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3 毫秒
1.
在华侨华人美术研究中,移民意识是解读华侨华人美术发展的关键因素,文化漂移性是移民文化的重要内涵,移民意识决定了华侨美术既有"传统性"又有"异域性"的文化特征。华侨美术在其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呈现出:民族性、异域性、漂移性相结合的独特的美术文化现象。这种文化融合是故国文化基因与移民意识相融的结果,是中国传统美术形态和西方美术形式意韵的融合。华侨华人美术的发展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对强化国家文化影响,促进世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侨"文化大致经历了启蒙、发展和繁荣三个阶段,其形态和功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当前,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华侨文化资源具有民俗文化特色鲜明、交流频繁、功能拓展等特征,具备文化产业开发潜力。但是,华侨文化资源产业开发中面临城乡差距、资源零散等困境,需要通过彰显"侨"文化资源的独特文化形象、建立文化治理机制、构建文化发展生态圈、提高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对外开放合作水平等策略来促进华侨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  相似文献   

3.
新华侨华人在事业成功的同时,面对于女教育的现实却承受着艰难的抉择:如何让生活在日本的子女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延续中华民族精神和品德,成长为中日文化兼通的人才,这不仅是新华侨华人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也是应引起国内相关机构及学术界关注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新移民不断进入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使得华侨华人文化呈现中国的新文化精神,由大众文化向精英文化变迁,具有开放性、兼容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5.
《嘉应学院学报》2017,(3):12-18
明清以来,粤东客家人漂洋过海去谋生,是无奈之举。"过番谣"反映了客家人的这种心路历程及其泪痕。程贤章的《挽水西流》典型地反映了客家人为去南洋而抛妻别雏的悲惨境遇与诉苦、诉情和异地生活的情形,体现了客家华侨集体记忆在形成客家移民文化中的重要影响。它真实地反映了客家华侨在异国他乡生活创业的艰难历程,也从文化认同的视角重现客家华侨对故土文化的确认。  相似文献   

6.
金晶 《教师》2024,(2):3-5
泰州红色文化资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泰州地区人民在革命、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重要资源,主要有物质、信息和精神三种形态,是高校进行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资源。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精神形态的泰州红色文化资源是课堂教学的现实素材,物质形态的泰州红色文化资源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场域,信息形态的泰州红色文化资源是网络教学的有益补充。文章作者结合教学教学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泰州红色文化资源应用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的主要路径,以期为相关教学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海外华侨华人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一支重要力量,作为世界文明的参与者和贡献者,广大侨胞对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积极推动作用。但由于文化差异,在此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文化误解与沟通障碍,本文将着重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闽南侨批源于民间个体的跨国金融与通信活动,却在近代中国跌宕起伏的历史中汇聚成一个群体的文化行为,衍生出丰富的内涵和作用。闽南侨批以"银信合封"的方式架设起华侨与侨眷之间的双向交流,促进了现实与情感的融合,成为中华文化延续和传承的支撑力。传统文化以侨批为载体,以家族宗亲理念为根基,进而形成以血缘、地缘为中轴的乡土观念,滋养出浓厚的故乡情感,派生出近代华侨华人在中外文化交融之下的社会改造理想。这种情感最终演化为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怀,作用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变革。在悠久的华侨华人历史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正是在这种情感升华中得以绵延传承。  相似文献   

9.
华侨华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此通过总结印尼的华侨华人政策在中国与印尼交流中的影响,从经济层面,包括华商网络、华人社团;文化层面,包括华文媒体、华文教育及挖掘两国共同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等方面来论述华侨华人在中国与印尼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华侨华人是中印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华裔新生代是海外华侨华人的主体部分,成为连接国内外民族血脉的关键。为推动其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促进中国在世界范围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华侨大学华裔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情况为依据,通过深入访谈分析提炼,阐明当下华裔新生代的文化认同现状与特点,探寻促进文化认同方案,强化民族共同体意识,维系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的血脉相通。  相似文献   

11.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源和主干,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中原文化多次南播,将优秀的具有地方特色内涵的文化传播到了大江南北广大地区,并对客家民系的形成、发展和壮大起了极大影响,同时也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发达国家文化的强势侵入,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多元的世界文化环境下,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点的少林功夫舞台剧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少林功夫舞台剧的发展历程以及文化特性,并针对其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少林功夫舞台剧的发展,不但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更要重视与其他资源的整合与交流;少林武剧的对外传播是一种跨文化的传播,在牢牢把握"少林功夫文化"核心定位的同时,还需考虑传播受众的文化特征与文化接受能力、提升"少林功夫舞台剧"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武术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亦可参考采用"武剧"的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3.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层次,构建企业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平安企业文化是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企业文化之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既要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又要大胆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4.
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是独立的,而又没有完全封闭对外交流,对外交流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特征,只能使中国历史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两者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是主要的,中国的历史文化是在不断吸收新的成分而发展壮大起来的;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尖锐,水旱灾害的频繁使封建社会的这一基本矛盾更加激化,从而推动中国古代历史的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5.
从汉字看中国传统的"和"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和"文化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中国的国民性格、文化心理、行为方式等方面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追本溯源,"和"文化根植于我国农业文明的土壤,肇始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卜禾.中庸之道是实现"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气在现今的物理学中可以机械地理解为“气体”(相对固体、液体的物质形态之一),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却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它和中国传统文化血脉相容,是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一个重要特色发展现点。 充分了解气对认识中国古代哲学、中医学、武术、兵学、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传统道德等优秀传统文化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论文以中国传统彩陶文化及色彩在现代陶艺的作品创作中的应用为基础,论述了中国彩陶传统装饰文化艺术与现代形态造型艺术的互补,揭示了传统彩陶艺术与现代社会人生往复流转、浑然一体、互依互生的关系。进一步阐明了把传统彩陶装饰元素当作陶瓷艺术造型主体精神的形式载体之一,创造出具有强烈民族特性的全新的中国现代陶艺作品,从而创立一种具有民族风格和独特个性的艺术语言表达形式,是中国现代陶艺家共同追求和探索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汉语是汉文化的载体,它深深地印上了汉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印记,根深蒂固.男尊女卑、男主女从,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两性关系模式,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天然"的秩序,貌似天经地义的绝对真理一样,充分体现在语言中.  相似文献   

19.
母语既是承载特定文明形态的符号意义体系,又是划分不同文明形态的标志。作为世界上现今流行的“八大“语系之一的汉语言母语有着悠久历史和强健生命力。20世纪中国文学以“语言“的革新为肇端,文学语言的现代性已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题话语。综观20世纪中国文学,文学的母语写作即使是在被历史性“解构“状况下也处于不断“重构“的努力中并形成了贯穿百年的建构过程:从20年代胡适、周作人等人倡扬的“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设想,到40—70年代“毛(毛泽东)文体“对母语文学的革命性再造,至世纪末人们在理论话语和创作实践层面对文学母语的重构。由20世纪中国文学母语化进程可以得到的启示是,中国文学如要在“全球化“中坚守“民族性“则必须发扬光大汉语言母语的诗性特征,使“语言“再度成为人的“诗意栖居“的所在。  相似文献   

20.
文化课是汉语国际教育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在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受语言教学思路影响较大,教学效果有限。笔者就文化课教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在外国留学生和对外汉语教师中进行了四次调查,获取了他们对文化课教学的评价和看法方面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改进文化课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