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形式下的教育目标,要求基础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重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如何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以劳动与技术教育为突破口,开展农村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探究积极性,开拓求知途径、促进相互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适时指导、科学点拨、鼓励创新;使学生亲身感受分享自己劳动成果的快乐;进行自我总结、表达、交流及推广;重视反思与评价;促进与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效果。把劳动与技术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融为一体,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采的综合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技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工程教育的关系的视角厘清技术本科教育的内涵,认为技术本科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而这种技术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具有将技术创造原型进行具体化设计并组织实施于生产实践的能力;具有维护、监控实际技术系统,能够发现、分析和解决综合性复杂技术实践问题的能力;具有对基层技术员或业务员提供指导和咨询的能力;具有在服务领域运用专门知识与技术向特定顾客提供全面或综合性服务并承担相应责任的能力等.  相似文献   

3.
经济资源的地域性不平衡,教育程度的不同,制约了我国的综合竞争力提高速新,寻求教育活力。外语教学不但要根据本地区特点出发,以外语教学研究,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实际的语言知识技能,加强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及创造力的培养,重视思维训练,在教学实践中导入文化,同时应加强师资的教育与科研,使教育目的得以有效的实施。  相似文献   

4.
以创造性思维为特征的现代思维方法是创造力的根本,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个综合性工程。当今社会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应着眼于信息技术教学的深层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认为,创造力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兴旺发达的动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学生"独出心裁"的能力也就是创造力,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幼儿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步,创造力的培养要从幼儿阶段抓起。因此,在幼儿教育中要重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本文在分析了当前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现状后,提出具体的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方法,以期为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6.
在高等教育中努力培育学生不断创新的实践能力———创造力,是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加强创造发明热情的培养,事关创新工程和人类自身创造性能力资源的开发。通过近年来的积极准备,笔者在我校12个系的学生中,开设了“创造发明与创新思维”课程,收到了一些实际效果。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有机的整体,培养新一代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是创造力培养的基础。加强创造力的培养过程,尤其要注意把握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因此,我们在教材研究、授课方式和加强…  相似文献   

7.
基于真实的问题情境的活动设计,立足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参与,注重过程的体验。在教学实践中指向学科本质,关注学生技术认知的发展,促进学生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与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8.
如何落实国家突出工程实践特色、采用国际化标准的教育改革战略办好电子科学与技术工程类专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议题。文章介绍了我们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在综合设计与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关键实践教学工作上,全部与企业实际需求或工程项目相结合,由行业内专家、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等卓越工程师和合作教育企业共同设定,突出与企业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着重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及系统意识的培养,以追求卓越、培养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工程实践教育。  相似文献   

9.
薛潇  安涛 《职教通讯》2022,(2):79-87
技术能够推动人类文明的繁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素养更是技能型人才应对工作挑战的必备素养。在技术和素养内涵分析的基础上把技术素养分为技术知识与能力、技术思维与技术精神三层结构,并提出高职学生应具有的技术素养,即工作情境知识、工作方法知识、工具设备知识、技术设计能力、技术物化能力,系统思维、工程思维以及工匠精神。依据高职学生技术素养三个维度提出高职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路径,即:融入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剖析现实案例,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生成;设计可能性方案,提高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鼓励动手实践,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强化学生的技术精神。  相似文献   

10.
STEAM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整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模式,对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STEAM教育都强调跨学科性,主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工程思维、问题解决能力。文章尝试将STEAM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对融入价值、融入可能性进行探讨。通过分析STEAM教育理念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设计理念,并选择设计制作类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教学设计,以期能丰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式,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焕发光彩。  相似文献   

11.
创造力是创造的能力,教育要培养受教育的创造力。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现代技术为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更多可能。本结合作的实践和探索,论述了如何利用计算机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  相似文献   

12.
很多优秀的设计创意都是建立在设计师本人的实践上,实践能激发设计灵感,必须通过实践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体验”的技巧训练,通过对材料、工艺、技巧的直接操作,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意思维。实训课程是“设计与制作教学一体化”的最好的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13.
教育工作者应以新时代人才培养为方向,于教育实践中着重关注学生高阶思维的养成,通过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推动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和批判思维等发展.据此,文章在阐述高阶思维内涵的基础上,以人教版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为例,阐述学生高阶思维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4.
良好的技术思维力是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特征。技术思维的特性表明技术人才的智力技能是技术应用能力的核心表现,是一种重要的软技能;技术思维过程的规律与特点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对于技术问题解决和技术设计的实践教学策略设计,尤其要重视技术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相似文献   

15.
素质教育的最高宗旨是培养创造型人才,而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物理是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科。“物理”就是要“悟”出万事万物的道理。但就创造性教育的要求而言,单“悟”出道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重视物理知识的实践和运用。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就要求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启发和诱导,放手让学生大胆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英国中小学“设计与技术”课程成功发展的策略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国中小学的“设计与技术”课程与我国中小学的劳技教育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它是学校智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标是培养学生明智地、创造性地运用技术的思维与方法,发展学生的智能和创造力。英国中小学“设计与技术”课程成功发展的策略主要有:制定比较稳定的政策,发挥学校的主动性,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以及要开发利用多种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7.
课题组以广州大学为例,通过分析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提出的要求,对毕业要求的各个指标点设计了对应的实验课程和实践活动,并在学校实验中心和计算机工程实验室建立了实验教学分层体系,为学生的计算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支撑平台;同时,通过改革实验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引导、鼓励学生提高编程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计算机专业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8.
创客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对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教育发展的风向标,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趋势。本文阐述了县域高中开展创客教育的现状以及原因分析,并以笔者所在学校的创客教育实施情况提出了开展创客教育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为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满足目前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和应用技术型大学教育教学所需,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率先进行了工程实践教育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尝试。文章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为切入点,系统论述了在工程实践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如何从专业能力与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相融合的视角来进行"知行一体"课程模式设计,并从课程实施方式、典型任务提炼、评价方式改革等多个角度阐述了课程的具体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创新设计时代背景下工程科技创新对人才能力有新的要求,设计能力日益成为工程创新的关键环节。相应地,基于设计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日趋受到重视。然而如何进一步将设计融入到工程教育课程中,形成以产出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方案,培养具备优异工程设计能力的人才是当前课程教学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植工程创新的技术与社会背景,在追述工程设计和设计思维内涵的基础上,回溯研究了基于设计思维的通识类课程、通识类国际化在线课程和Workshop教学实践,提出了以设计思维为主线的工程设计能力培养方法,并分别从课程内容构建、教学过程组织和教学方式设定三个层面分析得出了基于设计思维的工程设计能力培养课程设计框架。最后,总结了应用设计思维进行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的课程实施路径和方法,为工程创新能力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借鉴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