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明武宗的猝死使明代政治走到了十字路口,是沿着武宗的老路继续滑行,还是改弦易辙,必须作出选择.这一选择权掌握在世宗手中,而不是在杨廷和等人手中.杨廷和等人能否被世宗选中,这是决定嘉靖政局走向的关键问题.世宗顺利即位后,通过"大礼议"将杨廷和集团彻底击碎,确定了新的施政理念,完成了明代政治的转型.选帝、世宗登基和清除杨廷和集团是正德、嘉靖之际历史走向的主线.  相似文献   

2.
嘉靖前期裁革冗员的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一是杨廷和等人依据世宗即位诏书对正德时期的冗滥予以初步的裁革;二是“大礼新贵”张璁、桂萼等人被重用之后,改变了杨廷和等人的作法,将裁革范围扩大为永乐至正德年间。第二阶段的裁革由于得到世宗的积极支持。故取得了显的成效。同时,张璁等人制定了相应的对策,较好地防止了冗员的再度严重。这一时期对冗员的裁革具有典型性。  相似文献   

3.
(一)被捕人数:“五四”运动爆发当天被捕的人数,当时的报界未能报道出确切的数字,5月5日北京《晨报》称10人,天津《益世报》称19人,上海《民国日报》称20余人。北京学生“五四”当天发给上海《申报》馆等团体的快邮代电中,也未报出确数,只称“逮捕学生十余人”。到5月6日,《晨报》始载:被捕学生之人数,确为32人,其中北京大学20人,高等师范8人,工业学校2人,中国大学1人,文汇大学1人。并列出了北大和高师28名学生的名单。这在当时,是关于“五四”被捕人数和人名最详细的记载。1919年8月出版的《青岛潮》一书,收录了《晨报》这一报道,并补充了《晨报》未详的其他4人的姓名。因此,史家在述及“五四”被捕人数和人名时普遍引用《青岛潮》,认乃“五四”被捕的32人,全系学生。这是通行的说法。但是“五四”被捕学生之一的许德珩,在其回忆录中,一直坚持被捕者只有31  相似文献   

4.
明代大礼议是明代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以张璁、桂萼为代表的新锐改革派最终战胜了以杨廷和为首的阁老派.随后,改革派继续在王守仁思想指导下推行了嘉靖改革.  相似文献   

5.
明武宗猝死后,明代政治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改革所依靠的力量不是杨廷和集团。恰恰相反,要改革,首先必须要清除杨廷和集团。杨廷和集团违背武宗遗诏挑起的大礼议为新科进士张璁提供了脱颖而出的平台。张璁以其敏锐、自信、求实和坚强意志经受住了大礼议的考验,同时得到了世宗的赏识和信赖,这才是嘉靖改革的起点。张璁是明代六十年改革的开启者,是明代改革第一臣。  相似文献   

6.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革命事件。然而,有关二七惨案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被捕及失业流亡人数等,至今众说纷纭。经考证,二七惨案所造成的遇难人数是100余人,受伤人数是300余人,被捕人数为300余人,失业流亡人数有4 000多人。澄清这些史实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有助于认识二七惨案后中共的救济任务,有助于理解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何以从高潮走向消沉及二七惨案与打倒军阀之间的历史因缘。  相似文献   

7.
世宗“即位诏”的颁布,不仅稳定了政局,而且成为“嘉靖新政”的政治纲领。但是长达六年的“大礼议”阻碍了杨廷和等人改革的进程,使武宗弊政革而复生。尽管如此,“即位诏”清醒地把握了嘉靖初期政治的关键,因而很多内容被其政敌——“议礼派”所继承。  相似文献   

8.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病逝.武宗既无皇子又无同父兄弟,皇位继承者只得从皇族旁支中选择.内阁首辅杨廷和等人以武宗"遗诏"与<皇明祖训>"兄终弟及"为依据,迎立兴献王(宪宗之子、孝宗之弟、武宗之叔,正德十四年薨)之子朱厚熜入继帝位,他就是嘉靖皇帝.  相似文献   

9.
关于何孟雄、林育南、李求实等同志的被捕经过,党内外、海内外一直有不同的说法,代表性说法是:王明等从莫斯科回来的同志出卖了上述同志。鉴于此,有必要通过史料,澄清事实经过及造成不同被捕版本流传的原因,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10.
要在明代中后期历史研究中取得突破,正德十六年皇位空缺时期无疑是最佳切入点。在这一特殊时期,武宗朝遗留的五种政治力量扮演了各自的角色,其中内廷势力和阁臣迅速走向联合,主导了政局,顺利地完成了皇权的移交,其功绩值得肯定。然而他们又与武宗弊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尽管杨廷和等人利用皇位空缺时期构建了明代历史上最为强大的文官集团,但在对洪武以来形成的政治危机进行改革的时代要求下,他们作为旧时代的象征退出历史舞台乃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明武宗崩逝,无子承位,内阁首辅杨廷和主张迎立兴世子,换来了其政治生涯的辉煌时期。然至嘉靖三年,杨廷和乞休,而世宗却不作挽留,致其以悲剧结局。本文试从其与世宗在“大礼议”中的理念之争、阁权与皇权的矛盾及其与张璁派的矛盾分析其悲剧产生的原因,最后得出其悲剧产生的深层原因乃是封建君主专制。  相似文献   

12.
“民工潮”是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模式”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现象。一方面民工为经济、社会进步和城市正常运转作出了巨大贡献 ,另一方面民工犯罪问题却日益突出。民工犯罪的原因非常复杂 ,除个人 ,社会 ,直接诱发等因素外 ,还包括 :文化冲突、道德观念差异 ;城乡贫富不均 ,导致心理失衡 :人格被歧视 ,诱发犯罪 ;劳资纠纷处理不当 ,激化矛盾 ;综合素质偏低、法律意识淡泊。关注民工弱势群体、关心民工的心态和情绪 ,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维护民工法定权益 ,预防民工犯罪 ,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广西情歌》是一部历史的画卷、歌圩的留影、包办婚姻的档案,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情感,承传了赋、比、兴、夸张、重叠等传统民歌艺术手法,为广西的历史研究、民族研究、民俗研究、民间文学研究、民间语言研究等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14.
生命本体观照下的教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教育与生命共存并互相印证。人的生命特性是教育存在的理由和依据,教育是人生命存在的形式和需要,教育在展示生命存在的同时也完善了生命的发展。生命本体的教育坚持在教育中关注学生的生命,反思“非生命化”教育对人生命的漠视,关注生命整体和人的生命全程是生命本体教育的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15.
学界对明代《庄义要删》一书的编纂者有不同的看法。经考证,我们认为《庄义要删》最初的编纂组织者是王篆,而孙应鳌是后期的校定者。焦竑在编纂《庄子翼》时将编纂者改为方扬、方沆等人,并大量地删除张居正的《评庄》,这一方面是为了掩饰其对《庄义要删》的抄用,另一方面则是出于政治的考虑。  相似文献   

16.
儒家思想在根本上是入世、济世的。源于这种意识,其学能否经世致用、修己治人,成内圣外王之道,决定了它是实或虚,能则为实学,否则为虚学。于是,济世与否成为了虚实之学进行区分的根本标准。依此而观,阳明之学的出现显然是由虚返实,阳明后学则又由实返虚,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潮再由虚返实。明代理学遂演化出一条在虚实之间往复不已的路径。反映在济世意识上,也与之对应地呈现出一条从“坚持”到“偏离”再到“坚持”的循环路径。诚然,后人对传统之思想亦应作同情之理解。不过,同情之理解并不表明我们可以忽略它内在的浪费与事实上的停滞不前。儒家思想中对济世意识的坚持抑或偏离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7.
西汉后期刺史州牧反复罢置的原因及影响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武帝设立刺史制度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西汉后期发生了剧烈变化,这表现在刺史与州牧的后复罢置上。西汉成帝时,罢刺史而置州牧,既反映了统治阶段对刺史越权既成事实的认可,同时更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反抗斗争是引起封建国家官僚制度职能变化根本的原因,此后刺史州牧的反复罢置则显示了统治阶段内部对刺史职能变化的矛盾态度,在这一变化过程中,统治阶段内部产生了不同的意见,形成了不同的派别,曾在一段时间内,不同派别力量此消彼长,不分优劣,因而出现了刺史州牧反复罢置的现象,刺史向州牧的转化,即封建国家由加强对内部地方官史的监察约束转向全面镇压人民的演化,这种演化在将突破“度”的限制时,表现出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关争,因而摇摆不定。而州牧制的最终确立,则表明封建国家镇压人民反抗斗争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嘉靖八年内阁之争是继"大礼议"后明统治集团内部又一次政治动荡,包括"张璁桂萼党案"与"杨一清纳贿案"两个发展阶段。经一番曲折,大学士张璁、桂萼先败后胜,而首辅杨一清以"纳贿罪"被迫致仕,其余被牵扯其中并遭到打击的大小官员亦数十人。其胜负关键除传统史家强调之霍韬对杨一清的两次弹劾外,还包括"议礼新贵"另一健将——吏部尚书方献夫的密疏攻击。杨一清"纳贿罪"成立与否还尚难定论,而决定嘉靖八年内阁之争结果的并非"贿与不贿",而是在于"党与不党"。导致其罢职的根本原因是明世宗对"结党擅权"的疑虑,所谓"纳贿罪"实为世宗"权力平衡"的政治借口。  相似文献   

19.
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入主北京政府后,北洋派控制下的中央政权明显衰落。究其原因除段皖系本身实力较弱外,与黎元洪、冯国璋等不合作,统治集团内部一再发生争端也大有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