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总有一种旋律,让我们感慨万千;总有一种感动,让我们心灵震撼;总有一种热情,让我们豪情万丈;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无比坚强!窗外“嘀嘀哒哒”地下着大雨,雨水打在屋檐上,打到窗户上,打湿了布帘,也像一个小郎钅头砸在我的心里。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夺走了不少人的生命。看着电视里那么多的白衣天使在抗击非典的前线英勇战斗,使我感动万分。总有一种旋律,让我们感慨万千。“五一”这天晚上,中央电视台3套的“同一首歌”栏目,播出了“‘五一’特辑———同心抗‘非典’,同唱一首歌”的节目。我听了,心里怎能不感到亲切、舒服…  相似文献   

2.
青春回响曲     
夏童 《同学少年》2012,(6):32-33
一个人在路上静默,任凭雨水冲刷着我,想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却发现早已物是人非。  相似文献   

3.
梁承新 《广西教育》2005,(1C):35-35
你是否也有像“我”那样的经历呢?那个“漫不经心地打量着别人”“带着一种清高的眼神看人”的“我”,在那个“脸上总带着微笑”的农村女孩面前,把高傲、自私、任性的坏脾气的躯壳给脱掉了。有些时候,学会放弃真的很美!通篇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有“我”和“她”的对比,也有以前的“我”和现在的“我”的对比,构思颇妙!  相似文献   

4.
无聊的人漫无边际地吹着天上已转晕的牛,却不知什么时候该停下来休息休息。在风里我们已悄悄长大,我讨厌“不知不觉”, 但我确已不知不觉地长大了,尽管一再想成熟起来,却还是徒劳, 依然幼稚。上了初二,好像一切感觉都不复存在,物是人非,好像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这种和我同龄的人的无奈。  相似文献   

5.
黄曼 《语文知识》2006,(3):38-38
归有光的散文中最为人称道的是《项脊轩志》,但我更喜欢《寒花葬志》。《项脊轩志》表现的是一种对家道中落、物是人非的感伤情绪,《寒花葬志》则表现了一种更为深沉的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上有两种人。一种人老想着“拿”,西半球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他却总惦记“拿大家”:要是全国每人给我一根火柴的价值——一厘钱,那我就成富翁了。另一种人却致力于“给”,他像“红烛”一样,只知奉献,莫问前程;为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考虑的是:如果能给全国每个人一根火  相似文献   

7.
依稀,耳畔回响着喧嚣,试图解释,过去的放纵是一种释放感悟的方式,从指缝中滑过的流年仿佛是水向东流一样的无可厚非……不知不觉别了几届学长,又在不痛不痒中迎了几届学弟学妹,吟哦着“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时更多的不是年华易逝的悲凉,而是物是人非的沧桑与痛彻心扉的寂寞和惆怅。  相似文献   

8.
已近深冬,我与同事一行五人赴扬参加“新世纪中学语教学研讨会”。因种种条件所限,手中只有两张门票。给了两位女同胞后,我、老顾、老陆三上大老爷们虽嘴上说没关系却也不免心中有些焦躁。到得会场,当接待人员一再提醒带好入场券,并半开玩笑地说她常遇到“蹭会”之人时,我总觉得她是在挤兑我,眼角也总在瞟着我。一时竟有了一种做小偷被人窥破机关的感觉。  相似文献   

9.
黄金华 《山东教育》2010,(1):127-127
小小的橱窗作为一所校园特有的热情又丰富的“面孔”,可以真实展现校园独特的个性倾向、文化品质、精彩内涵……可走进时下一些学校,橱窗早已沦为“壁上的看客”,习惯板着一副冷冷的面孔,冷眼看着校园里的物是人非,原本“热情的面孔”已难觅踪影,任由自身的育人角色被疏忽、宣传功能被淡化、沟通渠道被堵塞等现象不断蔓延。  相似文献   

10.
城市的尽头总有一堆烟火燃起,总有一双小手写着“我要读书”,总回荡着这样一种声音——我要长大。  相似文献   

11.
齐琦 《山东教育》2004,(36):31-31
每天早上,馨馨总喜欢拉着我.跟我说说悄悄话。一天早上,馨馨对我说:“老师,我妈妈说网上的聊天室里可以和很多人聊天,我们也来开个聊天室好吗?我想和其他小朋友说说悄悄话!”一旁的辰辰听见了,高兴地叫了起来:“好,好哪!开个聊天室我就可以和宁宁一起聊聊奥特曼了!”经这一叫,孩子们都纷纷议论着要开个“聊天室”。  相似文献   

12.
美哉,生活着     
《新作文》2002,(Z3)
爸:您身体还好吗?心想事成了吗?几经坎坷,儿子终于要为高考一搏了。停靠在考场外锃亮耀眼的“公爵王”,手腕上的“飞亚达”,以及口袋中的人参、鹿茸,这一切都深蕴着父母“望子成龙”的一片苦心,同时也昭示着我生来逢时的好运。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我一直在追寻着一个答案。当茶余饭后您苦口婆心要我“承继父业”时,我在想这个答案;当回味着母亲的临终嘱托时,我在想这个答案。这人生的方程该如何去求解?有位哲人说,人分两种,一种是活着的人,另一种是生活着的人。活着的人仅仅是活着而已,有说有笑,有苦有悲,但无精神上的追…  相似文献   

13.
卧床不起,常指的是因生病而不得不老是躺在床上。这是通常的一种解释,但是我对“卧床不起”却还有另一种看法。我也曾经有一段“卧床不起”的经历,那是在寒假,我其实也就是发了点烧,但却整天躺在床上,一日三餐由人送到嘴边,药也定时定量服用,却总不见好转。终于感到好了一些,却还总要头晕,不能下地。于是乎,就这么着躺了好几天。正好有一天,我的表弟来了,我知道他怕无聊,就下床和他玩了一会儿。起初还有点儿头晕,后来竟越玩越带劲,一上午玩下来,人又重新活蹦乱跳起来了,就这么着,我的病好了。我想,其实我的“病”一定早…  相似文献   

14.
每当我看到修剪平整的草坪,列队整齐的小树……这些有了人为痕迹的植物,总给我一种淡淡的失落感,尽管他们看上去整齐划一很美,可我觉得他们只是在按照人的意志、人的设计生存着。缺少了自然天成,反璞归真的天性。这也不由让我想起一直酝酿着的班主任交流会的内容,在细细的思索和慢慢的回顾中,我得出了结论一一自己不是在扮演修剪设计花草的“园艺工”,而是慢慢地成为一名不断发现“金子”的“淘金者”。  相似文献   

15.
《今日中学生》2005,(18):42-43
在书香的天空下,我领略到“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展云舒”的那份超然;我感受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那份大气;我想象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那份凄凉;我还能品味“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那  相似文献   

16.
一个人的背后总有那么一些人影响着他,使他受益匪浅从而改变着自己的言行。每想到此,他便赫然出现在我的眼前——张葫芦脸,眼睛总眯成一条细缝,在那胖乎乎的面部肌肉挤兑下显得格外得不协调。说实话,”其貌不扬“这个词或许是为他造的。  相似文献   

17.
傍晚,我和爸爸妈妈吃晚餐的时候,谁都没开口说话,因为,这个月轮到我家收电费,今天是最后的截止日。我吃着饭,一点也不担心,电费当然是大人去收的了,总不可能让我去吧?这时,爸爸开口了:“对了,今晚我得去办点事,可能回很晚才回来。”妈妈一听,急了,赶紧加了一句:“今天我上夜班!”“那电费怎么办?”我猛一抬头,真希望他们有个人留下来。刷的一下,两双眼睛一起向我扫过来,我看出来了,那是一种“奸诈”的眼神!我畏缩了一下,担心苦差事落到自己头上,便故做不解地问:“盯着我干吗,难道你们想我——”“对!”这会儿,…  相似文献   

18.
我和“七”特别有缘分。第一次七年.我写了初恋。第二次算时间.是你告知我你的婚期.无意间算起我们认识的年份.竟然又是一个七年。这样漫长的数字听得人特别惆怅.又特别欣喜。仿佛一回头就是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庆幸的是.时过境迁的风光里.我们依旧还是好友。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故乡》是“我”归乡又离乡的故事,也是“我”的自我心灵的旅行,其间,童年体验中的“故乡”得到重新体认,物是人非的残酷现实却陷“我”于绝望的境地,郁郁感伤的情调重重包围着我,使“我”艰于呼吸。但绝望并没有成为“我”心灵之旅的终点,而恰是艰苦卓绝“抗战”的起点,于是我们发现了小说中的一个关键词:走。“走”作为实践活动,在这里不是简单的走开或逃离,而是一种反抗绝望的生命体验。有人曾经认为《故乡》结尾的议论是不必要的,甚至认为这样的议论有添足之嫌。实际上作者并没有对希望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希望也不是盲目而肤浅…  相似文献   

20.
转化“学困生”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应试教育大潮的冲击下,学校的弱势群体——“学困生”可以说是摆在每位教师而前最棘手的问题。他们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进度。也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但我总觉得肩上的责任重大.我不愿意放弃任何一名“学困生”。因为他们也是人,囚此始终保持着“不成材成人”的原则,尽最大努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尽量缩短差距。坚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学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