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航空经济已经成为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将全球日益重要的航空经济纳入国家战略,对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通过“铁、公、机”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中原经济区交通运输网络系统;作为核心增长极,推动中原经济区整体产业优化升级;作为内陆开放型航空港区,促进中原经济区开放型经济大发展;以航空港区与城市互动,促进中原城市群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长株潭成为中部新的增长极进行了必然性分析、理论分析和现状分析,通过区位、经济总量、科教资源等方面与武汉、郑州等有可能成为新增长极的城市的比较,认为长株潭的条件更为充分。本文还分析了长株潭这个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后,对湖南省及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汉水上游流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限制开发区和典型的经济边缘区.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是该区域最有条件、最有可能率先突破发展的产业之一.依据汉水上游流域旅游产业发展现实背景和环境条件,指出该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在宏观上继续改善交通条件,弱化边缘地区位;在中观上,培育区域中心城市,打造新的增长极;在微观上,加强区域联动,化单个劣势为整体优势.  相似文献   

4.
“十一五”规划中对于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长三角地区作为整个东部地区的经济领头军要想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就要着力实施培养增长极的战略。通过资源配置使特定的增长极迅速成长,并且通过增长极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为了培霄增长极的形成与发展,在产业选择上:一是要把东部现有的优势产业做强做精,尤其应注重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二是要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力度;三是要重点培养现代服务业这一增长极。  相似文献   

5.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自1950年提出"增长极理论"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规划领域.在建的兰州新区作为国务院批复的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地处兰州、银川、西宁三省会城市共生带的中间位置,以其独特的地缘区位优势必将成为甘肃与国内、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和门户.文章在分析新区产业集聚效应及区位优势的基础上,运用增长及理论,试图就新区如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提出初步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6.
推动长三角城市群文旅产业的融合和高质量发展,是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和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抓手。通过对长三角城市群2008—2018年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测算及其收敛性检验、空间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发现,该区域文旅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较高,但耦合协调度整体仍较低,且围绕省域核心城市呈现增长极效应。其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在时间上存在波动并形成“小圈层”,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关联性,区域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但城市间不存在“追赶”效应;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文旅融合的影响作用要强于文化产业。因此,进一步推动长三角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应注重构建联合推进机制,促进区域特色互补,发挥增长极作用,提升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依托西江流域丰富的物质资源、廉价的劳动力、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得天独厚的交通运输条件,构建西江产业带,再现西江"黄金水道"的辉煌,应优先选择沿江中心城市作为产业带上的中心点,形成经济增长极,由点及面,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文章从广西贵港产业发展现状出发,提出再现西江"黄金水道"视角下的中心城市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产业集群概念,此后,人们开始广泛研究产业集群化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文化产业作为衡水市的一大特色产业,近年来在政府的扶持与引导下,呈现出集群化发展的趋势。这种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对于文化产业升级发展作用显著,随着产业集聚规模的不断扩大,文化产业日益成为衡水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9.
西部大开发中如何选择和培育经济发展“增长极”是我区在21世纪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大课题。增长极理论强调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把有限的稀缺资源集中投入到具有创新能力、发展潜力大、规模经济和投资效益明显的少数产业、企业或区位,形成聚集经济和规模经济并通过市场传导媒介力量带动相邻地区共同发展。在新环境下选择和培育工区经济增长极必须提倡以创新、活力、潜力、效益为特色的产业和区域发展思路。利用资本市场来培育增长极、克服增长极形成过程中的问题是一个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基于增长极理论的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产业的全面均衡增长是难以实现的,根据增长极理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只能选择具有比较优势和关联度大的产业作为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经济的全面发展。笔者通过分析内蒙古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的资源优势和关联效应,提出了作为内蒙古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的农畜产品加工业成为内蒙古经济增长极的原因,并提出了构建特色产业集群与特色产业链、构筑绿色品牌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