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性格的形成     
培养学生的性格是苏维埃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要顺利地做好这个工作,只有和家庭密切合作。孩子们的性格特徵入学前就已在家庭里打下了基础,这在他以後的学校和生活中表现着很大的力量。小孩子的性格特徵不是天生成的,它们也不是遗传的。这些特徵首先为我们、母亲们、父亲们和其他的家庭成员们所养成的,它们天天在影响着孩子们的行动、习惯、观念和兴趣等。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们——儿子和女儿有这样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家庭是儿童情绪社会化的起点,家庭表露影响着儿童情绪的健康发展;父母要学会积极表露,引导孩子学会正确认知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为孩子情绪的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情绪氛围。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中的父母都有很强的经济意识,有着一套适合自己的金钱观,生活在家庭中的孩子们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熏陶,如何帮助孩子树立适合自己的金钱观便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作为幼儿教师,笔者谈点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4.
周惠 《教师》2014,(26):15-15
随着社会道德日益下滑,道德问题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关注,如何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已成为家长们探索的重点。家庭作为孩子们成长、生活、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家庭教育不仅会影响他们个性的形成,还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道德发展和稳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就在家庭教育中渗透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5.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全民素质的提高,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在不断的拓宽.电脑走入家庭已成为现实,由此产生了家用电脑.正如计算机在工业、教学、军事上应用的一样,家用电脑是计算机的一个分枝,以其独特的魅力迎接着时代的考验.众所周知,教学电脑从理论上讲是运行教学软件的计算机,从消费特征上讲是国家购置的公有财产;同样,家用电脑则是运行家庭软件的计算机,是个人花钱购置的私有财产.家用电脑作为高科技产品有其独特的作用,它可以作为家庭办公、辅助教学、家庭管理、游戏、科研网络及通讯工具,提高家庭工作、学习效率.随着国际上“信息高速公路”不断完善,家用电脑已成为无所不能的工具.在我国家用电脑的发展尚属萌芽阶段,多数家庭购置计算机是为了在家庭中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时下流行这样一句话“下个世纪不掌握电脑,就是现代文盲”,谁都不想被时代抛弃,更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输在起跑线上;并且国家也非常重视计算机的普及工作,国家教委对“评职、晋级提出了外语、计算机考试”的硬性要求,同时将中小学生的计算机教育写入了教学大纲,给电脑进入家庭注入了催化剂.因此电脑走入家庭是非常现实的事情.家用电脑作为消费产品,是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电脑是西方文化的产物,电脑代表着一种  相似文献   

6.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成了学校和课堂的延伸,父母成了第二教师。那些紧张有余,轻松不足的学子们便在家长们不厌其烦的劝学教诲中继续着他们的紧张,伴随着短期内的分数提高,成绩上升,孩子们失去了原本应从家庭获得的温暖,失去了儿童原本的轻松以及最可宝贵的学习兴趣。于是厌学的情绪、逆反心理便开始占据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不良的心理倾向开始形成,不顾后果的抗议行为更是令师长们捶胸顿足,后悔不已。“亡羊补牢”可能“未为晚矣”,但如果“未雨绸缪”,确保“牢羊不亡”岂不是更为明智一些吗?因此,家长必须学会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全面地看待自己的孩子,必须首先区别学校和家庭的不同职能。  相似文献   

7.
沈权民 《教学随笔》2010,(1):20-21,66
在现代家庭里,观看电视已成为一种再平常不过的休闲娱乐,而电脑也越来越多地走进普通百姓的家庭。但你也许不知道,电视和电脑在为人们带来欢乐和便捷的同时,也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无形的伤害。  相似文献   

8.
如何与孩子们交流思想与情感,已成为当今父母们倍感烦恼的事。父母们往往感到与孩子的交流越来越困难,对生活在自己身旁的孩子越来越陌生,孩子们不仅变得对父母越来越不依赖,而且也开始对父母越来越不信任。其实孩子们何尝不为此苦闷?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1996年对3349名10-15岁的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情况的调查结果,有  相似文献   

9.
在21世纪,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网络,网络化生存日渐由时尚变为平常.据我校对高年级四个班的学生随机调查,拥有电脑的家庭已占85.5%,其中已上网的家庭占48.8%.调查还表明,家庭拥有电脑的学生100%都喜欢玩电脑;家庭电脑已上网的学生,100%喜欢上网.家庭电脑没有上网的学生,往往想办法到亲戚、同学家上网,个别学生甚至还去网吧.上网已成为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社会网络化的巨大冲击和挑战.网络化环境下的小学德育该怎样进行?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不能不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父母离异家庭已成为社会常见现象。令人担忧的是,孩子们成了极大的受害者,他们大多缺乏爱的熏陶、自卑心理严重,走向自我封闭。这应该引起教育者和养育者的高度重视,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只有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才能使父母离异的学生走向健康成长之路。  相似文献   

11.
让学生从小掌握第三语言──电脑深圳市蛇口中学揭强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电脑技术开发与运用已成为深圳特区的一大重要支柱产业。电脑走进了政府部门、企业,又开始走进家庭。广大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这一新技术领域的人才。如何适应这种发展形势,培养出跨世纪的人才...  相似文献   

12.
韩佳 《黑河教育》2011,(3):62-62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孩子几乎成为每个家庭的“核心”。一部分家庭中的老人和父母对幼儿过度爱护,使他们成了温室里的花朵。一些看似体现“爱”的行为,实际上已无意间剥夺了幼儿自己动手的机会,使他们对成人产生了依赖感,久而久之自理能力越来越差,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幼儿教育研究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3.
记得曾有一次在网上和一位台湾的硕士生聊起激光打印机的时候,他竟然一个劲地说不知其为何物。这着实让我吃了一惊。如今电脑几乎已成为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将自己的电脑全副武装,添置了各种各样的设备。难道在电脑如此普及的今天,竟然还有人不知道激光打印机?何况他还是个硕士生!这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父母离异家庭已成为社会常见现象。令人担忧的是,孩子们成了极大的受害。他们大多缺乏爱的熏陶、自卑心理严重,走向自我封闭。这应该引起教育和养育的高度重视,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只有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才能使父母离异的学生走向健康成长之路。  相似文献   

15.
学校应该成为学生掌握本领的地方,这种本领就是创造性地了解周围世界. 对于准备生活在明天世界里的人,现在应该怎样培养呢?今天在很多家庭中,从孩子生下来的第一年就在“设计”孩子的未来,这已不是什么秘密了,这就意味着将要强加给孩子们的,是家长自己认为未来所必须的那些教育标准。那些习惯技能。昨天,家长们曾经只是教孩子们演奏钢琴,今天,  相似文献   

16.
设计意图家是每个人生活的港湾,家庭的温暖和亲情关系会影响幼儿对人和社会的态度,幼儿对家庭的感受也将影响其人生的道路。为了引导孩子们正确了解自己的家人和家人对社会的贡献,尊重父母,升华对家人的爱,设计了本活动。活动目标1.激发幼儿调查家人的兴趣,了解家人职业的特点,通过调查增进对家人的爱。2.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调查结果,有条理、有感情地讲述。活动准备1.环境准备:搜集优美的房屋、家居布置等照片、图片布置在教室。请幼儿每人带一张全家福照片,制作成展板。2.幼儿经验准备:①请幼儿以小记者的身份对自己的家人进行家庭…  相似文献   

17.
正设计意图:幼儿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目前学前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中班的幼儿已经懂得简单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并能恰当地表达喜怒哀乐。但还有一部分幼儿还存在任性、专横的个性特点,一部分幼儿由于家庭、生活环境等因素压抑自己的情绪,影响了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因此,我设计了本节活动,希望孩子们能从小培养良好的情绪,懂得自己和同伴的感情和需要,培养幼  相似文献   

18.
亲子活动已经成为建立良好的家园沟通的重要途径,是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幼儿园内,孩子们接触最多的便是自己的家长、教师,在幼儿园开展亲子户外活动可以加强家长与自己孩子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们在幼儿园内的生活,使家庭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同时也可以让教师通过亲子活动来了解每个家长对孩子进行的家庭教育是什么样的,这更可以把握孩子们的成长特点。对如何在幼儿园内有效组织户外亲子活动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9.
陆虹 《中学生阅读》2009,(11):58-60
在科学技术飞速成发展的今天,电脑、电视充斥着孩子们的生活,成了孩子们业余生活的全部。而那些当地传统的、具有乡土特色的本土文化则离孩子们越来越遥远。  相似文献   

20.
<正>目前的小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无所不在的社会中,孩子们获得各种信息的方式、种类和数量都是无法想象的。这些信息不留痕迹地进入了孩子的潜意识。而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尚未形成,很容易受到网络环境负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如何正确利用互联网对小学生进行德育,使其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又成了学校、家庭亟须解决的"课题"。一、互联网对小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1.影响小学生的道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