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谭静 《教学与管理》2013,(11):29-31
对话教学以其尊重、彰显人的主体性而成为主体性教育的重要形式。在主体性教育活动中,对话是一种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为基础,以寻求真知、创造意义和建构完满的精神世界为目标的教育主体之间的平等交流、相互沟通的过程,它不仅是指教育主体之间狭隘的言语交谈,更是指教育主体之间各自向对方的精神世界的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的精神沟通与内在交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学生、文本(包括文本的作者、编者)都是阅读对话教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句话启示我们:阅读不仅是一种技能,而且是一种精神交流。平等对话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独特感受,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为前提。平等对话包括师生、师本、生本、生生之间的对话。本文中,笔者把论题界定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3.
"对话"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展开有效对话关键是平等。"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阅读教学只有"尊重"教科书编者、文本,才能展开平等对话,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对话不仅是指外在的言语行为,更强调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对话主体(包括学生、教师、文本)理性的碰撞、精神的相遇和情感的交流。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使课堂教学双方置于平等地位之上,使教学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灵,是师生间言语与精神的沟通、感悟和融合.  相似文献   

6.
<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在这场对话过程中,无论是文本作者、教师还是编者,都应发挥各自不同的职能功效,不可偏废一隅。对文本作者而言,侧重于其创作性;教材作为特殊的对话者,编者具有编辑的主体性;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引导者,具有教学主体性;阅读对话,则要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其间,最重要的当然就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以往职教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无视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平等对话关系的传话式教学,这是导致阅读教学长期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为了改变职教语文阅读教学的这一现状,笔者试图建立起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形态——对话式阅读教学,希望能在三主体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有效发挥主体性的效能,使阅读教学更为有效.本文借助教学对话理论,着力探讨了对话式阅读教学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两次提到“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何为“对话”?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提高全面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然而现实教学中,老师们对“对话”的理解不够透彻,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不能不…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强调师生对话是新课程标准下阅读教学的重要理念,师生对话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达成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思维方式。现代课堂教学的过程实质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对话教学已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是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理念。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教学中的“对话”不能只是狭隘地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谈话或者各方面之间的接触、谈判.它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追求。对话意味着相互平等、相互沟通、相互包容。意味着双向互动.意味着相互碰撞和共同建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句话对于教学而言。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的主体间对话过程。从阅读教学来说.教师应该把握阅读教学中“对话”理念.应该在把握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理念的同时.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11.
和谐的阅读对话教学是在教师、学生与文本(作者、编者)之间建立一种交互平等的教学关系。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对话即是在认知和再认知学习目标中将教师和学生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共同活动。”传统的阅读教学是种“传授一训练”型,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方式是单向灌输;对话式和谐阅读教学体现为交互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标提倡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以阅读教学为例 ,教学的过程应当说是学习主体 (学生 )和教育主体 (教师包括环境 )交互作用的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尊重学生不同个性和文本不同理解的教学环境 ,本文就文本多样化的解读问题进行一下探讨。一、多样化的解读是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发挥的基本特征主体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就是选择性。学生的学习过程 ,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到学习手段 ,无一不是选择的结果。由于这种特殊的选择性 ,因此 ,学生对外界…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编者是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要的隐性对话主体,有否深入开展与编者的对话关乎阅读教学的方向性和实效性。本文立足于编者的主体地位,结合教学实践尝试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多个维度对话编者,希望能藉此架起学科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之间的桥梁,使阅读教学更为有效、有序。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指出,“注重个性化阅读”,“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是现代阅读教学的核心理念。统一在这个核心理念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应是对话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教师、学生、文本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构成了动态的交互系统。王富仁教授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同时坚持三个主体性。那么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认识教师的主体性呢?  相似文献   

15.
对话:语文阅读教学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淑丽 《现代语文》2005,(2):113-114
西方解释学认为,文本作为话语作品,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读者作为建构作品意义的主体,与作者主体是平等的。文本解读的过程就是文本、读者、作者三个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在教学中,教育者与受教者在沟通与沟通关系中进行心灵的碰撞,从而提供了“发现世界”、“发现自我”乃至“相互发现”的契机。语文阅读教学更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  相似文献   

16.
文章联系语文阅读教学实际,论述了文本作者创作主体性、教师施教主体性、编者编辑主体性和学生学习主体性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对话”理念引入语文教学是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以下简称《标准》)中的一大亮点。在《标准》中 ,“对话”一词出现在两处 :“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前者指一般教学对话 ,包括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主体间对话 ,它贯穿在语文读、写、听、说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后者指阅读教学对话 ,它应该包括以下几层内容 :(1)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2)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 ;(3)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4)教师引导学生在同伴之间展开对话以加深对文…  相似文献   

18.
《课程标准》明确:“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句话界定了阅读教学组成因素的个数、排序、位置关系,阅读教学开展的方式以及阅读教学的过程。借这句话,我们可以准确把握阅读教学的特点——教师先与文本对话后,再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对话型教学,为保证这个对话过程能有用、有趣、有效,教师要保持“平等者的首席” 位置。  相似文献   

19.
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师生间的对话,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上的平等与沟通,同时也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重在让学生获得自我真实感受,而非他人体验与感受的移植。课堂教学应是在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建立多元互动的信息通道,进行信息沟通并产生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是师生分  相似文献   

2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对话理念的提出和确立,给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带来了冲击,有利于扭转语文课程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状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