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由一个“乐”字统率全篇,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作者要表达的政治理想,隐含在乐的深处,文章中的“乐”的程度从无到有,由浅入深,步步深化,形成了一个“乐”点,吸引读者闻乐而进,寻乐而掘其趣。  相似文献   

2.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写的一篇游记散文。全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于一炉 ,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因此 ,此文被誉为古代游记散文的奇葩之一。每每读来 ,感叹不已 ,仔细品味 ,其味无穷。而研究其写作妙点 ,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一个“乐”字串文文章中的一个“乐”字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作者围绕这一主线 ,首先破题道出全文主旨 ;即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接着补叙一笔 :“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突出文章主题 ;然后 ,作者又将“山水之乐”稍稍展开 ,描写山中…  相似文献   

3.
《现代语文》2004,(1):26-27
现代《醉翁亭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所著的一篇山水游记,该文以独特的艺术形式、从容婉转的笔调以及优美的意境而备受推崇。文中亭名、人名、作者的形象水乳交融,妙臻(zhēn)自然,给人以审美愉悦。但是,大部分同学对作者形象的理解,往往趋于表象而有失深刻,流于成见而有欠公允。让我们来看文中的描写,作者开篇从“环滁”说起,总写醉翁亭的环境及得名,又从大处着笔,由远而近,层层进逼,并逐步点明题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以“醉翁”命亭,只说取名的是太守,而把“庐陵欧阳修”留作…  相似文献   

4.
[教例简述] 课始,教师定向:这节课的任务是进一步理解课文写法和内容,并背诵全文;方法是师生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归纳段意,明确写法,在此中穿插背诵训练。教师:大家能不能从描写、记叙的角度梳理课文脉胳,在纸上划一划,试一试。 (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 (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 大家刚才议论的第二种说法的每一层中都含有“亭”字,能不能都含有“乐”字呢? (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  相似文献   

5.
一、一个“乐”字串文文章中的一个“乐”字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作者围绕这一主线,首先破题道出意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接着补叙一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然后,作者又将“山水之乐”稍稍展开,描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而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文章  相似文献   

6.
《语文学习》2009年第10期刊发了刘学伟老师的《披文人情是关键》,该文写道:待老师抛出“大胆将‘醉翁’之‘醉’字进行一番改动”这一问题后.同学们随之各抒己见,结果“‘乐翁’、‘仙翁’得票率最高”。应该说.问题确实是一个好问题.但可惜的是,由于没有吃透文本。只看到表层的众多“乐”字.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教学》2007,(7):79-79
历代的文人骚客对枫树的红叶留下了一串串赞美的诗句。元代剧作家王实甫在他的《西厢记》里所作的秋景描写:“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枫林醉……”一个“醉”字,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枫叶的颜色;一个“谁”字,又提出了一个含有科学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健龙 《现代语文》2003,(11):26-26
《醉翁亭记》历来为人们所推崇,不仅仅是因为它表现了欧阳修有与民同乐的思想,重要的是它在艺术方面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色,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结构严密,层次井然。文章采用“层层脱卸,逐步顿跌”之法,由远及近,步步深入,由四方皆山写到西南诸峰,写到诸峰中的琅琊山,酿泉,亭子。写亭子,先写亭子的修建者,再写命名者,命名原因。写了景和亭,才写出一个“乐”字。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全文的主线。然后又贯串这“乐”字,与前面“醉翁之意不在酒”相呼应,一气贯穿。到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乐”统一起来,画…  相似文献   

9.
迁客骚人每游历山水必有所赋,柳宗元也未能出其囿,《八愚诗》就是其“寄情山水”之作,可惜今已亡佚;然与之相匹配的《八愚诗序》则幸存于今,这是偶然,还是必然?不得而知。然而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能以“愚”独步千古者,唯柳氏而已矣。《愚溪诗序》乃柳宗元为他的《八愚诗》所写的书序,纵观全篇诗序总计545字,共有27个“愚”字统摄其中。一篇短文用如此之多的“愚”字实属罕见,但也决非偶然,实为柳氏有意为之。“愚”字有何寄寓?现就笔者个人的理解谈谈自己肤浅之论,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0.
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作为山水画创作的指导思想,画家只有“身所盘桓,目所绸缪”才能应目会心,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做到真实地反映出山水的形象特征,以达到“卧游”与“畅神”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由一个乐字统率全篇,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作者要表达的政治理想,隐含在乐的深处,文章中的乐的程度从无到有,由浅入  相似文献   

12.
一、"乐"字贯穿全文,金线串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而山色露布卷面,时而水流泻进画幅,时而喧鸟鸣于纸上,看似散,实则散而不乱,散中有神。文章围绕一个"乐"字着墨,"乐"是体现全文内在的文眼,是全文的中心线索,是作者手中的一条金线。文章先从醉翁饮宴引出一个"乐"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于酒也"。饮酒微醉已含一点"乐"意,而作者又巧妙地将赏山水的乐趣寄寓其中。"乐"的内容用一种"乐"的形式来表现。  相似文献   

13.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以一个“乐”字贯穿全文.但是作者究竟为什么而“乐”,人们却有不同的解说.有人说他乐在“治滁有方”,有人说他乐在“与民同乐”.其实,正如欧阳修自己所说的那样,他的乐是在“山水之间”.对于瑯玡山水,作者有一段专门的描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  相似文献   

14.
《醉翁亭记》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乐”字贯穿作品始终,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情,尽管作者当时身处逆境。笔者在此仅就作品中“乐”的艺术表现手法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5.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诗情画意,格调清新秀丽,是山水游记中的精品之一。尤其是贯穿全文的"乐"字,蕴含在文中各幅图画中。  相似文献   

16.
钟道莲  王玮 《学语文》2003,(6):15-15
《小石潭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写的一篇著名的山水游记。它以高超的笔法 ,把一个小石潭的特点及其周围环境表现得妙趣横生 ,令人玩味。一般认为 ,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要借小石潭表现自己被贬永州寄情山水的乐趣 ,同时通过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寄托作者忧伤凄苦的心情。而我们认为 ,后者表现得更为突出 ,即表面上写乐 ,实际上写悲 ,写乐是为了更好地写悲。文章托物言志 ,借物抒情 ,以反衬的方法 ,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表现作者的悲伤之情。首先通过一些具体的物象表现自己的“乐”。文章一开头便从听觉角度写出自己发现小石潭的惊喜 ,“从…  相似文献   

17.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写的一篇光耀千古的山水游记,关于这篇文章的主题。几乎所有的论者认为文章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但是细加玩味。总觉得这样的论断与作品实际不符。  相似文献   

18.
《黄河的主人》全文464个字,但写艄公的文字并不多,课文中直接描写艄公,也是赞美艄公品质的,即课文第8自然段。这一自然段是这篇课文的“文眼”,是整篇课文的总结。作者袁鹰直抒胸臆,不惜浓墨重彩,不惜溢美之词,正面描写艄公。作者用4个词语“勇敢”、“智慧”、“镇静”、“机敏”赞美艄公,称赞艄公“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写得激情澎湃、激荡人心。  相似文献   

19.
《山居秋暝》是王维的山水力作。“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作者一开篇即以独特的结构,通力突出“空山”二字。按一般顺序,由大到小应是先写时节天气,而后描绘景物。但作者开篇突兀,直书“空山”。试想,清爽的高秋时节,山野清空;清丽的晚照时刻,山色空明;清新的雨歇时分,山气新空。这一切除了“空山”二字又能以何来概括?如先天后地地慢慢书来,又怎能体现这清丽雅逸而又强烈感人的氛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在“空山”这一大背景下,一“照”一“流”,描绘出上下静动两幅图画。皎洁的月光从更显葱郁的松林中散落,斑斑驳驳,如水似…  相似文献   

20.
好奇心     
这是篇让人拍案叫绝的佳作.作者采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拆词法结合汉字本身形态的多义性.分说“好”“奇”“心”三字,务分缕析,娓娓道来,取得分进合击、新人耳目的阅读效果,其间闪烁的智慧与才情让人振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