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宿爱云 《现代语文》2007,(3):122-123
《马氏文通》中"顿"和"读",是全书中矛盾最多、最易混乱的两个术语,特别是马氏对"顿""读"的界说,研究学者们对此众说不一.本文通过对《马氏文通》中的"顿""读"界说及例句分析,得出一种结论:"顿"和"读"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术语,"顿"是修辞层面,"读"是语法层面,不同层面的东西划分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但可以有交叉的现象.这种交叉现象也就造成了在句读分析中,有的既可以是顿,也可以是读.  相似文献   

2.
史春花 《现代语文》2006,(5):110-110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这样说:"出去买点东西""这个东西挺好看的"等等,几乎每天都会用到或听到"东西"这个词,这里所说的"东西"不是指方向,而是泛指"物",那么为何称"物"为"东西"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称"物"为"东西"的呢?  相似文献   

3.
一位老教师曾对我说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双休日,她上街买东西,碰到了她以前教过的两个学生.一个是昔日精心培养、百般关照的"优秀生",另一个则是曾经三天两头进办公室的"双差生".  相似文献   

4.
"东西南北"是最基本的方位,但在汉语中,"东西"与"南北"不仅语用频率不对称,语义演化也相当不同:由于一则古人每天看见东边日出西边落,"东西"距离可直接感知,而"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南北距离则更依赖想象;二则古代建筑多坐北朝南,所谓比邻而居,往往是东西相邻,"东邻西舍"等于"左邻右舍",由此"东西"更易产生"邻近"义:三是古人座位习惯坐北朝南,最宜放置生活物品是座位两侧,也就是东西向,用"东西"代指东西两侧的物品也就很自然。于是,"东西"由"方位"演化出"近旁",由"近旁"(放物的位置)演化出"物品";而"南北"则演变出"远距"义。  相似文献   

5.
古时有"八端"之说,"八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古人以为"八端"是做人的根本."孝"是"八端"中之尤其重要者,"百善孝为先","不孝"在古代就是犯了最重的律条. 陶星的事迹,就是一个字:"孝".读陶星的"孝",让人明白了"反哺"的含义,让人明白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真谛.我为陶星感动的同时,也有一种担忧--为很多"生在福中不知福"的孩子,为很多不懂得知恩、感恩、报恩的当代学生.  相似文献   

6.
"报道"与"报导"这两个词读音相近,十分容易混淆。到底哪一个对呢? 其实,准确地说,"报道"与"报导"是一对等义词。等义词就是意义基本相同的词。它们都指:一、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形式把新闻告诉群众。这里是表示动作。二、用书面或广播、电视形式发表的新闻稿。现在人们倾向于用"报道"。另外,二者的读音不同。"报道"读"bao dao","报导"读"bao dao",注意使用时不要误读。  相似文献   

7.
"像"被简化作"象"是在1956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中,并规定,在这两个字意义容易混淆时,"像"仍然可以使用.如"塑像、肖像、像章、领袖头像"等仍用"像",其他场合则写作"象".  相似文献   

8.
"学"即"效",也就是模仿,通过模仿求得知识技能."学得"即以获得某种经验为目的的活动."习"指鸟频频起飞,即反复学飞,也就是温习、练习,通过与某事物的经常接触而熟悉该事物.由此可见,"习得"时,个体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有时甚至是无意识的活动.  相似文献   

9.
王玉梅 《现代语文》2006,(10):90-91
现代汉语里"睡觉"就是"睡眠"的意思.但根据相关文献记载,"睡觉"古今的音义都是不同的.古代"睡觉"为"睡醒"义,"觉"字在上古只有"古岳切"一个读音ju é,到了中古时期,为了区别"觉"的"睡醒"义跟其他义项的差别,人们逐渐从"古岳切"分化出"古孝切",今音为jiào,后来"睡觉"一词又派生出"睡眠"之义,并逐渐取代了"睡醒"义.  相似文献   

10.
《聊斋志异》中的"再""又""复""还"用法已经相当成熟,既有对先秦汉语的继承,又有很多的新发展。新发展或与现代汉语相同,或为现代汉语用法之肇端。四者都关涉两个动作,"再""复""还"关涉的两个动作主体相同,第二个动作为过去或将来时态,"又"关涉的两个动作主体可同可异,第二个动作为过去或现在时态。四者所关涉的两个动作间的关系分为相同、相反、顺承三种。  相似文献   

11.
编者希望借本辑课例与同行一道思考如下问题:"读写"是否应该结合?"读"与"写"应在何种程度上进行结合?又应以何种方式进行"结合"?对"读写结合"的讨论似应首先确定一个大前提,即:阅读与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两大疆域,"读"与"写"的分工是必要的。如果说,"分科"是人类教育史上的巨大进步,那么,语文教学上"读"与"写"的分工,也是语文教育走向科学化的重要标志。但在教学实践中,这两个领域各司其职又相互融合,形成了比较复杂的状况。  相似文献   

12.
2005年11月27日晚央视3套的"联合对抗"节目中,当红花旦主持人王良在给挑战者刘文涛读题时,有这样一题:"李白诗句'陈王昔时宴平乐'中的'陈王'指的是谁?"大凡有一些古文学素养的人都知道,"陈王"指的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曹子建,在此毋庸赘言.可"平乐"之"乐"字是否如王良所读之"yuè"音呢?我们不妨推敲一下.  相似文献   

13.
略谈"移就"与"拟人"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移就",就是两个事物相关联时,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移过来修饰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它有两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正>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曾经说过:"人应该有两个故乡,一个是现实地理上的故乡,一个是精神上的故乡。"其实,人也应该有两个童年,一个是现实生理上的童年,一个是精神上的童年。精神上的童年,犹如"精神上的故乡",需要用阅读来打造,需要在文字中体验。阅读的意义在于不断丰富个人经验。在阅读中构筑孩子们"精神上的童年",需要解决两个问题:读什么和怎么读。  相似文献   

15.
"东西"起初是两个方位词,表示"东方"和"西方".在现代汉语中,"东西"已演变成了一个词,具有两个基本义项:①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②特指人或动物(多含厌恶或喜爱的感情)."东西"古今词义相差甚远,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前人的一些探索成果,谈了"东西"一词由词组变为一个词的词义演变的具体历程及后起义项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自读课"和"教读课"是"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两种不同课型,但是相较于"教读课"来说,"自读课"更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的自主性。它既重视学生的"自读",又对教师的"导读"提出了新要求,但是如何有效地开展自读课教学,又一直在困扰着我们。在本文中,我将结合自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三个方面对"如何将自读的权力还给学生"做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陈然 《现代语文》2006,(2):124-124
"暴光"与"曝光"这两个词常常出现在媒体的各类报道中,各种各样的大事件、小问题经过"暴光"或"曝光",不断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在"暴光"与"曝光"使用的选择上几乎没有规律可循,人们认为"暴光"等同于"曝光".那么"暴光"与"曝光"在读音、词义上到底有怎样的联系呢?  相似文献   

18.
阅读教学,要带领学生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所谓走一个来回,是说读一篇课文至少要有"来"与"回"这两个过程."来",是指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回",是指从思想内容又回到语言文字上来,了解课文是怎样表达内容的."来"是"回"的基础,"回"是"来"的升华.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也才能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叶欢 《现代语文》2007,(6):126-126
说书人喜欢在一回末了卖个关子,说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吸引听众下次再来听。"请"字是敬辞,显得很礼貌,听众听了舒服。现代人很注重人际礼仪,不吝说"请",叫人家坐下说"请坐",让人家讲话说"请说",写文章指明出处或需要参看的地方,也不忘说一句  相似文献   

20.
随着"痴男怨女"怨女旷夫"等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使用,不少人往往望文生义,受"怨"字常用义——"哀怨、怨恨"的误导,把"怨女"理解为"哀怨、怨恨的女性",把"怨"读为"yuàn"。其实,"怨女"中的"怨"不是"哀怨、怨恨"之义,而是一个通假字,通"蕴",读为"yùn",是"蕴藏、蓄积"的意思。所以,"怨女"是指"已到婚龄而无合适配偶的女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