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汉字的对话     
一“向”对“句”说,指针丢了,找不到北了吧? “句”对“佝”说,有人靠不一定是好事, 人家昂首挺胸的,更显得你不直溜。二“狗”对“苟”说,破帽遮颜过闹市,是为了“苟”延残喘。“苟”对“狗”说,我们不依仗谁,不会虚张声势地狂吠。  相似文献   

2.
北宋时期,佛道并行,寺院宫观兴建,有很多保留至今的寺庙敕额牒碑刻,仅《宋代石刻文献全编》中就收录30件寺观敕额牒。这些敕额牒除了最基本的牒文格式外,正文中还出现一些新的格式用语,如“勘会”“系帐”“存留”“翻录敕黄”“伏候指挥”等,并且以元丰改制为分界线,敕额牒格式出现了明显的不同,以颁发机构的不同分别称为中书门下牒和尚书省牒。敕额牒的颁发体现了宋代政府对寺观的管理,其宗教政策是为了维护其统治,利用宗教来辅助国家的治理。  相似文献   

3.
于桂华 《考试周刊》2011,(48):67-68
叶圣陶一直主张教师应引导学生自改作文,反对教师越俎代庖的做法。在作文教学中,要想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就应该耙“改”的优先权让给学生。正如叶老所言:“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养成了自改作文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  相似文献   

4.
姓的尴尬     
《初中生》2015,(7):34-35
五代十国时期,后晋一“敬”姓大臣因避皇帝石敬瑭的名讳,被迫将姓去“攵”改为“苟”.一千多年后,某地几百名“苟”姓后人不堪祖宗改姓所累,改回“敬”姓. 宁可不上户口,也不让孩儿姓苟 “宁可不给孩儿上户口,也不能让他姓苟.”早在妻子准备怀孕时,河南郑州市民苟先生就决定要给孩子改姓,甚至一度撂下了上边那句狠话. 苟先生从上幼儿园起,就被老师、小朋友们起了“汪汪”等各种外号.因为这,不管父亲怎么打骂,他都不愿意去上学.  相似文献   

5.
爷爷是个老红军。逢人他总用浓重的川北话自我介绍:“姓苟,一丝不苟的苟。”然后哈哈一笑,“不太好听吧。”他是个不太讲究的人,为人爽快。“为什么你不跟我们一起姓叶呢?”在我刚刚懂事时便提出了问题。爷爷笑了:“倒打了一耙,明明是你们不跟我一起姓苟嘛!”后来从爸爸那里知道,文革期间爷爷被打成了走资派,爷爷的子女——姐弟四人一夜之间从红小兵变成了“狗崽子”,并被  相似文献   

6.
母狗与公羊     
郑板桥当县令时,曾微服下乡查学,偶闻一私塾先生教学生念:“临财母苟得,临难母苟生。”他告诉先生,不是“母苟”,而是“毋苟”。  相似文献   

7.
在唐代,唐律与制敕都是重要的法律形式,但又有区别。唐律是比较稳定的、适用范围较为广泛的刑法典。“律以正刑定罪”。①唐制敕则是皇帝就特定的人或事发布的命令。唐玄宗时明确“命曰制救”。②唐制敕(特别在唐玄宗前)常与诏令具有同等意义。把此两者比较,可见以下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8.
在文言文中,表示“假设”的虚词,常见的有“苟”“如”“若”“使”“倘”“虽”等。例如: 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壁之战》) 苟:假设。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张衡传》) 如:如果。  相似文献   

9.
唐制敕是皇帝就特定的人或事发布的命令,可以突破常法规定“临时处分”,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故事”则指旧事、先例、旧日的典章制度以及典故等等,也就是日后可以援引为例者。在唐代,故事与制敕都是法律制度的表现形式,故事是制文或敕文的组成部分,两者既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又相互区别、甚或相互冲突,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是由其本身固有的特征和形成途径不同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敦煌吐鲁番文书中所见唐官文书“行判”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吐鲁番文书中所见唐官文书“行判”的几个问题向群所谓“官文书”,实际上涉及的范围很广,案唐制,“‘官文书’,谓在曹常行,非制、敕、奏抄者”①。而今人的研究,则往往不加限制地将制敕之类的御用文体也列入官文书的研究范围,举凡制、敕、册、令、教、符(下行...  相似文献   

11.
文、字、书三者 ,“文”源于图画 ,“字”是形声字 ,“书”指文字。“六书”之“六”当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一些学者认为“六书”当归纳为“三书” ,是错误的。商代甲骨文的字形结构完全可以用“六书”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娥皇、女英为帝尧二女、虞舜二妃,其事迹载在今传最古老的经典《尚书》、《山海经》、《孟子》、《楚辞》、《史记》、《列女传》六大文献系统及其他多种古书中。二妃与虞舜的感情故事,被称为"中国恋爱文学之祖"。文章谨对古书所见二妃名字、称号略作梳理。  相似文献   

13.
释仁     
“仁”是孔子思想与儒家学说的核心。《说文解字》中有一些与“仁”有关的资料,为研究“仁”的意义,提供了新线索。  相似文献   

14.
“据形系联”是《说文》部首间相互系联的主导方式 ,“据意系联”只是起辅助作用的次要手段。“据形系联”首先以一“基本形”部首将数个部首联为一组 ,而在前后两个以“基本形”联成的部首小组之间 ,许慎往往有意识地安排一个兼具前后两个“基本形”的部首居中 ,起衔接过渡作用。《说文》五百四十部基本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串联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5.
释“食”     
(食)字由“(亼)”和“ (皀)”两部分构成。当我们结合“(食)”→“(即)”→“(饗)”→“(既)”这一系相连贯的古人用食动作,或者“”→“(飤)”→“”这一过程分析时,就会明确食字所从的“(亼)”象盖形,本义为盖子。食字所从的“皀”字甲骨文作:,其象:食器中堆满饭(小米饭)的形状(上部的数点表示饭散发的热气或香气)。食字由这两部分构成,但又不是如《说文》及《注》所认为的:食是会意字,意思由“亼”与“皀”两字所会。实际上(食)为象形字,象:食器中堆满饭并盖上盖子之形;它与(皀)字的意思相同都指:食器中堆满饭,二者仅有的不同在于(食)有盖子(皀)没有盖子。这是食字的本义,由这个意思可引出仅指食器中的饭食之食物,食物是供人吃的,由此又可指食用之食,如甲文(食麦)。在吃食的过程中食器中堆积如小山般的饭食会逐渐缺少,这就有了缺损义,由此又可指日月食,如(月有食)。吃食在一个时间段进行,由此又可指时间,如(大食)(小食)。  相似文献   

16.
焦循被阮元誉为"扬州通儒",在经、史、子、集等研究方面均有建树,其《剧说》、《花部农谭》等曲学论述,是清代戏曲评论的力作。对焦循戏曲理论主张和价值的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中国古典戏曲,尤其是花部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论语》一书记述了孔子应答弟子及时人的言论,书中弟子称孔子为“子”、“夫子”、“孔子”甚至“仲尼”,称谓复杂多变。由于周代崇尚礼乐文化,对称谓也有一套严格的礼仪规范,人们在日常交往中不可能出现错误,因此清代崔述以弟子面称孔子为“夫子”而疑其篇章为伪作。通过辑录《论语》中称谓为“夫子”的言论,从“夫子”的本义和周代对称谓礼仪的规范两方面进行分析,可知“夫子”这一称谓在《论语》中有不同含义,有表示对孔子学识的崇敬,也有表示对孔子曾是士大夫身份的尊重,从而说明在当时,弟子面称孔子为“夫子”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考察发现,《红楼梦》前80回反身代词有“自”、“自己”、“自家”、“自个”4个。这4个反身代词在分布和用法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自”、“自己”使用频率极高,“自家”、“自个”使用频率则较低;“自”、“自己”的用法比较复杂,“自家”、“自个”的用法则比较单一。  相似文献   

19.
刘应秋《一砚斋集》所用典故数量众多,来源广泛。它们有的取材于经、史、子、集,有的直接取材于熟语成语,有的源于诗文名著,形成了独特的典故类群。分析《一砚斋集》典故取材的来源,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探讨其用典技巧和用典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20.
湘妃和虞舜的感情传说是中国最早的一个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反映在今传最古老的经典《尚书》、《山海经》、《孟子》、《楚辞》、《史记》、《列女传》等六大系文献中。其中在西汉时期汇编的《列女传》中,湘妃故事被列在100余篇传记的首位,称为"元始二妃",在发生的时间和编载的时间上都是最早的。文章对六大文献的可信性与纪事特色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