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英语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英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则是创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21世纪,英语教学中必须实施和贯彻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从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相似文献   

2.
加强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研究的一门热点,国家的兴旺靠创新,民族的昌盛靠创新,实现四个现代化更需要创新.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核心的核心,小学语文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性学科,理所应当加强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语文教学中必须以语文教材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当前教育改革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全国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开发其创新潜力,提高其创新能力.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但传统教学中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仍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  相似文献   

4.
中学数学是一门具有严密逻辑推理的系统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的学科。在教育转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素质教育如何操作是教师讨论、议论得比较多的问题。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要求数学教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创新教育,把传授基础知识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出适应新世纪发展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5.
创新教育是当前我国正在推行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要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首要目标,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创造能力和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以及进行创新人格的教育。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基本途径。化学实验以其丰富的内涵及独特的优势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科素质的重要阵地。作为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是迫在眉捷的大事…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教育亟待培养的八种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总目标之一。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全国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开发其创新潜力,提高其创新能力。数学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一门学科,要改革数学课堂教学,以课堂作为  相似文献   

8.
数学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实施开放型数学教学,通过改革传统教学过程中束缚学生发展的因素,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数学知识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施"开放型"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大胆开放、随机应变,不断改革束缚学生情感、认知与能力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而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核心和基础.从历史学科自身规律来看,只有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才能从头绪纷繁而又交错影响的历史事件中得出正确的规律认识.冈此,要把培养、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贯穿在历史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笔者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实践,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以创新为特征充满竞争的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课程,已普及到中小学,成为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学科.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各种教育手段、方法,各种媒体,帮助学生萌发创新意识,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兴趣,采用探索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丁为照 《考试周刊》2009,(52):213-213
学校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们所提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而作为提升学生素质教育的课程之一,思想政治课在整个学科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理应肩负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历史重任.我认为抓住"知"、"德"、"思"、"用"不放松,创新教学模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教育》2008,(25)
作为教育的重要阶段,中学每门学科都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历史学科当然也不例外。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也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和信心传统的教学模式为青少年提供的是一个封闭的、禁锢的、狭窄的、高压的学校牢笼,在这种环境下,青少年的个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育是一种全面的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学的实施就是要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教学过程,这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以学生的探讨学习为主体,以学生素质整体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过程。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化学在作为基础学科的同时还是一门实验学科,因此,中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将创新教育纳入素质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挖掘学科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合理安排创新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下面,我就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谈几点体会。一、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活学生创新的意识。陶行知提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  相似文献   

15.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中学各科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思维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无疑将肩负更加重大的责任。在数学教学中,应当结合学科本身的特点,充分发挥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独特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独立的思考,努力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大胆创新、敢于求异、勇于实践和探索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提高创新能力。本文结合数学教学的实践谈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  相似文献   

16.
黄永华 《教育》2008,(9):54-54
作为教育的重要阶段,中学每门学科都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历史学科当然也不例外。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也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7.
中学数学是一门具有严密的逻辑推理的系统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的学科,而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则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本文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打破常规,实施素质教育,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上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18.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 ,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 ,因为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因此 ,作为高校教师怎样通过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建立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实施创新教育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旋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正是创新教育的首要目标。创新教育应以各科教学和实践活动为主渠道 ,各个领域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19.
试论历史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历史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学生综合能力可以分为学科基本技能、历史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三个层次.学科基本技能是基础,历史思维能力是拓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目的.历史学科综合能力的这三个层次由低到高,由表及里,相互依存,密切相连,构成了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实施综合能力培养,就要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原则,革新教学方法,改变评价策略,加强历史活动课教学.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主要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基本任务,也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新课标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就当前小学语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