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在对“诚信”传统美德的特点和诚信的道德心理结构进行理性分析思考的基础上,体认“诚信”作为人类自然道德法则,人类道德生活的最重要的公共精神产品,有着无穷的历史发展张力,具有鲜明的时代品质特征。最终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诚信”进行高层次的复归。  相似文献   

2.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由“诚”和“信”两个概念组成的。诚,指真诚、诚实;信,指信任、信用和守信。“诚”与“信”合起来作为一个科学的道德范畴,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从道德范畴来讲,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此之谓诚信,其本义就是要  相似文献   

3.
“明礼诚信”既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又是今天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的世纪,认真研究高校大学生的道德建设的现状,在大学生中加强“明礼诚信”道德规范教育,对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在人类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均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它是个体道德的基石,是社会秩序良性运行的基础,是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诚信的缺失将是一种社会灾难,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是“以德治国”方略的内在要求。进行诚信建设要从多方面着手,最重要的是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查询的公民个体、单位集体和公司法人的信用记录档案,并附之以相应的配套奖励措施,为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提供机制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诚实守信就是忠诚老实、信守诺言,它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延绵不绝的传统美德,一种为人处事的规范和原则。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要以信用取信于人;二是对他人要给予信任。“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民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我国历史上许多史书都记载了“诚信”两字在个人道德价值取向和社会稳定、发展中的重要性。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诚信已成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本质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6.
传统美德教育应有的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美德教育是道德教育应时代和未来发展的要求所拓展的新领域。我们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首先要以“三个面向”的教育原则为指导:在对古代传统美德进行本色梳理的基础上既要赋予其现代新意,还要使其与现代道德意识相结合,整合成我国新生一代人可以和乐于接受的内容;当代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传统美德教育必须站在世界的参照系中,去认识和领略中华传统文化与道德之精华的历史风采和现代价值;我国新生一代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力军,传统美德教育必须面向未来。其次,在施教实践中,应以近代革命传统美德和当代英模美德为主要内容。最后,传统美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作为施教的逻辑起点,从激发情感入手。  相似文献   

7.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高校诚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在社会经济生活及各项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不难看到一些不良风气及习惯正侵蚀人们的头脑,扰乱人们正常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面对道德滑坡和信任缺失,最根本的途径是要借助传统美德,尤其是诚信的力量。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深刻理解和剖析诚信内涵,分析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现象的内在原因,探讨解决诚信缺失问题的对策,以高校德育工作为契机,建立高校诚信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诚信内涵的理性分析及重要意义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诚信都是一个人最根本的道德品质,这也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相似文献   

8.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根本准则.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局限性所在,对“诚信”道德的内容、体系及其价值和意义认识不够,大学生诚信意识越来越淡薄.本文指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意义所在和缺乏诚信的具体表现,并探讨加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9.
陈晓芸 《考试周刊》2008,(50):139-140
诚实守信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操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旨在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的教育。本文主要从诚信层次方面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提高诚信教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诚信”的本意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儒家将“诚信”推崇为一种道德规范和自我修养的内容。认为“诚”是天赋予人的道理,人应“以诚为本”。效法天道真实无妄的品德,实现人的道德价值。认为“信”是立人立国之本,将其列为“五常”之一,要求人“言必信,行必果”。为此,“诚信”被奉为修身、立业、治国、用人、交友等的重要道德原则,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它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成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哲学在谈论"道义"时,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贬抑身体,压抑人的主体性的反身倾向。受此影响,在德育的实践中存在着割裂道德与身体的联系,压抑作为感性主体的人,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的倾向,导致了德育在如何看待其目的、功能、方法以及主体等方面陷入了误区。表现为:德育立足于社会本位,强调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忽视个体自身对道德的需要;把德育的过程理解为"转化"或者"内化",忽视主体对道德的自主建构,忽视个体接受道德的心理机制;强调施教者的权威,忽视接受者对道德的思考和批判。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诚信思想的精髓在于诚于内而信于外,强调道德理想与道德致用的统一;在新的条件下需要完成它的现代性转型.当代大学生作为特殊的道德主体,应当成为传统诚信思想的传承者、再造者和践行者.  相似文献   

13.
从“虚拟”走向“现实”的学校网络道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丹 《中国德育》2008,(4):17-22
学校网络道德教育从“虚拟”走向“现实”具有两层含义: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道德的产生虽然与“虚拟”的网络社会或网络环境紧密相关,但究其实质,网络道德失范是网络个体现实道德问题在网络中的体现,因而网络道德教育需要从现实入手;学校是网络道德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学校网络道德教育应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从幕后走向前台。其基本路径是:探索和遵循网络道德教育规律;对学校道德教育进行“网络化”调整。  相似文献   

14.
论国家伦理意识与学校道德教育权威的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丧失权威的道德教育无以使人信服,难以使道德和主体之间建立一种肯定性关系,更无法实现使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名副其实地信奉并躬行其被教过的道德。道德教育权威的重构需要国家伦理意识的支撑。只有国家对自身的伦理本性加以觉悟和现实体现,才能保证社会伦理安全,才能赢得人们对道德权威的信任。只有正义不仅体现在个人的灵魂里,也表现于国家的意志中,个体、社会、国家才能在价值共识的基础上建构道德意义的同一性,道德教育之整体精神才能得以确立和证明,教育亦将获得令人信服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以伦理世界为绝对前提的道德世界和解模式,是对现代伦理世界的现象学考察.现代性道德世界观的和谐是预定的,因而道德意识是以背反式存在的;道德意识这种“颠倒”的存在,即是伦理精神的“对象性表象”存在——伪善.在道德自我的统一中,通过道德语言的中项作用,个体道德的罪过得以宽恕,伦理普遍意识得以现实存在,伦理普遍意识与个体道德行为得到相互承认,达到和解.伦理精神以“理性直观”的形式保存于道德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16.
“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提出有其特定的背景和深刻的内涵 ,意义重大而深远 ;“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 ,关键是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 ,以道德教育作为新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为推进“以德治国”方略的顺利的实施 ,发挥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丧失权威的道德教育无以使人信服,难以使道德和主体之间建立一种肯定性关系,更无法实现使"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名副其实地信奉并躬行其被教过的道德。道德教育权威的重构需要国家伦理意识的支撑。只有国家对自身的伦理本性加以觉悟和现实体现,才能保证社会伦理安全,才能赢得人们对道德权威的信任。只有正义不仅体现在个人的灵魂里,也表现在国家的意志中,个体、社会、国家才能在价值共识基础上建构道德意义的同一性,道德教育之整体精神才能得以确立和证明,教育亦将获得令人信服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构建新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目的是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道德失范,扬弃传统道德,发展先进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到胡锦涛提出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我国新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已基本形成。要在实践中使之转化为公民的自觉行动,必须加大教育引导力度,激励公民道德实践与追求;必须强化约束规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大力褒奖道德典范,培育公民“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诚信思想的精髓在于诚于内而信于外,强调道德理想与道德致用的统一,具有深刻的本体论意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完成它的现代性转型.当代大学生作为特殊的道德主体,不能仅仅被当成教育对象和客体,而应当保护和发挥好他们的道德主体性,把他们培养成传统诚信思想的传承者、再造者和践行者,让他们以自身的学识和行动激活传统道德资源、养成诚信习惯、营造诚信氛围.  相似文献   

20.
儒家德性经济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用德性的视野来观察、研究经济现象,确立了具有强烈道德色彩的经济思想体系。其德性经济本质论和价值观体现在对经济运行的不同环节的认识中,它包括了崇本逐末的生产观、诚信为本的交换观,均无贫的分配观和尚节俭的消费观。儒家的德性经济思想作为一种化传统,至今仍影响着经济主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因此,对它的评判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