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着重研讨了《资治通鉴》(三国部分)的史源问题。《资治通鉴》在抄录、删削、改编《三国志》史料过程中,基本忠实于原始史料,其中不乏极其精到的概括,然而也存在不少错失。  相似文献   

2.
熊克《中兴小历》是《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编撰的重要参考史料之一,今存《要录》中称引者近五百处,考察其所引《小历》性质,不仅有利于了解《要录》自注引书情况,史料选择、编撰过程,也有助于对《要录》注文乃至《要录》本身的校勘。通过考察今存《皇朝中兴纪事本末》与《中兴小历》的关系,比勘两书与《要录》的文字异同,以及检核南宋史料对《中兴小历》的征引情况,可以大致认为,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所引“熊克《小历》”,应当是今存《皇朝中兴纪事本末》而非今本《中兴小历》。  相似文献   

3.
王友敏先生《〈资治通鉴〉标点纠谬》提出,《北史》《北齐书》及《资治通鉴》中的"薛孤康买"应断为"薛孤康、买",指"薛孤康、薛孤买"二人;"薛孤延康买"应为"薛孤延、康、买",指"薛孤延、薛孤康、薛孤买"三人。王先生的主要依据是《元和姓纂》的一则史料,因其论证欠严密,且以其结论比照于历史情境也存在诸多不合,故其结论恐难成立。按当时的出使惯例,"薛孤康买"作为使主,只能是姓薛孤名康买之一人,《资治通鉴》对此已有鉴别与修正之功;"薛孤延康买"当为二人,但究竟是"薛孤延、康买"还是"薛孤延、薛孤康买"尚难确论。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在写殷周春秋史时多取材于《诗经》。他当时所采用的《诗经》读本是《鲁诗》,《鲁诗》不仅给《史记》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古时期史料不足的缺陷,而且还给司马迁评价历史提供了经典依据。  相似文献   

5.
《续资治通鉴》是清代乾隆时期著名的经史学者毕沅及其与府下幕宾所修。该书史料丰富,内容全面,考异详备,体现毕沅治史态度的严谨客观,以及史学思想上的开拓性和时代感。《续鉴》是诸续《通鉴》书中的佼佼者,在乾嘉时期私人系统性史著的稀缺之际,尤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文学需要虚构,《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当然也需要虚构。就全书来说,很多人都赞同"七实三虚"的说法,而其对关羽形象的描写却不是"七实三虚",更不是历史人物的真实再现,就关羽一生的主要事迹对照《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可知大部分是虚构的。而这个虚构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已经取代了历史上真实的关羽形象,他的影响也不再仅限于文学范围,在宗教、民间崇拜里都有他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7.
韦庄之生年当在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夏承焘《韦庄年谱》即持此论,但夏谱论证尚有可商榷之处,其据《旧唐书》中史料以释韦庄《镊白》诗“新年过半百,犹叹未休兵”句,似不如以《新唐书》及《资治通鉴》中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春的史料释之更切近此诗句之本事,从而可推定韦庄生于836年。  相似文献   

8.
《后汉书·天文志》(中华书局1965年点校本)关于"执金吾耿秉"的记载有误,当作"征西将军耿秉"。综合校对《后汉书·耿秉传》、《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资治通鉴》等文献,和帝永元六年,耿秉所任官职为征西将军,非执金吾。  相似文献   

9.
中华书局2004年版《续资治通鉴长编》全文移录了玉清昭应宫灾后苏舜钦诣登闻鼓院所奏《火疏》,但此文与《苏舜钦集》中的《火疏》之间不一致之处颇多。在对两者比勘时,笔者发现宋代个人撰述在从己入官、再由官入史的传递过程中,存在着明显被"整理"的痕迹,史籍中现存的资料与原作迥异之处甚多。比勘两者差异,不仅为考察宋代著述之政治文化生态提供了一认识视阈;也要求史学研究者在关注史料版本的同时,努力追寻最贴近史源的材料。唯有如此,方可获得更为信实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旧唐书·玄宗本纪》篇幅较长,分上下两卷。《玄宗纪》上卷中存在夺字、形误、漏句、衍文等差讹,如“苑总监锺绍京”疑夺“苑”字,“推身鞠弭”为“挺身鞠旅”之讹,“灵祗望在”疑为“在望”倒文,“壬申,王琚为银青光禄大夫”处有漏句,以《资治通鉴》所载为是等,比勘《新唐书》、《唐大诏令集》、《册府元龟》、《资治通鉴》等史料,予以考辨。以求对中华书局正在修订中的两《唐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二十四史《清史稿》《春秋》《汉纪》《资治通鉴》,还有许多别史、杂史、史钞、传记、方志、实录、记载历代制度的政书等等,从史料价值上看,均不是第一手资料,而是经过史家或史臣剪裁加工过的著述。以现代史学的跟光来看,国人所重视的只是上述形成的“史书”,并非原始“史料”,且有销毁“史料”的传统。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典范化,其本质意义就在于作者为其注入了忠义盖世、儒雅绝伦的道德内涵,从而体现孔夫子所提倡的《春秋》大义。由于历史观的不同,造成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在叙事重点、细节选择、人物褒贬等多方面的不同,为了把关羽塑造成一个体现《春秋》大义的忠义英雄,罗贯中大胆虚构了一系列故事,以之强化和凸显关羽忠义品质。关羽的走麦城的悲剧虽然在军事上失败了,但在道德上和人格上却是胜利者。关羽与曹魏的军事冲突转变成道德的冲突。这正是儒家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13.
本文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全面梳理了《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指出:在史传文学与通俗文艺这两大系统长期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双向建构的基础上,元末明初的伟大作家罗贯中,依据《三国志》(包括裴注)、《后汉书》提供的历史框架和大量史料,参照《资治通鉴》的编年体形式,对通俗文艺作品加以吸收改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天才,终于写成雄视百代的《三国演义》,成为三国题材创作的集大成者和最高典范。在论述中,澄清了一些不准确乃至错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张鷟是一位颇有国际影响的唐代文学家。《朝野佥载》是张鷟重要的一部小说作品,它较多地保存了短篇小语的形式,一般被归入笔记类作品。其内容涉及当朝人事、风俗,为研究初唐社会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宝贵资料,其史料价值一直受到关注,《太平广记》、《资治通鉴》以及后世治唐史者广为引用。现选取其间难解语辞作简要注释,同时提供例证并做必要阐释,以期扫除阅读之障碍。  相似文献   

15.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2,(1):117-123
《战国策·中山策》是传世典籍中最早的中山史料汇编,然其所录以记言为主,缺乏明确的时间脉络。《战国策》中山史料可以划分为魏灭中山、中山称王和赵灭中山三个时期,在此基础上的史料系年可以纠正前人的诸多疏误。《战国策·中山策》的编纂并未完全遵循"因国别"和"以时次之"原则,出现了收录不全、史料窜入和时间凌乱等问题,此外在"除复重"方面也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6.
《史记索隐》所引张华《博物志》佚文是考证司马迁生年最重要的史料。它的可靠性已经得到了学界的肯定。有证据表明,施丁先生误读了这条史料。正确的解读应该是:"太史令茂陵显武里大夫司马【迁】,年二十八。【元封】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据此,司马迁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  相似文献   

17.
<正>三国中的曹操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的人生信条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以"奸绝"著称。随着《三国演义》电视剧的普及,这种认识"深入人心",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认识《短歌行》中真正的曹操造成了障碍。光凭借注释,很难矫正人们根深蒂固的认识,所以需要补充《三国志》、《资治通鉴》中曹操的相关材料。还原曹操,是理解《短歌行》的前提。(一)《三国志》、《资治通鉴》中的曹操。  相似文献   

18.
关于《彭门纪乱》的作者,古书多载为唐人郑樵,仅《通志·艺文略》作孙樵。以孙樵的身份,确有撰作此书之可能。《新唐书》、《资治通鉴》记徐州庞勋之事始末甚详,材料即采据此书,说明其记载比较可信,史料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撰《史记》,记录春秋一段历史,其史料的基本来源是《春秋》、《左传》,《国语》,《世本》及谱谍等先秦典籍。《史记·五帝本纪》说:“予观《春秋》、《国语》。”《汉书·司马迁传赞》:“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当然,先秦的各种史料对司马迁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所起的作用大小也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20.
两宋之际,私家修史之风尤盛,李焘所撰《续资治通鉴长编》为一时之代表作。此书远绍《春秋》,近承《通鉴》,下启《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诸书,不仅史料价值颇高,而且编纂体例灵活而不失谨严,注重吸收纪传、纪事本末诸体之长,言事相兼而人物突出,寓论于史,褒贬自现,叙事从容、紧凑,是继《通鉴》之后再次出现的编年体史书的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