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电磁感应现象中的电动势根据产生的机理不同分为感生电动势和动生电动势两类.关于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的判断、计算十分重要,由于对感生和动生的物理本质理解不深.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很模糊,总认为磁通量变化的就是感生.  相似文献   

2.
狄燕 《文教资料》2009,(3):239-240
建构主义的基本主张和阅读活动的本质是一致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其"合作学习"与"交互式"学习模式,对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3.
文科综合下怎样才能把高中政治教好、学好,这是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应该思考的问题.有人认为政治就是要多读多背,背得越熟分数越高.这一观点已为实践所否定,一是因为政治理论与诗词、小说、散文等不同,后者读起来琅琅上口,而政治理论性强、术语多,容易背了前面忘了后面;二是即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背熟了政治理论,也未必能用来解题.也有人认为政治只要能看懂理解就行,不需要背.但是我们知道,记忆和理解是分不开的,没有记忆为基础,谈不上理解.那么,政治学科要怎样学才能学得轻松,学得"有用"呢?我觉得"五思学习法"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所谓"五思学习法"包括以下内容.  相似文献   

4.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新课改的灵魂.课堂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舞台,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自主发展的场所.学生理应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但是这么多年来,还有许多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和领会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的内涵,认为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学生"自己做主""自己学习",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理解,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择,整个课堂全部让学生自由活动.  相似文献   

5.
人性问题,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最早提出也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人们对概念的理解不同而持有不同的人性观念,一种观点认为人生来就是善的,即"性善论";一种观点认为人生来是恶的,即"性恶论";也有人主张"性无善恶论" "性有善有恶论".以上这四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中,儒家所主张的"性善论"对后世关于"人性"的讨论具有深远的影响,让人们对教育的价值预设充满了对人性的信赖.  相似文献   

6.
应用语言学界和语言教学领域关于母语对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的影响一直有着不同看法.20世纪60年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外语学习只是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接受 "刺激-反应"从而形成第二语言习惯的过程.该理论认为母语在课堂上的使用会剥夺学生接受第二语言的输入机会.20世纪70年代,语言大师Chomsky 对行为学习理论进行了抨击,认知心理学理论逐步取代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重新评价了母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随后,教学中的"语码转换"受到各国语言学家的极大关注.他们认为,课堂语码转换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输入.从现实意义的角度看,英语课堂的英汉语码转换有如下四个功能:促进教学;填补"词汇空缺";元语言功能;辅助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教学观以知识教学为核心,认为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学的内容就是学科的知识;学习就是接受、记忆和积累知识;书本上的知识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一定要教育学生认真学习.袁振国在《教育新理念》一书中认为这种教学观是背离科学的,完全落后于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的时代要求.因此,必须大力推进"知识教学的革命".我们赞成和拥护"知识教学的革命"观,在实践中,以学习和贯彻新数学课程标准为主线,自觉地投入了"知识教学的革命",努力的重点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数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数学美,有些数学工作者认为简单就是美,有些认为清楚明确就是美,而有些认为深刻才是美…….由此可见,由于审美体验、审美标准以及与审美相关的素养不同,对数学美的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的.尽管数学工作者根据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对数学美有不同的认识,但都一致认为数学是十分美的.数学的这种美,通过教师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一、混合型学习模式的内容及优势 混合型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E—learning领域的热门词汇,最先应用于企业培训领域,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对于混合型学习的定义,以前的研究者们持不同的观点。怀疑论者认为,所谓“混合型学习”不过是人们一直进行的旧方式,是给传统的思想上披了一层新的衣服。的确,混合型学习并不是新生事物,它的理念和思想在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中已经存在了很多年。  相似文献   

10.
<正>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堂教学的融合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绝大多数的教师,包括年轻教师、校级领导,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利用课件上课,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课堂的结合,通过本次学习我发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以前的理解让我们走进了误区。现在要想走出这个误区,我们首先要理解"信息技术"的意义是什么?那么到底什么是"信息技术"呢?我们怎样来理解呢?我个人认为"信息技术"应该这样去理解:就是把"信息和技  相似文献   

11.
<正>《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关于自主学习指出,"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想这就是让我们教师把学习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学自悟,自得其乐。那么对于中学生语文课堂自主学习来说,是不是教师必须完全放手?教师真的可以做到"无为而治"吗?答案是否定的。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我认为教师不能无  相似文献   

12.
<正>一、自主学习的理论依据以学习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表明以"学会学习"为中心内容的现代教育理论.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其内涵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从而真正确立学习者主体发展和自主发展的地位.通俗地讲,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完成教学目标的学习.具体操作是:学生根据学案上的目标要求和学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美学?美学的对象是什么?这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美学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我国美学界在"文化革命"前曾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讨论,归纳起来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美学研究主要以文艺为对象,认为美学就是文艺理论.如朱光潜先生强调美学必须"以艺术为中心对象",认为"只有先把艺术认识清楚,然后才能认识一般现实生活中的审美性质."马奇同志也认为:"美学就是艺术观,是关于艺术的一般理论……它的  相似文献   

14.
电阻是电学中三大基本概念(电阻、电流、电压)之一,是电学的核心知识.学习和理解电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是掌握电阻的关键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在相同的电压作用下,通过不同导体的电流大小不同,表示不同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电阻就是为了描述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而引入的物理量.  相似文献   

15.
一、概念获得的理论 概念的获得,实质上是要理解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过程实际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属性的过程.例如学习"棱锥"这个概念,就是掌握凸多面体、底面多边形、侧面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等几个关键属性.心理学家的研究认为,概念获得的两种基本形式是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相似文献   

16.
课程是什么,课程论的不同流派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给课程这个概念所下的定义各不相同.强调以学术为中心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把课程定义为"学科",强调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社会改造课程理论把课程定义为"社会改造",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儿重中心课程理论断定课程是"学习经验"或"活动",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论则认为课程是"对话".尽管目前关于课程还没有一个被人们公认的定义,但课程这个概念却被广大教育工作者经常广泛地使用着,人们一致理解课程是指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虽然有人强调是学程,有人强调是教程,然而所有的人都在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意义上使用课程这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用建构主义来理解学习,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衔接。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切事物发展的关键就是衔接。衔接得合适还是错位,关键在于角度的选择是否恰当、准确。关于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讨论,多侧重于初高中学生的年龄、智力、学习基础等差异,而忽视了历史教学角度不同的衔接。我认为,角度是历史讲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而"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的是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就是指基本的、统一的观点,或者是一般的、基本的原理.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是数学学科一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试析建构主义理论视野下的历史课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建构过程,新知识是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构"的.历史课的实践教学,就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和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从而实现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建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应当着重从实践上提供可行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合作性学习,拓展延伸,达到掌握历史知识和创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