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词原为一种依声填词的音乐文学样式,后演变为长短句的抒情格律诗,其间既有关联,又有不同,这也就使词乐研究与词律研究既同出一门而又有分别。由于曲谱的唱法失传,现代的词乐研究已多非真正意义的音乐研究,而是音乐文献的考释,人们更多地关注词之起源的理论探讨。词律研究也从传统的词谱、词韵的制定,转向领会词之文字声情的声调之学,具有文艺学性质。  相似文献   

2.
正一、词与押韵的内涵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宋人称词为歌词,晚唐、五代时人们称其为"曲子词"。从字义上看,词就是指文辞,曲就是指音乐。"曲子词"就是依照音乐韵律节拍而创作。在古代文论中就有"倚声填词"之说,"倚声"正是合音律之意。按谱填词,谱中字句有"平仄"之格律,按谱其实也是"倚声"之意。清刘熙载《艺概》卷四说"词即曲之词,曲即词之曲",清宋翔凤《乐府馀论》说"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世事变迁,历史演变,这种"倚声填词"的"声"——乐  相似文献   

3.
民间词无格律,格律是文人词特有的,是文人为应歌而采用的技术性手段.而格律的形成,又与文人"依调填词"中"调"的本位转移关系密切.文人开始作词时乃是依一定"曲调"填词的,而当广大文人参与歌词创作后,他们对歌词原生性音乐无法把握,又要求合乐可歌,故根据自己熟悉的、信赖的词体平仄"字调"填词.当这种按平仄字调填词成为文人歌词创作的主要手段时,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词体格律的定型,词体实现了完型化.  相似文献   

4.
音乐与词的紧密关系人所周知,论述亦繁.然多是从词源、依声填词、词乐本身等角度作静态的立论,而于音乐在词的动态过程中的规律性流变作用则鲜有人触及.实际上,从音乐在词中的动态性全过程影响来看,音乐在词史发展中的一条主要动态规律就是音乐与词形成了助推力与牵引力相互作用的二律背反关系.  相似文献   

5.
今人多从音乐角度论定词源于隋唐燕乐。因燕乐受胡乐的影响,故可推出“胡乐入华而词生”的说法。李昌集先生认为“词体的发生,乃是唐代民间歌曲和语言双双发展的水到渠成。”岳珍女士赞同“词起源于隋唐燕乐”的说法,认为李文的新说是对“隋唐燕乐”的理解有误差。虽然燕乐中的胡乐对词的发展有不小的影响,但词的音乐来源多是多元的,而“倚声填词”的方法则很古老,词的源头应包括当是六朝的梁陈新曲。  相似文献   

6.
三、词(一)词的分类词是上承唐诗,下启元曲,能够代表宋代文学的一种别具一格的诗歌形式。这种文学形式,在最初出现的时候,称为曲子词,是和音乐有密切联系的。当时先是有曲调,然后根据曲调的长短和节奏填上词句,供演唱用,所以写词叫“倚声填词”,也就是依据一定的声律填上歌词的意思,简称“填词”。到了后来,又把曲子词的曲子两字省掉,简称词。以后词逐渐和音乐分离,不再供演唱用,这才形成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相似文献   

7.
民间词无格律,格律是文人词特有的,是文人为应歌而采用的技术性手段。而格律的形成,又与文人“依调填词”中“调”的本位转移关系密切。文人开始作词时乃是依一定“曲调”填词的,而当广大文人参与歌词创作后,他们对歌词原生性音乐无法把握,又要求合乐可歌,故根据自己熟悉的、信赖的词体平仄“字调”填词。当这种按平仄字调填词成为文人歌词创作的主要手段时,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词体格律的定型,词体实现了完型化。  相似文献   

8.
歌曲是最引人注目、通俗易懂的一种音乐体裁。了解歌曲的本质特征 ,感受词、曲的韵律和演唱的声情 ,从主体和分层中把握歌曲的美感特性 ,是歌曲审美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词是诗的一种形式。它产生于唐初,盛于北宋。最初,词是由民间曲子词发展起来的,它是和着音乐填词的一种文学样式。最初只有教坊的专门填词人才写这类被文人看不起的“俗流”。不久,这种民族风味浓郁的新样式就为群众喜闻乐见。到中唐和晚唐之交时,诗人们才大胆起来,开始了词的创作,刘禹锡便是首开先河的一位。  相似文献   

10.
(一) 倚声填词在唐代尚处于萌芽时期就已传入日本。平安朝宫廷贵族中流行填词。张志和作《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四十余年之后,就有嵯哦天皇依照张词的声情、句法填写《渔歌子》五阕,贵族中和者颇多。智子内亲王年仅十七岁也和词数阕,其一云: 春水洋洋沧浪清,渔翁从此独濯缨, 何乡里?何姓名?潭里闲歌送太平。她所作的词虽不见佳,但出于唐代东瀛少女之手笔也算难能可贵了。其后,又有兼明亲王仿效白居易《忆江南》作《忆龟山》二阕,词中有句云: 南溪夜雨花开后,西岭秋风落叶间, 能不忆龟山?这是由于唐代中日两国交往频繁,倚声填词之风随着文化交流而远扬蓬岛。但是,两宋词学鼎盛之时,日本迄未发现词学家,这是由于宋代中日交往远不及唐代密切,而其主要原因即宋词已由小令发展为长词慢词,曲调繁多,协律严谨,必须依曲填词,按乐而歌,这对于迢遥万里之外,语言不通,乐律不明的异邦人士应是极为难  相似文献   

11.
钱孟钿,乾嘉年间著名女诗人,善词,工绘事。著有《浣青诗草》《浣青诗余》《鸣秋合籁集》,深受袁枚的赏识并成为诗弟子。通过对其诗歌成就成因之探析,发现家族因素是其主要原因。以其为个案,可以看出清代乾嘉年间常州女性诗坛的兴盛,得益于江南文化的发达,得益于家族文化的积淀与涵蕴。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诗词向来有登楼抒怀、遥想佳人的传统。这种独特的文人情怀使得"西楼"一词在唐诗宋词中反复出现,很好地表达了诗人、词人的内心感受,展示了他们的情感状态。探求"西楼"意象在唐诗、宋词中的内涵不同,并经历了由具体实指的房屋建筑到虚指的情感表达的象征物的演变过程实有必要。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感伤悲凉的怨情传统以及"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是"西楼"内涵演变的三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左传》中记载了丰富的用诗行为,其中赋诗行为最具有独特性。赋诗作为一种公共交往的话语系统,具有深厚的礼乐文化渊源,其强烈的对话性期待着赋诗者与听诗者双方严肃的投入,以共同完成对话预期目标。赋诗行为既展现了一种俯仰揖让的悠然风度,同时也包藏着刀光剑影的危险,具有显性和隐性的双重意义。赋诗行为还暗含着某种神秘的意味,这使其成为时人预测未来的一种媒介。  相似文献   

14.
在《全元散曲》中,有关妓女的散曲约350首(套)。本文就散曲所写妓女的容貌、技艺、爱情、遭际和文人的关系以及妓女所创作的散曲展开论述,并试图找到这类散曲创作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5.
汉语是声调语言,天生地作几近音乐,益于入乐。先秦诗乐相合的“歌诗”,唐代取名士诗句唱入歌曲的“声诗”,传承的是“诗言志,歌永言,声依咏,律和声”传统。千载唐音听粤腔,粤语素有唐宋音韵古遗。香港作曲家黄沾谱写的粤语歌曲《有谁知我此时情》,歌词是南宋女词人聂胜琼写的《鹧鸪天·寄别李生》,该歌曲以粤语的四声阴阳九调自然化成音乐旋律,实现了声腔与字调的高度和谐。古诗词谱曲应坚持和创新音乐配合汉字的四声及阴阳,乐化字词的声调为旋律,“依字行腔”的传统。  相似文献   

16.
戏曲研究者通常批评臧懋循《元曲选》大量删改元杂剧,这是一种错误认识。《元曲选》所载元杂剧与元刊本比较,在情节、思想内容、人物、曲词等方面,差别确实很大,而将《元曲选》所载元杂剧与早期明刊元杂剧比较,虽有差异,但并不太大,有的甚至完全一样。所以,如果说《元曲选》对元杂剧有所修订,这种修订也应该是在之前明刊本基础上的修订,而非直接取于元刊本。因此,臧懋循“师心自用”改订元杂尉之说实属臆断,《元曲选》同元刊本杂剧不同处应当看作是明人的集体作为。  相似文献   

17.
论白朴散曲的类词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朴是金末元初散曲创作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散曲呈现出明显的"类词化"倾向。表现为内容的言志化倾向和表达方式的含蓄蕴藉、语言的典雅等特征。这是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也与白朴自己的士大夫儒雅之气不可分。白朴的散曲创作在散曲雅化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的一道特殊景观,也为我们研究文学史上诗与歌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古典诗词在现代配乐演唱,主要有还原型、普及型、融合型三种类型,进入流行歌坛的古典诗词主要不是以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为先决条件,古今情感的共通性以及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的表现形式更具特殊意义。我们不应照搬诗词的评判标准评价歌词,而必须更多地考虑到它的两栖性特点。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并不意味着最终导致一种新诗体的产生,歌在今天真正摆脱了对文学的依附性而得以回归自身,这正是近二十年来诗与歌此消彼长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朗诵根植于文学作品,拥有艺术的土壤.文章从艺术传达角度研究朗诵言语的建构材料和生成策略.在朗诵艺术中要创造出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在于对文学语言的感悟力和声音形象的塑造力,朗诵主体只有把审美认知、独特体味融入有声语言,才能实现对文本的审美超越,获得有声语言的活力.  相似文献   

20.
胡适的《尝试集》中有一些旧体诗或变体旧诗,从语言、体式和思想上看,它们有了变化和革新,应属于新学的白话诗。不同于新诗,它们是旧体或变体的格律诗。旧体或变体白话诗同新格律诗一起,构成白话格律诗的两个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