文中倡导的分数应用题分率转化“四法”的确是好方法.但笔者经过深究,发现如果根据分数的意义,把分数(或百分数)应用题转化为整数形式的应用题来解,则可以不必严格区分用乘法还是用除法,也可不必顾虑中间过程一会儿要求“整体量”,一会儿要求“部分量”的复杂情况  相似文献   

8.
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运用了复视角的叙事系统。小说中频繁的出现“变音”,巧妙地进行视角转换。本文拟从《呼啸山庄》中叙事视角的运用入手,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2004年第3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点”燃智慧的火花》和2004年第3期《小学语文教师》中的《课堂竟能如此美丽———特级教师孙双金采访记》两篇文章都列举了孙双金老师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一个教学片断:孙老师让学生质疑,一位学生(黄菲飞)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燃烧弹烧着之后,为什么只烧邱少云而不烧‘我’和其他战士呢?”孙老师不作正面回答,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自主探究后仍“举步维艰”之时,孙老师从“风”这个角度予以巧妙点拨,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下子豁然开朗:“我知道了,可能邱少云趴…  相似文献   

10.
批评如果不讲究方式、方法,结果只能是“老师出了气、学生不服气”。良药苦口,怎样才能使批评学生的忠言由“逆耳”变为“悦耳”,从而让学生乐于接受并将缺点错误加以改正呢?《孙子兵法》中的一些谋略可以帮助我们巧妙地“制服”学生,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什么叫单位“1”“?1”为什么要加双引号?这些问题王全夫老师在《浅析单位“1”》《(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第3期)一文中阐述了个人的见解。现将部分内容摘抄如下:单位,在《辞海》中有这样两种解释:1.量度中作为计数单元所规定的标准量,2.指机关、团体或属于一个机关、团体的各个部门。显然,小学数学分数定义中的单位,应指的是前一种解释,即是一种标准量,是所有“1单位事物(或其他)”(单位前置于“1”)的统称。这里单位“1”中的单位,有的能准确地说出来,例如把一块蛋糕、一条线段、一把铅笔、一群小羊、一项工程等看作单位“1”时的块、条、…  相似文献   

12.
拜读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6年第9期刘海建老师撰写的《例谈统一单位“1”》一文(以下简称刘文),受益匪浅,但总觉得余兴未尽,不吐不快,想借贵刊谈谈我的一些做法,算是对该文的补充。统一单位“1”,其实就是关系句式  相似文献   

13.
近日,拜读了叶小飞、申生两位老师发表在《小学教学参考》上的《一类工程问题的巧妙解法》一文。文中说“如果能将题中条件摘录整理,写出关系式,再通过对比代换,不仅有助于探索解题途径,而且往往能得出简洁又巧妙的解法”。叶、申两位老师提出的“等量代换法”真的很巧妙,笔者受其启发,试着用假设法解答这类工程题,觉得也比较简便。现写出来与叶、申两位老师共勉,恳请各位同行、专家不吝批评指正。例1修一条水渠,由甲队单独做,20天可以完成;若甲、乙两队合做,12天可以完成。由乙队单独做,多少天可以完成?【分析与解】甲、乙两队合做,12天可…  相似文献   

14.
拜读了《小学教学设计》2005年第1期周万昕老师的《人文情感与知识技能的巧妙结合———〈乘法分配律〉教学片断及反思》一文,觉得有些地方不妥,在此与周老师商榷。该文主要讲作者如何引导学生联系“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爸爸和妈妈”学习“乘法分配律”。如从“6×18 6×7=6  相似文献   

15.
《语文知识》1999年第1期刊载了王会东同志《“春江花朝秋月夜”浅析》一文。文中,王老师把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一诗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理解为“白居易化用了古代名曲《春江花月夜》”,“将‘朝’和‘秋’巧妙地嵌于‘春江花月夜’之中”,构成互文见义的修辞格,以表达“诗人无论春秋还是早晚,一年四季常常是取酒独倾,来排解内心的苦闷之情”。笔者认为这样分析不仅有些牵强,而且也有损于诗人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6.
于漪先生发表在《语文学习》2007年第1期《克服浮泛,精心探究》一文,提出了语文课的关键在于“扣住文本.品味语言.体悟思想内容与情感”,要求老师对课文的解读“层层开掘,精心推敲,闪现内在的光辉”。于先生举例《最后的常春藤叶》对贝尔曼形象的把握来说明这一观点。她提出三个问题来层层开掘,“探索到文章的真谛”、理解“他创作时构思的巧妙”:  相似文献   

17.
信全 《山东教育》2004,(13):33-33
在庆祝袁瑢老师从教五十周年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有幸聆听了天津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执教的《陶罐和铁罐》一课,印象可以用“行云流水、巧妙点拨”八个字来形容。具体说来:  相似文献   

18.
一、日记式日记层次分明、过渡简便、感情真挚,用在考场作文中,易获高分。一考生以《都是考题惹的祸》为题,用三则日记展开,分别写“教室里老师刻薄的批评”、“寝室里同学恶意的讥讽”、“家庭中父母粗暴的责骂”。且三则日记巧妙运用“小雨”、“大雨”、“暴风雨”来暗示情节发展,传递作者心情,布局巧妙、感情真挚。二、镜头式“““《镜头式也叫剪辑式。这种方法具有组材方便、视感强烈等优点。如《那里留下了我的》,一考生以《那里留下了我的童年》为题,以镜头式布局,写与“我”一同长大的小树,写让“我”害怕的小蚕,写舅舅…  相似文献   

19.
在成都市高新区特级教师“同课研究”活动中,我执教了《圆圆的沙粒》一课。最让人回味的不是听课老师对我“情意浓浓”的课堂风格的定位。而是课堂上学生那意外的偏差引发的巧妙的回应。  相似文献   

20.
在成都市高新区特级教师“同课研究”活动中,我执教了《圆圆的沙粒》一课。最让人回味的不是听课老师对我“情意浓浓”的课堂风格的定位。而是课堂上学生那意外的偏差引发的巧妙的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