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7 毫秒
1.
樊铮 《四川教育》2004,(1):46-46
听一位老师教学《剪枝的学问》。学生分小节朗读课文,找出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并就这4个词语提问。学生的小手纷纷举起来:“我”为什么会满怀好奇?“我”为什么一脸疑惑?“我”对什么将信将疑?将信将疑是什么意思?……上述案例中,虽然学生提的问题不能说没有一点价值,但内容几乎是雷同的,归纳一下,不过就是对“我”为什么会有这些心理变化提出了疑问。这样看似自主的学习方式,实则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没有得到有效地训练和拓展。由此,我想到了另一堂语文课《最优秀的人是谁》(自选课文)。上课伊…  相似文献   

2.
教科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九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激发兴趣]  (教师展示一张“白纸”)激发好奇心理及求知欲  师问:同学们!从纸上能看到什么吗?  生答:什么也没有看到。  师问:你们能猜想出纸上有什么吗?  生答:不能。  讲述:下面老师进行一下小处理后,请大家再看!(教师在滤纸上用酚酞溶液画漫画,然后,喷洒氢氧化钠溶液白纸上显示下列图象。)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师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生答:看到了一张娃娃的脸;看到了一个大问号;看到了“化学”两个字等等。师讲:同学们!让我们一起…  相似文献   

3.
根据学生心理的发展,十二三岁的少年正处于“少年开放期”。他们幼稚、纯真,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因而小学作文教学要因势利导,让学生写出富有童心、童真与童趣的文字,这才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真谛。文本从童心观察、童真表达、童趣添彩三方面阐述了小学作文教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郑州科技馆的一楼展厅,有一个叫“金球“的展品,如图1.当人手或金属靠近它时,球就会落下;而当人手或金属离开时,它就会升起.好奇的观众总会情不自禁地问:“这是怎么回事?”要搞清楚是什么原因,我们必须从它的结构(如图2)说起.  相似文献   

5.
“悬念”是启发式教学中常用到的一种重要手法。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悬念”教学法,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究问题。这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有什么特殊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追究问题罢了.”这句话道出了好奇心理、问题意识及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是科学研究获得成功的前提这一真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产生问题的心理氛围和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7.
陈鹄以前对作文没有什么兴趣,每次习作大都是从作文书中转抄或局部“借用”的,以了“差事”而已。近几次作文,我总觉得与以前大不一样。多了些真情实感,少了些牵强附会;生活情趣浓了,“南腔南调”少了。更令人不解的是:上周一,他有些腼腆地拿着一个小本子来到办公室,让我帮他修改作文。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我咋也不信这是真的。不知是好奇,还是猜疑,我带着试试瞧的心理接过他的本子,翻开一看,一共有5篇。为了进一步摸清虚实,我把目光落在了一篇题为《难忘的作文评课》。“说实话,原来我对作文一点也不感兴趣……幸亏,我手中的资料多,每次…  相似文献   

8.
古语云 :“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质疑”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在生物教学中 ,它更是培养学生洞察能力 ,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起点。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 :“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 ,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这句话道破了科学创造获得成功的前提是 :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好奇心理以及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胡适曾说过 :“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 ,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 ,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试想伽里略和牛顿有多少藏书 ?有多少仪器 ?他们不过是有问题而已 ,有了问题以后他们自会造…  相似文献   

9.
徐陈  高伟 《教育艺术》2010,(3):78-79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一般教案都没有“教后感”(或“教后记”或“教学反思”)部分,这一栏有什么作用.该写些什么,怎样写。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大部分教师在这一栏中都不写。或为了应付领导检查只粗略地写上几笔,似乎这部分内容无关紧要。其实不然.“教后感”作为一篇完整教案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对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撰写“教后感”,对我们每一位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更为有益。  相似文献   

10.
关于"问题教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于是课堂上让学生讨论问题成为一种风气,听一些人说这就是目前最时髦的“问题教学”。可是,我们觉得有些“问题教学”的课堂让人感到很虚假,没有什么意思。虽然是学生在不亦乐乎地讨论问题,但似乎并不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看起来热火朝天,但实际上没有什么效果;有些课堂都是学生互问互答,老师几乎不用操心。不知这是不是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到底什么是“问题教学”?该怎样进行“问题教学”?(陕西一教师)  相似文献   

11.
秋游植物园     
张立 《早期教育》2006,(9):17-17
“快看这是什么?”“啊!你们看那是什么?”孩子们一路上问这问那充满了好奇。这是大一班的26名家长和21名小朋友高高兴兴地来到北京植物园秋游。  相似文献   

12.
“问题库”是我们在湖北省初中化学“不同课型教学法”研究中感悟并提出来的 ,“问题库”就是教师在大脑中存放指导学生学习策略 ,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有智力价值的系列问题仓库。通俗地讲“问题库”是教师形成良好教法最基本的智力要素 ,是有成就的教师必备的智力品质。教师教到什么内容 ,点拨方法就能信手拈来 ,教到什么程度 ,指导措施能环环跟上。“问题库”分为三类。即 :对应知识点教学的微观性“问题库” ;对不同类知识块建立联系的中观性“问题库” ;针对教材中不同类知识穿插安排特点和学生学习心理 ,设计宏观控制性的“问题库”。1…  相似文献   

13.
一、学生课外阅读的心理需求探析 兴趣需求是孩子课外阅读由被动真正转为主动的标志.也许有人会觉得,“好奇”和“兴趣”是差不多的.其实不然,“好奇”是一时的,而且是只对新鲜的事物才有的一种心理,“好奇”很大程度取决于外在的新鲜事物;而“兴趣”则是相对稳定,直接指向某一对象的一种心理,“兴趣”通常植根于自身的内心.  相似文献   

14.
陈智明 《广东教育》2002,(11):42-42
“趣味开讲”是小学课堂教学中一个常用并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有些教师因为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加上对教学艺术了解不多,不懂得开讲艺术的意义和作用,认为“趣味开讲”是浪费时间,是“多此一举”。我曾经听过一位老师的公开课,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二册中《圆锥的体积》,他是采用这样的方法引入的:上课了,老师一手拿教科书,一手提着一只红色有盖塑料桶走进教室,然后问:“同学们,你能说一说这只桶是什么形状吗?”学生回答:“这只桶是圆柱体。”接着,老师请学生猜一猜这只桶里装了些什么,大家抢着…  相似文献   

15.
这是学校中一个非常“典型”的班级,有很多个性的学生。怀着好奇的心理我当上了该班班主任,进入班级前我作了一份调查:全班共有学生43人,女生35人,明显阴盛阳衰。其中:独生子女35人,有11个家庭离异,6个是单亲。这些学生要么在父母百般呵护之下,要么在父母严厉管教之下,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心理脆弱、缺乏约束等毛病。所以,他们更需要我们的帮助、理解和关爱。作为班主任,工作就从四“qing”开始。  相似文献   

16.
在每个学期,一般每个教师都至少要上一堂汇报课或者教研课。这就如对每一位教师的大阅兵:可以检查一下教师的上课水平怎样,是有所提高还是有所下降;教学中存在什么问题,还是有什么值得推广的地方。也使其他的老师多了一次学习的机会。最重要的是通过自己及教研组的教师的“磨”,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跨上一个新的台阶。本来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方式。但现在出现了一种“做”课的情况:教者提什么问题,学生就能答什么问题。学生个个是神枪手,百发百中,绝不要担心课堂上学生卡壳,出现冷场的情况。一堂课下来,顺顺畅畅、圆圆满满。似乎老…  相似文献   

17.
创新意识是指积极发现问题、探求问题的一种心理取向。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他们创新意识的起点。“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在课堂教学中应经常有意识地去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先出一  相似文献   

18.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好奇之源、求知之源。让学生自己学会提出问题,就是激活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心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掌握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健康的好奇心能帮助你消除无知,而当你对世界不再有好奇心时,你不是在变大,而是在变老。小时候,我们的思维世界充满好奇:“爸爸,电灯怎么会发亮?”“妈妈,天上的星星什么时候掉下来?”“婆婆,您跟我一样大时也看动画片吗?”……但随着学龄的增长,这好奇心也渐渐地消磨殆尽。怎样让学生回到好奇的世界,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思考、探索和实践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尝试用  相似文献   

20.
心理教育的过程是"助人自助、助人自悟"的过程.心理辅导不是要我们直接告诉学生"对"与"错",而是通过我们对他的帮助,让他自己悟出来是对还是错;不是由我们告诉他,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是通过我们的启发,让他自己选择"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就是心理教育的重要过程,是和一般的说教过程重要的区别之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化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